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喬宇的心思其實也是如此,他也不想和美國人盲目對抗,因此喬宇並沒有在猶太復國的問題上太過反對。同時中國還從中東撤出了部分軍隊,僅僅是在科威特保留少量的部隊,海軍大型艦艇有序撤出了波斯灣。同時喬宇又宣布了裁軍計劃,另外又封存了八艘航母,使中國大型航母降低到了六艘。

  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又同意了印度分治的計劃,南亞次大陸被分成了兩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部分,另外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也都從印度之中分了出來,這幾個國家都得到了適當的擴充,充當了中印之間的緩衝地帶。

  中國這幾步走了下來,緩和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確了,向美國釋放了善意的信號。同時中國國內的大規模基礎建設招商也開始了,美國資本也獲得了較大的份額,中國力圖韜光養晦,而蘇聯則有些受不了了。

  自從得到了土耳其之後,史達林晝思夜想的就是將地中海變成蘇聯的洗腳盆,現在美國突然打了一個楔子過來,蘇聯怎麼能不惱怒啊。蘇聯在聯合國上強力反對猶太復國,不過此時蘇聯的核武器還沒有爆炸,底氣不足,而且美國cāo縱了聯合國大會,以多數國家一致的方式向蘇聯施壓。

  而這個時候,蘇聯也不敢輕易動用一票否決權,而且蘇聯也知道,就算是否決了,美國也不會在乎的,否決權必須建立在足夠的實力之上。因此蘇聯並沒有死扛到底,但是蘇聯隨即對其他阿拉伯國家展開了援助行動,而且也加快了原子彈的研製進程。

  很快在兩年之後,蘇聯人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三大國全都擁有了核武器,緊接著三國又陸續研製成了氫彈,世界上三大國之間形成了恐怖平衡。

  不過由於中東的爭奪,美蘇兩國的矛盾越來越激化,而且拉美等地的左派勢力急速膨脹,非洲的獨立運動也興起了。這些新興國家大多數都倒向了蘇聯。一時間蘇聯在全球的影響力顯著提高。美蘇兩國漸漸的走上了徹底的對抗之路,再也沒法回頭。

  喬宇對於這個結果是最滿意了,中國最需要的就是時間進行內外調整,這段時間正是中國苦練內功。國力快速提升的好時機。

  轉眼二戰結束十五年,中國也度過了平穩快速發展的十五年,在這段時間裡,原有的高層人物。蔣百里,閻錫山,劉湘,楊森等等先後離世,中國領導層的新舊交替也快速進行。喬宇也將近古稀之年,他已經將主要的權力都交了出去,新任總理沈宏民的施政十分順利,政壇保持了平穩,而整個社會則是持續發展。

  首先中國的人口戰後出現了一個高潮,特別是南洋地區。大量移民之後,人口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使得中國總人口數量已經突破了八億人,照著這個態勢,中國的總人口突破十億也不是什麼難事。

  人口的增加並沒有向歷朝歷代那樣給中國社會帶來什麼負擔,主要原因就是成功開發了南洋,中國擁有了龐大可靠的糧倉,另外化肥農藥的使用,良種的推廣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大農業國。

  糧食不只能夠滿足本國龐大的人口,還能夠大量的向世界出口,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到了這一步,中國的根基徹底穩固了。

  要讓龐大的人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教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國戰後將大量的日本賠款投資到了教育之中,同時每年財政都要安排不少於百分之十的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教育的發展。

  充足的投入,使得基礎教育順利得到推廣,中國義務教育的完成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大學入學率也急速增長,每年能提供數以百計的本科畢業生,全國的文盲率已經下降到了百分之五以下,人口素質的快速提升,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不斷的被放大。

  世界各大跨國公司相繼落戶中國,而中國本土的企業也積極走向世界,中國的製造業份額不斷的膨脹,當然要想發展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必然的事情。

  東南沿海地區,中原地區,南洋等地都處於快速的發展和完善之中,大量的工業企業落戶,城市化也超過了百分之五十。

  中國工業發展起來,商品也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所謂發達國家其實一共有兩種,一種是工業體系完善,擁有自己的絕活的,在國際上有強大的競爭力。一種是靠著大國設施,承接大國轉移的一些產業,過上了舒舒服服的日子,目前這類國家的代表就是歐洲的部分小國。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國家,整體水平稍微差了一點,但是中國採取了緊跟策略,另外中國還擁有數量驚人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最大的法寶就是山寨。有了這些企業中國就有本事將所有產品都做成白菜價,而且中國自身也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商品的質量很快就超過了一些小國,而且價錢還特別便宜。

  這些小國首先就失去了優勢,西歐的小國和拉美的國家首當其衝,他們或是苦苦硬撐,頑固的用關稅保護自己;或是漸漸變成了中國的原料產地,放棄了自己的工業。

  不只這些國家,就連英、法、德、意等傳統的工業強國也感受到了龐大的壓力,他們也不得不放棄大多數利潤微薄的低端產業,而中國的追趕勢頭並沒有停下來,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大量軍用技術轉為民用。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國在二戰結束時率先研製出自己的電子計算機,憑藉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中國在重工業和製造業優勢也越來越大。而其他國家的優勢產業也不斷的面臨著挑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