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朝鮮方面, 據 李舜臣 的奏疏, 僅戰死19人, 傷114人, 戰艦損失:0。 朝廷大喜, 升 李舜臣 “三道水軍使”之職, 總帥 忠清, 全羅 和 慶尚 三道水軍。 自此, 日本人絕了從海路增援和補給侵朝陸軍的念頭, 陸軍的攻勢也應聲緩了下來。

  血肉長城 - 義兵蜂起

  國家危亡, 社稷傾覆。 在此國難當頭之際, 不單有象 李舜臣 這樣的武將在前線為國奮戰, 家園飽受蹂躪的朝鮮百姓也紛紛拿起武器, 與侵略者決一生死。 後人把這股自發的民間力量稱為“義兵”。

  朝鮮民間自古就有反抗侵略的傳統。 當年 蒙古 入侵, 朝鮮民間就過興起 義兵, 與 元軍 作艱苦卓絕的鬥爭。 這次日軍上岸後, 殺人屠城, 無惡不作, 更激起了朝鮮人反抗的怒火。 1592年5月中旬, 就在日軍登陸 釜山 後僅1個月, 各地 義兵 燃起的烽火已經燒遍了朝鮮全土, 日軍不得不分散兵力, 在多條戰線與 義兵 糾纏不休。 各路 義兵 中最有名的, 當屬 慶尚道 的 郭再佑, 金沔, 鄭仁弘, 全羅道 的 高敬命, 金千鎰, 忠清道 的 趙憲 等。

  郭再佑, 1552年生於 慶尚道 宜寧 的一個地主家庭, 早年參加過科舉考試, 可惜由於太過直言, 惹得考官不快, 不中。 此後 郭再佑 不再參加科舉, 而是靠著家裡的田產, 過著春夏讀書, 秋冬狩獵的寫意退休生活, 直至1592年日本大舉入侵。 眼見朝鮮官軍在日軍先進的火器面前潰不成軍, 郭再佑 挺身而出, 召集當地百姓, 鼓勵他們武裝自己, 保衛家園。 很快, 郭再佑 屬下就聚集了1000多人。

  郭再佑 出戰的時候喜著一件大紅袍, 故自稱“天降紅衣大將軍”。 據 郭再佑 自稱, 這件大紅袍是由少女初潮之血染成, 是件充滿至陰之氣的寶衣, 足以抵擋日軍鐵炮至陽屬性的鉛彈。 (雖然對朝鮮的民族英雄有點不敬, 但 區勝 很難想像, 作為朝鮮精英的所謂“兩班”階級, 見識竟然和 義和團 差不多。 只是不知道 郭某 到底從哪裡能搞來那麼多奇怪的血。)

  雖然見識有點迷信, 但 郭再佑 卻是當時朝鮮人中難得一見的游擊戰天才。 小西行長 登陸 釜山 北上後, 郭再佑 便以家鄉 宜寧 為基地, 從西側打擊日軍的進兵和補給路線, 給日軍造成很大困擾。

  4月19日, 第六軍團的 小早川隆景 抵達朝鮮, 並立即兵分兩路, 向自己的防區 全羅道 進軍: 小早川隆景 主力先北上至 尚州, 再左轉向西, 以 全羅道 北部邊境的 錦山 作為南下基地。 部將 安國寺惠瓊 則打算從 昌原 出發, 渡過 洛東江, 從東部 殺進 全羅道。 郭再佑 的 宜寧, 正坐落在 安國寺惠瓊軍團 的西進路線上。

  5月中旬, 安國寺惠瓊 率部抵達 洛東江 東岸。 他們不知道, 郭再佑 早就掌握了這支日軍的動向, 並已經偷偷在河兩岸布下伏兵。 渡河前一晚, 安國寺惠瓊 遣探子在水淺的地方打下木樁, 準備第二天徒步涉水。 可是趁著半夜, 日軍都睡著的當兒, 郭再佑 派人將木樁拔出, 重新打在水深的河段。 第二天, 不明所以的日軍果然上當, 被湍急的河水困住動彈不得, 陣勢大亂。 郭再佑 趁機縱兵從兩岸夾擊, 安國寺惠瓊 大敗, 只得退回 昌寧 再作打算。

  洛東江 一戰使得 郭再佑 名聲大振。 他神出鬼沒的游擊戰法讓日軍整日裡提心弔膽, 以致在軍中謠言盛行, 說 郭再佑 通妖術, 能在眨眼之間以奇門遁甲將部隊運送到他指定的任何地方。 據說有一次日軍和 郭再佑 的部隊交戰, 郭軍 撤走, 留下一隻大箱子。 日軍以為箱裡有什麼寶物, 大喜過望, 連忙打開查看。 不料, 箱中一陣嗡嗡作響, 竟然飛出一大群馬蜂, 蜇得日軍哭爹叫娘。 郭再佑 隨即反攻, 日軍大敗。 不久, 日軍再次繳獲了 郭再佑 留下的箱子, 但學乖了, 不再打開箱子, 而是直接丟到火里。 可是, 日本人做夢也沒想到, 這次箱子裡裝的卻是大量的炸藥。 結果可想而知。

  當 郭再佑 想盡辦法打擊侵略者的時候, 卻引起了 慶尚道巡查使 金晬 的不滿。 這位下令全道各地百姓散入山中, 不要與日軍正面衝突的總督認為 郭再佑 冒犯了他的權威, 指責 郭再佑 的義兵實際上是反政府武裝。 郭再佑 聞訊大怒, 乾脆直接上書流亡的 宣祖 朝廷鳴冤。 幸虧朝廷已經昭告天下, 要求各地招募新兵。 命令抵達 慶尚道, 郭再佑 的抵抗組織才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認。

  卻說 安國寺惠瓊 在 洛東江 吃了個癟, 沒法想, 只得沿 小西行長 等開好的道路繼續北上, 尋找其他突破口進入 全羅道。 可是天不遂人意, 安國寺惠瓊 沒走多遠, 就遭到數股 義兵 的打擊。 特別是 高靈人 金沔 在 居昌 一戰, 誘敵深入山谷之中, 打得 安國寺惠瓊 損兵折將。 最後, 安國寺惠瓊 徹底放棄東進的計劃, 撤回日軍控制的安全地區。 小早川隆景 兵分兩路攻打 全羅道 的計劃宣告破產。

  在 全羅道, 各地 義兵 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為抵抗 小早川隆景 的攻略, 前赴後繼。 其中最悲壯的, 當屬 光州人 高敬命 發動的 第一次錦山之戰。

  和 郭再佑 一樣, 高敬命 也是科舉不第的“兩班”。 日軍入侵的消息傳到家鄉, 高敬命 不顧已是60高齡的老軀, 親自遊說鄉里, 欲組織 義兵 上京勤王。 民眾感於這位老人的忠義, 紛紛投效, 不久就聚集了7000人。 消息傳到朝廷, 宣祖 大喜, 下旨嘉獎, 並指派了一位叫 郭嶸 的武將帶了數百官軍, 作 高敬命 的軍事顧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