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罷阿倍秀明跪倒在地,對著上杉景勝磕頭不止,上杉景勝見狀,嗚嗚大哭起來,一把扶住阿倍秀明,痛斥自己道,“景勝一生追隨師父學習文韜武略,卻一生沒窺到皮毛,終究只是個無恥之徒!只是個無恥之徒啊!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犧牲師父一生的心血,還誤會師父,以為師父早忘了景勝這點微末功績,哪知道師父去世前還惦記此事,首相大人,不要說了,景勝知錯了,景勝年紀一大把,看到天下人人安居樂業,為何還要挑起戰火,為何還要明知天下必亂卻偏去行那荒唐之事啊!請首相大人放心,景勝知道怎麼做了!”

  說到這,上杉景勝扶起阿倍秀明,將茶几上密旨抄起,走到炭火面前,看著阿倍秀明,將關係著上杉氏一族重返越後的密旨扔到了火堆中,大火立時席捲紙張,飛灰揚灑,自此再無此封密旨存世了。阿倍秀明見狀,深深鞠了一躬道,“興國公真乃大仁大義之士也,先王與興國公,不愧一世師徒,相知相遇,千古佳話!請興國公放心,今日密旨雖然焚毀,但秀明所犯之罪,不會就此掩埋,明日小起,我便將上書王駕,引咎下野,放棄中書執筆大臣之職,從此不理政務,開書教學,了此一生。”

  上杉景勝聞言,慌忙連連擺手道,“首相大人萬萬不可!如此天下何顧!首相大人乃當世第一名相,開創新政大好局面,也有首相大人一份功績,而且如今百業興旺,府庫錢糧豐盈,都是首相大人帶領群臣所做之功勞,若首相大人因此下野,將至景勝於何地,懇請首相大人打消此念頭,勿要羞臊景勝了!”阿倍秀明卻搖搖頭道,“興國公,若是昨日,有人要破壞新政,趕老夫下台,老夫為了先王的心血,是一萬個也不會答應的,可今日這件事挑明了,興國公深明大義,為了天下犧牲小我,這是你的恩德,並非秀明僥倖逃脫制裁的理由,而且定勝他們這些小輩已經參政多年,各個都有不輸於吾等之才,我們這些老人,呵呵,也正好趁此局面下野,把機會都留給年輕人好了,興國公,請你務必不要勸說,老夫主意已定,雖今生未曾上陣親自斬殺過一人,可老夫終歸也被賜武士出身,國公爵位,若這件事不允老夫去辦,興國公就抹殺老夫武士之德了!”

  說罷無論如何也要走,不肯聽上杉景勝再勸,上杉景勝此時心裡波瀾起伏,一邊是覺得愧對老主公孟昭德,一邊是佩服阿倍秀明的為了大局犧牲小我,一路給送出府去,深深鞠躬,待阿倍秀明走遠了之後,才起身回府。這邊阿倍秀明離開之後,返回了定國公府,一路直奔西側連排客房而來,拉開第三間房的紙門,裡面赫然坐著一位武士,正是阿倍秀明親傳弟子安東隆盛。

  自真田幸村執掌虎神軍鎮守九州後,安東隆盛就奉顧命五大臣之命返回京師,並利用他建立和掌管虎神軍的經驗,巡查天下七軍,並且檢拔年輕將領,為幕府所用,等於接著回去干官兵巡檢績效都使,一眾差事都幹得不錯,去年才卸職返京,考評給了個甲等,出自督察府天草時秀手底下,這份成績肯定人人信服,於是大司馬藤堂高虎牽頭,提拔為八省之兵部正官。

  見到徒弟後,阿倍秀明點點頭,坐下關上門,安東隆盛立刻低聲問道,“他信了麼?”阿倍秀明道,“興國公為人看似謹慎少言,實際心如烈火,激情四射,老夫這番言論和先王遺詔,還逗不出他的真心麼,他不但信了,還一把火燒了先王遺詔,發誓今生不再提此事。”安東隆盛這才鬆了口氣,悻悻道,“不過師父啊,您可是兵行險招,這矯召的罪名擔當的起麼,先王哪有這種詔書給您,您詐興國公,詐的是九死一生啊。”阿倍秀明道,“政治便是如此,隆盛你日後少不得執掌權柄,入閣拜相,那時節,你就和老夫一樣,用計必出絕計,不得優柔寡斷,要知這人上人之間的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馬虎不得!”安東隆盛趕緊稱受教,起身就要告辭,怕耽誤老師休息,可阿倍秀明一把抓住他,低聲囑咐道,“還有一事,舊黨勢力龐大,盤根錯節,雖一時鎮住興國公,可畢竟還未拔出,老夫心意已決,為天下,為新政,必須搗毀二公子勢力,所以...所以老夫決定歸隱下野了,如所料不差,興國公最為注重名節,老夫一走,他肯定要求致仕,沒了他,舊黨就是一盤散沙,你要早作準備,老夫走的時候,就是二公子勢力里直屬一黨,以心崇伝他們覆滅之時,若天下有變,你必須盡心盡意保護王上!”

  安東隆盛聽罷大驚失色,可師父言出必行,自己根本無法勸解,只好連連點頭,稱都記住了,心裡惴惴不安的告辭離去。

  1622年(太平四年)2月5日,阿倍秀明,藤堂高虎,天草時秀上奏文惠王,說如今兩府八省已經初現匟官之相,當初為了限制各方權柄而設置的官位,如今新政推行順利,大局已定,就顯得多餘,是否可以重新布局,小部分重新調整,文惠王初始還不同意,怕人說他篡改先王政令,後財相竹中重門上奏,呈報歷年來幕府支出,其中賦稅的三成半用來支付各級官員薪俸,三成用來養兵,兩成半用來建設地方,只有一成入內臧庫統歸王爵自己支配,若一旦發生戰事或者王城有其他變故,或者一些臨時施工和用錢,那真是捉襟見肘,而且這些錢完全不夠應對可能出現的水旱災害,文惠王看到如此情況,終於決定先讓顧命大臣聯名擬個奏章,他看過再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