第305頁
天下英雄,天下何其大,英雄何其多,斷不是一二人而已。
長白山的子民驍勇,雁門關上的宋兵,也不是易與之輩。
兀朮徹夜未眠,若是雁門關都拿不下來,和談寧武關,拿不下雁門關,和談朔州,拿不下雁門關,和談太原?
梟雄的決心,非梟雄者,難以想像。
大戰觸發,便是血流成河,再難停息。
到了雁門關所在,兩邊都是高山,唯有中間一處能過。夜間,兀朮派遣手下,在附近三座山範圍內找尋,除去雁門關,最低的地方都容不得戰馬通過。
幸而此處自古就是兵家雄關,所以修了戰道,否則一萬大軍能否踏足此處都是未知數。
寅時做飯,炊煙升起,在夜黑風高的月初,根本難以發現。
卯時,天色到了一夜最暗之時,正是黎明前的黑暗。
山里,不同於外界的日出,需要太陽越過高山,才是日初,但是在這之前,天已經就亮了。
雖然看不到太陽,卻足夠看路前行了。
此處到雁門關,不過三里,一萬大軍過處一片狼藉。
雁門關上的兵卒,片刻之間便發現了敵人。
遼滅之前,雁門關依舊是宋國的第一道屏障,所以此城兵卒比起任何一個中原城池的兵卒,都是警覺性最高的。
王德也就讓他們繼續警衛,沒有換自己的人上。
霎時間,烽火燃起,一面銅鑼被敲響。
城下老兵,翻身起床,初春的寒風中,顧不得寒冷,顧不得霧氣,便抱起選調的木沖開始撞鐘。
噹噹噹噹!
沉重的聲響,響徹雲間,在山壁間反彈,仿佛無數鐘聲響起。
老兵打著寒顫,卻越撞越快,竟然越發精神了。到最後,一件單衣的老兵,寒風之中挺直了脊樑,挺起胸膛,散發著不足為人道的氣息。
那氣息,似乎就是這座雄關的氣息。
哪怕戰到最後一人,也決不允許人又越過關門一步。
就算天下人都來圍攻這座城池,每一個戍邊的兵卒都會挺直脊樑。哪怕是寒風閔烈,哪怕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悠揚的鐘聲,在雁門關,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道觀香火進貢,二是敵人來犯。
王德本就早早起了,在院子中打著拳,說是院子,其實就是兩間房然後圍了一道矮牆。
而此處,還是雁門關守將的府邸,其中一間是空閒的,借給了王德。
古往今來,雁門關多少名將住過,雖然不見的是這座房屋,卻一定是這以塊土地之上。
李牧,楊延昭,甚至是宋太祖都在這裡戰鬥過。
王德覺得自己睡在此處還不夠身份。
但是劉將軍說得好,王侯將相令有種乎,公不貪慕王侯,豈不如草芥呼?人就要有理想,有追求。
而最後劉光世也的確封公封侯了,死後更是成為了追封七王之首,還在張俊韓世忠岳飛之前。至少,這種想法是對的。
王德亦然如此想,身為武人,比文人矮一頭,那麼就要封公封侯,到時候便是光耀之時。
拿著戰刀,穿上盔甲,王德站在城頭。
按理說指揮官不應該親自上陣,反而應該躲藏起來,控制全局。
但是王德一直作為劉光世的手下將軍,不用做出決策,是需要提出建議,然後聽從命令,也從來沒有躲在中軍的習慣。
昭武之人,定然是猛將,不屑於躲避。
就如同兀朮,攻打山陰,久攻不下,最後依舊親自上陣,殺上了城頭。
如同方天定,攻打峽州宋軍水師,也是親自上陣。
雁門關雖然險要,但是到了關門口依然有超過百丈的距離,足以百名騎士拉開陣勢,猛烈的衝擊了。
雁門關的城牆一次一次的返修,而此時,大半是夯土,少部分卻是燒的青磚,以及石頭。
每一塊石頭都是最堅硬的青石,沒有一塊充數的頁岩。
如此高,如此厚的城牆,比起開封,絲毫不差。
方天定攻打開封足足用了數個月時間,加上無數攻城器械,最後還不是強攻下來的,而是,攻破一面城牆後,宋軍自己退走的。
如此,便說明雁門關有多難攻了。
兀朮到了雁門關外,沒有任何話說,直接下命令擂鼓。
這是第一次,第一次這麼果決,兀朮第一次這樣果決的下命攻打某座城池。
雲梯搭上,這是一夜之間趕製出來的,用巨木鐵釘作為材料,經得起大型滾木礌石擠壓滾落的力量。
王德沒有呂姬皓那麼深的心計,一切都顯得那麼霸道,上來就命令城頭兵卒三輪齊射。
脫下了外裝,但是鐵片甲依舊不是那麼好破的,三輪齊射收效甚微。
霎時間,整個城池的火器都被找了出來。王德毫不猶豫的下令點亮城頭所有的火盆。
本來看上去已經快要亮堂的天空,在這些火盆光芒的比較下,顯得昏暗了幾分。
火器傾瀉而下,沒有火銃之類的小型火器,盡數都是火箭或者類似炸彈的火藥包。
雁門關一半的火器存量被王德傾瀉而下。
戰鬥還沒開始,兀朮已近折損了一個猛安。
兀朮大為肝火,親自擂鼓。
金軍進攻,從來都是如同狼嚎般的吆喝,一擁而上,從來沒有統一的指揮。
長白山的子民驍勇,雁門關上的宋兵,也不是易與之輩。
兀朮徹夜未眠,若是雁門關都拿不下來,和談寧武關,拿不下雁門關,和談朔州,拿不下雁門關,和談太原?
梟雄的決心,非梟雄者,難以想像。
大戰觸發,便是血流成河,再難停息。
到了雁門關所在,兩邊都是高山,唯有中間一處能過。夜間,兀朮派遣手下,在附近三座山範圍內找尋,除去雁門關,最低的地方都容不得戰馬通過。
幸而此處自古就是兵家雄關,所以修了戰道,否則一萬大軍能否踏足此處都是未知數。
寅時做飯,炊煙升起,在夜黑風高的月初,根本難以發現。
卯時,天色到了一夜最暗之時,正是黎明前的黑暗。
山里,不同於外界的日出,需要太陽越過高山,才是日初,但是在這之前,天已經就亮了。
雖然看不到太陽,卻足夠看路前行了。
此處到雁門關,不過三里,一萬大軍過處一片狼藉。
雁門關上的兵卒,片刻之間便發現了敵人。
遼滅之前,雁門關依舊是宋國的第一道屏障,所以此城兵卒比起任何一個中原城池的兵卒,都是警覺性最高的。
王德也就讓他們繼續警衛,沒有換自己的人上。
霎時間,烽火燃起,一面銅鑼被敲響。
城下老兵,翻身起床,初春的寒風中,顧不得寒冷,顧不得霧氣,便抱起選調的木沖開始撞鐘。
噹噹噹噹!
沉重的聲響,響徹雲間,在山壁間反彈,仿佛無數鐘聲響起。
老兵打著寒顫,卻越撞越快,竟然越發精神了。到最後,一件單衣的老兵,寒風之中挺直了脊樑,挺起胸膛,散發著不足為人道的氣息。
那氣息,似乎就是這座雄關的氣息。
哪怕戰到最後一人,也決不允許人又越過關門一步。
就算天下人都來圍攻這座城池,每一個戍邊的兵卒都會挺直脊樑。哪怕是寒風閔烈,哪怕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悠揚的鐘聲,在雁門關,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道觀香火進貢,二是敵人來犯。
王德本就早早起了,在院子中打著拳,說是院子,其實就是兩間房然後圍了一道矮牆。
而此處,還是雁門關守將的府邸,其中一間是空閒的,借給了王德。
古往今來,雁門關多少名將住過,雖然不見的是這座房屋,卻一定是這以塊土地之上。
李牧,楊延昭,甚至是宋太祖都在這裡戰鬥過。
王德覺得自己睡在此處還不夠身份。
但是劉將軍說得好,王侯將相令有種乎,公不貪慕王侯,豈不如草芥呼?人就要有理想,有追求。
而最後劉光世也的確封公封侯了,死後更是成為了追封七王之首,還在張俊韓世忠岳飛之前。至少,這種想法是對的。
王德亦然如此想,身為武人,比文人矮一頭,那麼就要封公封侯,到時候便是光耀之時。
拿著戰刀,穿上盔甲,王德站在城頭。
按理說指揮官不應該親自上陣,反而應該躲藏起來,控制全局。
但是王德一直作為劉光世的手下將軍,不用做出決策,是需要提出建議,然後聽從命令,也從來沒有躲在中軍的習慣。
昭武之人,定然是猛將,不屑於躲避。
就如同兀朮,攻打山陰,久攻不下,最後依舊親自上陣,殺上了城頭。
如同方天定,攻打峽州宋軍水師,也是親自上陣。
雁門關雖然險要,但是到了關門口依然有超過百丈的距離,足以百名騎士拉開陣勢,猛烈的衝擊了。
雁門關的城牆一次一次的返修,而此時,大半是夯土,少部分卻是燒的青磚,以及石頭。
每一塊石頭都是最堅硬的青石,沒有一塊充數的頁岩。
如此高,如此厚的城牆,比起開封,絲毫不差。
方天定攻打開封足足用了數個月時間,加上無數攻城器械,最後還不是強攻下來的,而是,攻破一面城牆後,宋軍自己退走的。
如此,便說明雁門關有多難攻了。
兀朮到了雁門關外,沒有任何話說,直接下命令擂鼓。
這是第一次,第一次這麼果決,兀朮第一次這樣果決的下命攻打某座城池。
雲梯搭上,這是一夜之間趕製出來的,用巨木鐵釘作為材料,經得起大型滾木礌石擠壓滾落的力量。
王德沒有呂姬皓那麼深的心計,一切都顯得那麼霸道,上來就命令城頭兵卒三輪齊射。
脫下了外裝,但是鐵片甲依舊不是那麼好破的,三輪齊射收效甚微。
霎時間,整個城池的火器都被找了出來。王德毫不猶豫的下令點亮城頭所有的火盆。
本來看上去已經快要亮堂的天空,在這些火盆光芒的比較下,顯得昏暗了幾分。
火器傾瀉而下,沒有火銃之類的小型火器,盡數都是火箭或者類似炸彈的火藥包。
雁門關一半的火器存量被王德傾瀉而下。
戰鬥還沒開始,兀朮已近折損了一個猛安。
兀朮大為肝火,親自擂鼓。
金軍進攻,從來都是如同狼嚎般的吆喝,一擁而上,從來沒有統一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