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儘管巨型航母有令人注目的形象和攻防系統,但並不是所有的海軍領導人都贊同將如此眾多的海上攻擊力量都集中於一艘艦上。這些海軍領導中就有在 1970-1974年擔任過海軍作戰部長的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將軍,他寫道:“由於反艦飛彈的命中精度很高,因此巨型航母作為海洋控制戰中最理想的戰鬥單位來說,它的單艦造價太昂貴了。”
朱姆沃爾特提議建造“海上控制艦”,這是一種小型直升機航母,它的設計思想是寧可降低戰鬥艦的技術要求,以降低造價,但是能大量生產。這些海上控制艦將載有反潛直升機和用於空防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由於缺乏具有足夠航程、理想武器和全天候雷達的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再加上國會的反對,海上控制艦的設想被扼殺了。
福特總統在他的1977年度的預算中增加了1艘“尼米茲”級航母的費用,但這成了一個政治上的致命傷導致了他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落馬。他的繼任者,卡特總統提出建造5萬噸的常規動力航母取代“尼米茲”級航母的建造,以減少費用。但是,海軍所能設計的最小的航母也有6萬噸,因為只有這麼大噸位的航母才能安全地起降象F-14這樣高性能的艦載機。由於卡特提議建造的這種航母的性能屬於中等級別(兩個推進器,航速27節,防護能力有限),而且它也違反了 1975年通過的國防撥款法。這個法案規定:所有海軍攻擊力量的主力戰艦都必須是核動力的。國會否決了總統的建議,批准建造第4艘“尼米茲”級航母。為此,卡特總統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行動,否決了整個國防撥款法。然而,國會雖然面臨著總統的否決的威脅,還是堅持將第4艘“尼米茲”級航母列入了1980年的預算,總統最終也同意了這個預算。
繼朱姆沃爾特之後擔任海軍作戰部長的是海軍上將詹姆斯·L·霍洛韋,他提出另一種選擇方案:海軍最後選定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要能在不同類型的軍艦上使用。如果這種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作戰性能也可以達到一般機種的要求,又能在各種海上平台——無論其起降甲板面積的大小——靈活自由地活動,這樣就極大地擴展了航母設計中的選擇性,也增加了艦基戰術飛機的靈活性。 [ 原作者註:蘇聯在“基輔”級航母上搭載的垂直起降飛機(VTOL)的作戰性能大約相當於美國在韓戰中使用的F-86。 ]
到1995年以前,垂直短距起降飛機還不能發展到具有高度作戰能力的水平。在此期間,海軍不得不使用常規飛機並尋求某種方法以延長這些裝有巨大斜角甲板的航母的服役年限。霍洛韋解決後一個問題的方法是制定了超期服役規劃。這個規劃要求“福萊斯特”級航母每次從作戰艦隊退役一艘,在退役的兩年中進行必要的改裝,改裝後再服役15年。這樣,它們可以在艦隊共服役45年。1980年,第一艘航母開始執行超期服役規劃。這艘航母是1956年服役的“薩拉托加”號。
但荒謬的是,對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計劃如期實施妨害最大的卻是國會和海軍部的文職人員的熱情不高。他們想廢止正在進行的飛機發展工作,並馬上開始建造只能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小型航母。這時,現役的“鷂”式飛機的性能遠不及預想的飛機優越。海軍的軍官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這種下乘的主張,而國會雖然批准了建造第4艘“尼米茲”級航母,同時也反對輕率地捨棄現有的作戰能力。托馬斯·B·海沃德將軍繼霍洛韋任海軍作戰部長後,繼續推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研究與發展計劃,這個計劃要實現一個正常的過渡。
二、蘇聯海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證明,蘇聯領導人把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置於陸軍的肩上是正確的,但在隨之而來的冷戰中,他們發現自己面臨著海軍強國的挑戰。這些海軍強國顯示出它們有能力在遠距離上遂行和支援兩棲攻擊。面對著自己的國土有遭受進攻的可能,蘇聯開始發展他們的海岸防禦力量:短程飛機和潛艇,以及它們的水面支援部隊。在史達林時代後期,蘇聯的決策者注意到美國正在輕率地削減海軍實力,開始懷疑海上侵略的可能性,並把力量集中發展遠程飛機和飛彈。
美國的3次行動促使了蘇聯開始爭奪海上軍事優勢。1960年年中,核動力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從水下發射了一枚“北極星”洲際飛彈。第二年年初,甘迺迪總統又宣布了加速研製“北極星”飛彈的計劃,要將洲際彈道飛彈的生產速度提高一倍。1962年10月,擁有絕對核優勢的美國迫使赫魯雪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屈辱地退縮了。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沮喪地對一位美國官員說:“你們美國人再不能對我們做這種事了。”
在蘇聯人看來,美國發展“北極星”飛彈和洲際飛彈的計劃好象是在準備打核戰爭。這是一場他們必敗無疑的戰爭。即使蘇聯的第一次核打擊消滅了美國的陸基防禦系統,美國還有在海上的潛基飛彈進行第二次核打擊。蘇聯有幾艘柴油-電力潛艇可以發射一枚帶核彈頭的飛彈,但它們只能從水面發射。為了對付美國第二次核打擊的挑戰,蘇聯人立即開始建造遠程核動力飛彈潛艇,這些潛艇在數量和攻擊能力方面將趕上或超過“北極星”潛艇。蘇聯還在陸基飛彈的研製上加緊與美國競爭,或者說大大超過了美國。美國中央情報局知道蘇聯的潛艇方案,但連續11年中,中央情報局對蘇聯所能使用的陸基飛彈的數量低估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結果導致了國防部單方面削減了美國的核武器的發展計劃。
朱姆沃爾特提議建造“海上控制艦”,這是一種小型直升機航母,它的設計思想是寧可降低戰鬥艦的技術要求,以降低造價,但是能大量生產。這些海上控制艦將載有反潛直升機和用於空防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由於缺乏具有足夠航程、理想武器和全天候雷達的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再加上國會的反對,海上控制艦的設想被扼殺了。
福特總統在他的1977年度的預算中增加了1艘“尼米茲”級航母的費用,但這成了一個政治上的致命傷導致了他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落馬。他的繼任者,卡特總統提出建造5萬噸的常規動力航母取代“尼米茲”級航母的建造,以減少費用。但是,海軍所能設計的最小的航母也有6萬噸,因為只有這麼大噸位的航母才能安全地起降象F-14這樣高性能的艦載機。由於卡特提議建造的這種航母的性能屬於中等級別(兩個推進器,航速27節,防護能力有限),而且它也違反了 1975年通過的國防撥款法。這個法案規定:所有海軍攻擊力量的主力戰艦都必須是核動力的。國會否決了總統的建議,批准建造第4艘“尼米茲”級航母。為此,卡特總統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行動,否決了整個國防撥款法。然而,國會雖然面臨著總統的否決的威脅,還是堅持將第4艘“尼米茲”級航母列入了1980年的預算,總統最終也同意了這個預算。
繼朱姆沃爾特之後擔任海軍作戰部長的是海軍上將詹姆斯·L·霍洛韋,他提出另一種選擇方案:海軍最後選定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要能在不同類型的軍艦上使用。如果這種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作戰性能也可以達到一般機種的要求,又能在各種海上平台——無論其起降甲板面積的大小——靈活自由地活動,這樣就極大地擴展了航母設計中的選擇性,也增加了艦基戰術飛機的靈活性。 [ 原作者註:蘇聯在“基輔”級航母上搭載的垂直起降飛機(VTOL)的作戰性能大約相當於美國在韓戰中使用的F-86。 ]
到1995年以前,垂直短距起降飛機還不能發展到具有高度作戰能力的水平。在此期間,海軍不得不使用常規飛機並尋求某種方法以延長這些裝有巨大斜角甲板的航母的服役年限。霍洛韋解決後一個問題的方法是制定了超期服役規劃。這個規劃要求“福萊斯特”級航母每次從作戰艦隊退役一艘,在退役的兩年中進行必要的改裝,改裝後再服役15年。這樣,它們可以在艦隊共服役45年。1980年,第一艘航母開始執行超期服役規劃。這艘航母是1956年服役的“薩拉托加”號。
但荒謬的是,對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計劃如期實施妨害最大的卻是國會和海軍部的文職人員的熱情不高。他們想廢止正在進行的飛機發展工作,並馬上開始建造只能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小型航母。這時,現役的“鷂”式飛機的性能遠不及預想的飛機優越。海軍的軍官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這種下乘的主張,而國會雖然批准了建造第4艘“尼米茲”級航母,同時也反對輕率地捨棄現有的作戰能力。托馬斯·B·海沃德將軍繼霍洛韋任海軍作戰部長後,繼續推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研究與發展計劃,這個計劃要實現一個正常的過渡。
二、蘇聯海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證明,蘇聯領導人把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置於陸軍的肩上是正確的,但在隨之而來的冷戰中,他們發現自己面臨著海軍強國的挑戰。這些海軍強國顯示出它們有能力在遠距離上遂行和支援兩棲攻擊。面對著自己的國土有遭受進攻的可能,蘇聯開始發展他們的海岸防禦力量:短程飛機和潛艇,以及它們的水面支援部隊。在史達林時代後期,蘇聯的決策者注意到美國正在輕率地削減海軍實力,開始懷疑海上侵略的可能性,並把力量集中發展遠程飛機和飛彈。
美國的3次行動促使了蘇聯開始爭奪海上軍事優勢。1960年年中,核動力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從水下發射了一枚“北極星”洲際飛彈。第二年年初,甘迺迪總統又宣布了加速研製“北極星”飛彈的計劃,要將洲際彈道飛彈的生產速度提高一倍。1962年10月,擁有絕對核優勢的美國迫使赫魯雪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屈辱地退縮了。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沮喪地對一位美國官員說:“你們美國人再不能對我們做這種事了。”
在蘇聯人看來,美國發展“北極星”飛彈和洲際飛彈的計劃好象是在準備打核戰爭。這是一場他們必敗無疑的戰爭。即使蘇聯的第一次核打擊消滅了美國的陸基防禦系統,美國還有在海上的潛基飛彈進行第二次核打擊。蘇聯有幾艘柴油-電力潛艇可以發射一枚帶核彈頭的飛彈,但它們只能從水面發射。為了對付美國第二次核打擊的挑戰,蘇聯人立即開始建造遠程核動力飛彈潛艇,這些潛艇在數量和攻擊能力方面將趕上或超過“北極星”潛艇。蘇聯還在陸基飛彈的研製上加緊與美國競爭,或者說大大超過了美國。美國中央情報局知道蘇聯的潛艇方案,但連續11年中,中央情報局對蘇聯所能使用的陸基飛彈的數量低估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結果導致了國防部單方面削減了美國的核武器的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