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經過這一次折騰後,孟慶楨的舉止才算是收斂了不少,尤其緊要關頭是藤堂高虎他們力挽狂瀾,出於感激也好,悔過也好,孟慶楨都重新思考了自己對待幾人的方式,是不是過於刻薄了,於是他下旨加封藤堂高虎為京師近衛軍殿前馬步兵總督使,安東隆盛,真田幸村和藤堂高虎的兩個兒子藤堂高次和藤堂高吉入軍機,並加封安東隆盛為高山縣侯,藤堂高次為長島縣侯,藤堂高吉為鳥羽縣侯,重獲重用,一個月後,丹羽長重去世,藤堂高虎以京師近衛軍殿前馬步兵總督使的身份兼領征夷大將軍府司馬,二次出任大司馬一職,藤堂高虎上書請求召回竹中重門和土岐俊豐,孟慶楨也一一應允,藤堂高虎這才鬆了口氣,兩年的時間,總算把最苦的日子熬過去了。

  面對看似改邪歸正的孟慶楨,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安東隆盛,真田幸村等四輔政大臣從過往的嚴厲看管,變成了兩年後今日的循序善誘,孟慶楨冊封的側室和她們的父親,也就是此時的權貴,四大臣很想一把拿掉,可畢竟有前車之鑑,所以軍機府最後決定,給予高待遇,但是不給實權,分批將他們抬為同國公,同大司馬事,同大將軍事等,還有世子少師一類的名譽大臣,逐步收回權力,將幕府的日常運作納入正軌。

  兩個月後,1630年(長福三年)7月20日,四大臣里的安東隆盛去世了,高層人物的去世,往往代表著許多勢力的捲土重來,要爭奪一個話語權,看著承陽王孟慶楨兩個多月沒吭聲,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很是擔心,不會經過一次爭鬥之後便深邃了吧,手握王權的人再玩個深沉,那就上檔次了,可不好對付了,千萬別這時候給我們來一下,所以藤堂高虎故意指示兩個兒子上書,要求召回致仕的天野長興,由他接任安東隆盛的軍機大臣之位,果不其然,看似改好的孟慶楨實際已經無法變成一個心胸寬廣,從諫如流的好青年了,他記得天野長興是怎麼拋棄自己的,所以死活都不同意,最後下旨命令白石元讓和山中元信還有毛利秀就出任軍機大臣,看在幾個孩子都不錯的份上,藤堂高虎也確實鬧騰累了,年紀太大了,才沒有繼續和孟慶楨爭辯,就這樣好了。

  軍機府內大家齊齊用命,整飭這二年混亂的朝綱,藤堂高虎則重新梳理近衛軍上下的關係,中書左府保持著近些年養成的良好習慣,對軍機府和大司馬發來的一切旨意都說好好好,被折騰了個夠嗆的孟氏幕府,這才逐漸又開始恢復元氣,期間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幾次上書,要求揪出以心崇伝,讓他服罪,可孟慶楨考慮到過往三年兩人之間的恩情,並沒有同意,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快要到年底的時候,藤堂高虎這位歷任三朝元老,大司馬兼京師近衛軍殿前馬步兵總督使,安國公大人,孟氏幕府的頂梁支柱,孟昭德最倚重的財務,政務,軍務人才之一,三項全能人才之首,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事是十全十美的,在以心崇伝的問題上,自己只能保留一個遺憾了,以心崇伝有孟慶楨的保護,始終沒有露面,可藤堂高虎已經不能再和他糾纏了,這一年的冬天,1630年(長福三年)11月9日,上午藤堂高虎以大司馬的身份最後一次上奏孟慶楨,要求開恩科,安撫民心,儘快消化孟慶華造反事件對京師百姓造成的影響,中午軍機府擬票同意,下午承陽王孟慶楨下旨照辦,傍晚太陽就要落山的時候,藤堂高虎得到回信,承陽王同意了,他躺在床上輕輕的哦了一聲,看了看窗外的景色,自言自語道,“主上,屬下只能做到如此了。”旨意發出之後,又有許多少年豪傑,打點行囊,上京來為他們的前程努力,其中一位十五歲,他捨棄了自己的出身,捨棄了手到拿來的供奉,毅然決然的離開了父母,和他的好友一起,從苦寒之地,千里上京,一位明君的精彩人生,自此展開,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並註定將享譽天下,威震四方,他便是少年孟慧宣!

  不過這些都與本書無關了,1630年(長福三年)11月9日深夜,安國公藤堂高虎在府衙內病逝,享年七十四歲,他自下等武士出身,靠著用命拼殺,從京畿到東海,從遠江到甲斐,一路殺出了自己的生天,自得遇孟昭德後,靠築城贏得青睞,靠軍謀贏得信任,靠帶兵贏得聲望,他擔當過孟氏的錢庫子,錢越來越多,他擔當過孟氏的工程師,從他手裡出來的城池一座比一座堅固,他擔當過孟氏的參謀,和阿倍秀明配合的如魚得水,甚至親自帶兵輔佐當年的世子孟憲文,也是大開大闔,讓人眼前一亮,他從孟昭德初立國的時候就跟隨左右,孟昭德當了興慶王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五國公之一,孟昭德去世的時候,他成了大司馬兼掌印,幕府的絕對掌舵人,孟憲文去世的時候,他又成了第一輔政大臣,可以說,他立三朝而不倒,親眼見證了孟氏幕府的開創,見證了孟昭德和孟憲文父子創業,守業的點點滴滴,他的去世,代表著以孟昭德為首的孟氏幕府開國階段正式落下了帷幕,一段歷史,烽煙滾滾,戰國爭霸,英雄輩出,一切的一切,都隨著這位老人的離世,徹底的被塵封起來,一段最為波瀾壯闊,讓前人妒恨,讓後人敬仰追慕的故事,就這樣迎來了它的終結。

  正是煮酒談青史,唇齒一動已千年,瓊漿入喉頭,多少好漢功名修,倚臥中觖人已老,再看戰國英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