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三、非洲和波斯灣
兩個世紀以來,印度洋實際上一直是英國的一個湖泊,而且在某一時期大部分沿岸國土——東非、南非和澳大利亞都是大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或在大英帝國的保護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戰爭的損失和耗竭已經衰敗了的英國開始清理帝國在亞洲和非洲殘存的殖民地。1968年,英國政府宣布,它打算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走它的全部軍隊。美國和蘇聯因此準備在印度洋建立海軍巡邏區。
美國建立這樣的海軍巡邏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沿岸國家的穩定,但美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從波斯灣開出的油輪和運輸銅、鈷、鉻、錳和工業鑽石之類的戰略原料的艦船。上述戰略原料都是美國、西歐和日本稀有或短缺的,但這些東西在撒哈拉的南部非洲卻很豐富。
波斯灣的油井——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等國的——在世界石油生產中相對來說是後期勘探的。因此,當世界其他地區的油井將要枯竭時,這些產油國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到1980年,波斯灣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日產2000萬桶。平均每16分鐘就有一艘油輪駛離波斯灣。日本、西歐和美國使用的石油中,分別有73%、63%和15%是依靠這些油輪來輸入的;據估計,在4-5年內,蘇聯也將需要從這些國家進口石油。
圖68 東非、南亞和印度洋
圖68 東非、南亞和印度洋
波斯灣國家和其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利用它們日益提高的壟斷地位開始提高石油的價格。1970年時,每桶原油的價格一般為1.8美元,而到了 1981年,則上升為每桶(42升)40美元。油價的暴漲破壞了世界經濟的穩定,也使世界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又扶搖直上。唯一可以遏制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油價上漲的因素便是那些石油輸出國所依賴的保護國的經濟破產。
皇家海軍對印度洋的長期統治就是依靠亞丁、亭可馬里和新加坡的海軍基地進行的。到60年代的後期,英國、美國和蘇聯都沒有控制印度洋沿岸的底部地區——儘管蘇聯人與伊拉克簽定了一個協議允許他們出入波斯灣頂端的巴斯拉港;美國人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就在海灣內獨立的島國巴林建立了海軍基地,保留了一支以驅逐艦為主體的中東艦隊。考慮到英國勢力從這一地區的撤出,美國尋找了一個在戰略上不易受到攻擊且能以此為基地擴大力量的位置——這就是迪戈加西亞島。
迪戈加西亞是英屬查戈斯群島中的一個環礁島,在波斯灣東南大約2500海里處。在倫敦政府的安排下,美國的海軍修建營於1971年抵達這個小島開始施工。他們修建了倉庫、營房、一個無線電台和一條1英里長的棧橋。他們還建造了油罐,鋪設了一條1.2萬英尺的跑道和17英里長的柏油路,並且疏浚了環礁湖以供大型戰艦編隊錨泊。
美國不僅要在波斯灣地區建立一個軍事形象,而且也要依賴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來為它站崗放哨。與此同時,美國人為他們提供武器裝備,並訓練他們的軍官和技術人員。這兩個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可靠性更差些。它本國的人口稀少,軍隊很小,成千上萬的外國人操縱著他們的油井和煉油廠。顯然這個國家極易受到外來的入侵和內部的政變。
相反,伊朗在70年代初期看起來是個典型的穩定國家。比較進步的穆罕默德·雷扎·巴列維國王統治著這個國家,並且很快就使它西方化了。因此,美國相信巴列維國王和他的人能夠維護這個世界的主要產油區,並且儘可能地向他提供了最先進的武器。成千的年青伊朗軍官和平民前往美國接受訓練和教育,成千的美國專家和技術工人也在伊朗安家,指導和協助他們建設國防和發展商業和工業。還有一些美國人到伊朗操縱無線電偵聽電台,監視著在附近蘇聯飛彈的活動情況。
蘇聯對英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離的反應是從以符拉迪沃斯托克為基地的太平洋艦隊中派遣一支特混艦隊,進行為期4個月的耀武揚威式的巡航,這些地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錫蘭、伊拉克、伊朗、南葉門和索馬利亞。此後,蘇聯艦隊持續不斷地在印度洋地區出現。
莫斯科利用這一地區鄰國間的相互不信任,在最初顯示海軍實力的基礎上,緊接著又積極地展開了外交活動。因而,蘇聯能夠通過談判同印度、南葉門和索馬利亞簽署了互助友好條約。同時,蘇聯還向葡萄牙在非洲難以控制的殖民地——莫三比克和安哥拉的馬克思主義的游擊隊提供援助。
這些條約使印度洋的港口為蘇聯艦隊打開了方便之門。其中包括印度的若干港口,南葉門的亞丁港,索馬利亞的柏培拉港。索馬利亞位於亞丁灣的邊緣,這裡是通向紅海的大門。英國還在亞丁保留了一個海軍基地。在柏培拉的對岸,蘇聯開始建造另一個海軍基地,包括一條飛機跑道、儲油設施和反艦飛彈基地。
蘇聯條約體系的一個目標是利用西方國家的退縮,另一個目標是成立亞安體系,把中國排除在外,以此孤立蘇聯的對手中國。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曾把索馬利亞的西亞德·巴雷主席列為第三個目標。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爭取控制西方所依賴的兩大寶庫——波斯灣的能源寶庫和中非與南非的礦產寶庫。
兩個世紀以來,印度洋實際上一直是英國的一個湖泊,而且在某一時期大部分沿岸國土——東非、南非和澳大利亞都是大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或在大英帝國的保護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戰爭的損失和耗竭已經衰敗了的英國開始清理帝國在亞洲和非洲殘存的殖民地。1968年,英國政府宣布,它打算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走它的全部軍隊。美國和蘇聯因此準備在印度洋建立海軍巡邏區。
美國建立這樣的海軍巡邏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沿岸國家的穩定,但美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從波斯灣開出的油輪和運輸銅、鈷、鉻、錳和工業鑽石之類的戰略原料的艦船。上述戰略原料都是美國、西歐和日本稀有或短缺的,但這些東西在撒哈拉的南部非洲卻很豐富。
波斯灣的油井——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等國的——在世界石油生產中相對來說是後期勘探的。因此,當世界其他地區的油井將要枯竭時,這些產油國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到1980年,波斯灣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日產2000萬桶。平均每16分鐘就有一艘油輪駛離波斯灣。日本、西歐和美國使用的石油中,分別有73%、63%和15%是依靠這些油輪來輸入的;據估計,在4-5年內,蘇聯也將需要從這些國家進口石油。
圖68 東非、南亞和印度洋
圖68 東非、南亞和印度洋
波斯灣國家和其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利用它們日益提高的壟斷地位開始提高石油的價格。1970年時,每桶原油的價格一般為1.8美元,而到了 1981年,則上升為每桶(42升)40美元。油價的暴漲破壞了世界經濟的穩定,也使世界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又扶搖直上。唯一可以遏制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油價上漲的因素便是那些石油輸出國所依賴的保護國的經濟破產。
皇家海軍對印度洋的長期統治就是依靠亞丁、亭可馬里和新加坡的海軍基地進行的。到60年代的後期,英國、美國和蘇聯都沒有控制印度洋沿岸的底部地區——儘管蘇聯人與伊拉克簽定了一個協議允許他們出入波斯灣頂端的巴斯拉港;美國人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就在海灣內獨立的島國巴林建立了海軍基地,保留了一支以驅逐艦為主體的中東艦隊。考慮到英國勢力從這一地區的撤出,美國尋找了一個在戰略上不易受到攻擊且能以此為基地擴大力量的位置——這就是迪戈加西亞島。
迪戈加西亞是英屬查戈斯群島中的一個環礁島,在波斯灣東南大約2500海里處。在倫敦政府的安排下,美國的海軍修建營於1971年抵達這個小島開始施工。他們修建了倉庫、營房、一個無線電台和一條1英里長的棧橋。他們還建造了油罐,鋪設了一條1.2萬英尺的跑道和17英里長的柏油路,並且疏浚了環礁湖以供大型戰艦編隊錨泊。
美國不僅要在波斯灣地區建立一個軍事形象,而且也要依賴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來為它站崗放哨。與此同時,美國人為他們提供武器裝備,並訓練他們的軍官和技術人員。這兩個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可靠性更差些。它本國的人口稀少,軍隊很小,成千上萬的外國人操縱著他們的油井和煉油廠。顯然這個國家極易受到外來的入侵和內部的政變。
相反,伊朗在70年代初期看起來是個典型的穩定國家。比較進步的穆罕默德·雷扎·巴列維國王統治著這個國家,並且很快就使它西方化了。因此,美國相信巴列維國王和他的人能夠維護這個世界的主要產油區,並且儘可能地向他提供了最先進的武器。成千的年青伊朗軍官和平民前往美國接受訓練和教育,成千的美國專家和技術工人也在伊朗安家,指導和協助他們建設國防和發展商業和工業。還有一些美國人到伊朗操縱無線電偵聽電台,監視著在附近蘇聯飛彈的活動情況。
蘇聯對英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離的反應是從以符拉迪沃斯托克為基地的太平洋艦隊中派遣一支特混艦隊,進行為期4個月的耀武揚威式的巡航,這些地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錫蘭、伊拉克、伊朗、南葉門和索馬利亞。此後,蘇聯艦隊持續不斷地在印度洋地區出現。
莫斯科利用這一地區鄰國間的相互不信任,在最初顯示海軍實力的基礎上,緊接著又積極地展開了外交活動。因而,蘇聯能夠通過談判同印度、南葉門和索馬利亞簽署了互助友好條約。同時,蘇聯還向葡萄牙在非洲難以控制的殖民地——莫三比克和安哥拉的馬克思主義的游擊隊提供援助。
這些條約使印度洋的港口為蘇聯艦隊打開了方便之門。其中包括印度的若干港口,南葉門的亞丁港,索馬利亞的柏培拉港。索馬利亞位於亞丁灣的邊緣,這裡是通向紅海的大門。英國還在亞丁保留了一個海軍基地。在柏培拉的對岸,蘇聯開始建造另一個海軍基地,包括一條飛機跑道、儲油設施和反艦飛彈基地。
蘇聯條約體系的一個目標是利用西方國家的退縮,另一個目標是成立亞安體系,把中國排除在外,以此孤立蘇聯的對手中國。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曾把索馬利亞的西亞德·巴雷主席列為第三個目標。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爭取控制西方所依賴的兩大寶庫——波斯灣的能源寶庫和中非與南非的礦產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