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就在 宣祖 一行彷徨無助的時候, 終於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大明 的官兵已經於6月21日進駐 義州城 了! 領兵的是 遼東軍 參將 戴朝弁, 和 游擊 史儒。 皇帝和文武百官大喜過望, 加快速度向北趕, 總算於22日抵達 義州。 終於安全了! 宣祖 等人長舒了一口氣。
雖然 戴朝弁 只帶來1000多人, 但這標誌著 大明 開始插手朝鮮戰局。
八道國割
就在 小西行長 奪下 平壤城 的當兒, 加藤清正 也馬不停蹄地殺入了 咸鏡道, 並一路過關斬將, 進展順利。
就這樣, 2個月之內, 朝鮮8道全部被日軍侵入。 雖然還沒有完全占領, 但以這樣的速度, 趕走守軍並鎮壓亂民, 日本對朝鮮的實際統治也為期不遠了吧。 駐紮在 漢城 的總司令 宇喜多秀家 早就興致勃勃地展開“檢地”運動了。 據粗略估算, 朝鮮的所有耕地面積換算成日制的“石高”, 總約800萬至1200萬石左右。
隨即, 各路軍團被分別配置到八道, 負責當地的治安與生產恢復。 日本人把這次土地分配稱為“八道國割”, 也就是完全征服朝鮮後, 有功大名們的大致勢力範圍。 大概在這些大名的心底也認定, 朝鮮的戰事即將結束, 是時候以掠奪來的土地和財物好好犒勞各路將士了。 (下圖為各軍團被分配到的地理位置。)
在 豐臣秀吉 親自抵達朝鮮之前, 八道自然以 宇喜多秀家 所在的 京畿道 為首。 豐臣秀吉 還不太放心這個乳臭未乾的義子, 特地委派了三名出色的“奉行”: 增田長盛, 石田三成 和 大谷吉繼, 隨行至 漢城, 輔佐其處理在朝鮮的政事。 軍事方面, 則由四位久經沙場的老將: 戶川秀安, 木村重茲, 加藤光泰 和 前野長康, 聯合參贊軍議。 豐臣秀吉 的安排可說是文武齊備, 用心良苦。
為了保障最北前線的 小西行長, 加藤清正 等人與後方的聯絡暢通無阻, 從 平壤 到 釜山 之間, 日軍派重兵把守著各路要隘。 下表為 小西行長 奪取 平壤 之後, 各重要據點的守將與兵力配置。
據點 將領 兵力 備註
開城 戶田勝隆 3900
漢城 宇喜多秀家 20000 大本營
龍仁 脅坂安治 1500
丑山 福島正則 4800
陰城 生駒親正 5500
忠州 蜂須賀家政 7200
清州
聞慶 長宗我部元親 3000
咸昌
尚州 稻葉貞通 4000
善山 宮部長房 1000 第十軍團援軍
垣屋恆總 400 第十軍團援軍
開寧 毛利輝元 30000
金山 立花宗茂 2500
高橋統增 800
筑紫廣門 900
小早川秀包 1500
仁同 木下重堅 850 第十軍團援軍
南條元清 1500 第十軍團援軍
錦山 小早川隆景 10000
大邱 齋村廣英 800 第十軍團援軍
明石則實 800 第十軍團援軍
釜山 羽柴秀勝 8000
如此, 以 釜山 至 平壤 之間的一條大路為主幹, 日軍各路部隊便如開枝散葉般地伸向尚未被征服的城池。 套一句 柳成龍 在《懲毖錄》中的話說:“三都守失, 八方瓦解。” 實在一點也不誇張。
血戰黃海
話分兩頭。 海軍慘敗的消息很快傳到 名護屋, 豐臣秀吉 怒不可遏。 率領千軍萬馬打了一輩子仗的 太閤殿下 當然明白, 沒有補給的8個陸上軍團想在朝鮮站穩腳跟, 無異痴人說夢。 6月23日, 豐臣秀吉 親筆致書 脅坂安治, 要求他與 九鬼嘉隆 和 加藤嘉明 會師, 組成一支聯合艦隊, 務必擊潰 李舜臣 水軍。
其實, 不用 太閤 吩咐, 這些水軍將領們早就開始準備了。 復仇心切的 脅坂安治 等不急 九鬼嘉隆 等人, 逕自於7月中旬就率領自己部下水軍離開 釜山港, 一路向西, 尋找朝鮮水軍決戰。
全豁出去了! 脅坂安治 水軍本以為海上無事, 便幫著陸軍攻城略地, 並得到了守衛 龍仁 要衝的重任。 可是聽說日軍運輸艦艇被 李舜臣 打得落花流水後, 脅坂安治 親自趕回 釜山, 只在 龍仁 留下數名家臣駐守, 但還是在 泗川 吃了敗仗。 留守 龍仁 的家臣們倒是非常得力, 於6月5日擊潰了朝鮮將領 李洸 號稱5萬大軍的進攻, 並斬首數千級。 這次 脅坂安治 為了雪 泗川 知恥, 把在 龍仁 立過大功的家臣 脅坂左兵衛 和 渡邊七右衛門 都調了來作副將, 並帶出73艘戰艦, 包括36艘 安宅船, 24艘中型船和13艘快艇, 數量上比 全羅道 的全部水軍還要強。 只要小心謹慎, 別中了 李舜臣 的誘敵之計, 就讓 脅坂家 重現和 龍仁之戰 一樣的榮耀吧!
唐項浦海戰 大勝後的朝鮮水軍也沒有鬆懈。 回到 麗水 稍作修整後, 7月2日, 李舜臣 再次邀集 李億祺 和他的水軍與自己會師, 並聯合操演自己新發明的戰法:“鶴翼陣”。 鑑於之前的戰鬥雖然重創敵軍艦隊, 但許多日軍水手仍能跳船逃生, 游回岸上。 “鶴翼陣”的發明就是要補足這一缺陷, 務必將敵人的有生力量全殲於海上。 顧名思義, “鶴翼陣”排開後就像展開雙翅的仙鶴, 重型船隻居中, 兩翼為較輕型戰艦, 負責迂迴包抄, 將敵艦圍入“鶴翼陣”的中心, 並以優勢火力擊沉之。 在朝鮮艦艇的團團包圍下, 倖存的敵軍想游回岸上, 也不那麼容易了。
雖然 戴朝弁 只帶來1000多人, 但這標誌著 大明 開始插手朝鮮戰局。
八道國割
就在 小西行長 奪下 平壤城 的當兒, 加藤清正 也馬不停蹄地殺入了 咸鏡道, 並一路過關斬將, 進展順利。
就這樣, 2個月之內, 朝鮮8道全部被日軍侵入。 雖然還沒有完全占領, 但以這樣的速度, 趕走守軍並鎮壓亂民, 日本對朝鮮的實際統治也為期不遠了吧。 駐紮在 漢城 的總司令 宇喜多秀家 早就興致勃勃地展開“檢地”運動了。 據粗略估算, 朝鮮的所有耕地面積換算成日制的“石高”, 總約800萬至1200萬石左右。
隨即, 各路軍團被分別配置到八道, 負責當地的治安與生產恢復。 日本人把這次土地分配稱為“八道國割”, 也就是完全征服朝鮮後, 有功大名們的大致勢力範圍。 大概在這些大名的心底也認定, 朝鮮的戰事即將結束, 是時候以掠奪來的土地和財物好好犒勞各路將士了。 (下圖為各軍團被分配到的地理位置。)
在 豐臣秀吉 親自抵達朝鮮之前, 八道自然以 宇喜多秀家 所在的 京畿道 為首。 豐臣秀吉 還不太放心這個乳臭未乾的義子, 特地委派了三名出色的“奉行”: 增田長盛, 石田三成 和 大谷吉繼, 隨行至 漢城, 輔佐其處理在朝鮮的政事。 軍事方面, 則由四位久經沙場的老將: 戶川秀安, 木村重茲, 加藤光泰 和 前野長康, 聯合參贊軍議。 豐臣秀吉 的安排可說是文武齊備, 用心良苦。
為了保障最北前線的 小西行長, 加藤清正 等人與後方的聯絡暢通無阻, 從 平壤 到 釜山 之間, 日軍派重兵把守著各路要隘。 下表為 小西行長 奪取 平壤 之後, 各重要據點的守將與兵力配置。
據點 將領 兵力 備註
開城 戶田勝隆 3900
漢城 宇喜多秀家 20000 大本營
龍仁 脅坂安治 1500
丑山 福島正則 4800
陰城 生駒親正 5500
忠州 蜂須賀家政 7200
清州
聞慶 長宗我部元親 3000
咸昌
尚州 稻葉貞通 4000
善山 宮部長房 1000 第十軍團援軍
垣屋恆總 400 第十軍團援軍
開寧 毛利輝元 30000
金山 立花宗茂 2500
高橋統增 800
筑紫廣門 900
小早川秀包 1500
仁同 木下重堅 850 第十軍團援軍
南條元清 1500 第十軍團援軍
錦山 小早川隆景 10000
大邱 齋村廣英 800 第十軍團援軍
明石則實 800 第十軍團援軍
釜山 羽柴秀勝 8000
如此, 以 釜山 至 平壤 之間的一條大路為主幹, 日軍各路部隊便如開枝散葉般地伸向尚未被征服的城池。 套一句 柳成龍 在《懲毖錄》中的話說:“三都守失, 八方瓦解。” 實在一點也不誇張。
血戰黃海
話分兩頭。 海軍慘敗的消息很快傳到 名護屋, 豐臣秀吉 怒不可遏。 率領千軍萬馬打了一輩子仗的 太閤殿下 當然明白, 沒有補給的8個陸上軍團想在朝鮮站穩腳跟, 無異痴人說夢。 6月23日, 豐臣秀吉 親筆致書 脅坂安治, 要求他與 九鬼嘉隆 和 加藤嘉明 會師, 組成一支聯合艦隊, 務必擊潰 李舜臣 水軍。
其實, 不用 太閤 吩咐, 這些水軍將領們早就開始準備了。 復仇心切的 脅坂安治 等不急 九鬼嘉隆 等人, 逕自於7月中旬就率領自己部下水軍離開 釜山港, 一路向西, 尋找朝鮮水軍決戰。
全豁出去了! 脅坂安治 水軍本以為海上無事, 便幫著陸軍攻城略地, 並得到了守衛 龍仁 要衝的重任。 可是聽說日軍運輸艦艇被 李舜臣 打得落花流水後, 脅坂安治 親自趕回 釜山, 只在 龍仁 留下數名家臣駐守, 但還是在 泗川 吃了敗仗。 留守 龍仁 的家臣們倒是非常得力, 於6月5日擊潰了朝鮮將領 李洸 號稱5萬大軍的進攻, 並斬首數千級。 這次 脅坂安治 為了雪 泗川 知恥, 把在 龍仁 立過大功的家臣 脅坂左兵衛 和 渡邊七右衛門 都調了來作副將, 並帶出73艘戰艦, 包括36艘 安宅船, 24艘中型船和13艘快艇, 數量上比 全羅道 的全部水軍還要強。 只要小心謹慎, 別中了 李舜臣 的誘敵之計, 就讓 脅坂家 重現和 龍仁之戰 一樣的榮耀吧!
唐項浦海戰 大勝後的朝鮮水軍也沒有鬆懈。 回到 麗水 稍作修整後, 7月2日, 李舜臣 再次邀集 李億祺 和他的水軍與自己會師, 並聯合操演自己新發明的戰法:“鶴翼陣”。 鑑於之前的戰鬥雖然重創敵軍艦隊, 但許多日軍水手仍能跳船逃生, 游回岸上。 “鶴翼陣”的發明就是要補足這一缺陷, 務必將敵人的有生力量全殲於海上。 顧名思義, “鶴翼陣”排開後就像展開雙翅的仙鶴, 重型船隻居中, 兩翼為較輕型戰艦, 負責迂迴包抄, 將敵艦圍入“鶴翼陣”的中心, 並以優勢火力擊沉之。 在朝鮮艦艇的團團包圍下, 倖存的敵軍想游回岸上, 也不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