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這一篇毒辣的‘削藩論’當時曾傳遍海內外。有人曾懷疑它的主稿人是楊暢卿。雖環顧當時國民黨人才可說是‘餘子碌碌’。有這種縱橫天才的只蔣公和楊暢卿二人而已。蔣氏如是主動人,則腹案已足,又何必講出來,並加上一個‘削藩論’的題目呢?
再看楊暢卿與蔣公說是事前毫無關係,而一旦投靠,三數年內便累遷至行營秘書長、湖北省主席。他借箸一籌之時,如無過人之處,是不可能這樣平步青雲的。而楊暢卿之人,論才不讓蘇、張;論品亦非‘終身不設一謀之人’。在緊要關頭,他會使出渾身解數的。所以在將來史家找到新答案之前,我們無法否認暢卿是‘削藩論’的作者。嗣後,國是演變與‘削藩論’中諸點尤若合符節,使吾人更不能不承認暢卿的大才與重要性了。
(九)
不過楊永泰既在國民黨內以縱橫之才,一躍而‘後來居上’之後,他顯然是看準了當時蔣氏下面的派系關係,‘黨’有CC;‘軍’有黃埔;他皆不易插足,而‘政’卻虛席以待。以舊‘政’學系的基礎,在中國國民黨(‘政學系’原是老國民黨的成員,而與新的中國國民黨無關)內來個新的‘政’學系的組織,從而操縱國民黨的‘黨’、‘政’、‘軍’三大要項中的‘政’,豈不天與人歸?暢卿因而在‘政’的方面,就野心畢露了。
談政治,要立於不敗之地,一定要根基牢固。換言之,‘政學系’以前的失敗,便失敗在只有政客而無根本。政客只有向有力者投靠,始有政治可耍。一旦這位有力者喜新厭舊,則政學系諸公,就難免有棄婦之悲;再者,縱使諸公固寵有術,而不幸有力者本人破產家亡,或充軍去了,則政學系終身誰托,也成了問題。如今政學系又在蔣氏的國民黨內寄生了。但是這種寄生政策如無‘群眾基礎’,則始終只能做個陪陪大人先生的‘清客’。主人的帳房、聽差、馬弁、廚房都會隨時加以白眼的。要反客為主,只有抓到一個重要部門才行。楊暢卿顯然是了解這一點的。
民國二十三年底,江西共軍在五次圍剿之後,突圍西竄,潰不成軍,國民政府威信大增。二十四年三月,全國最重要的地方性的軍政機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成立,暢卿又升任秘書長。二十五年一月暢卿正式出任封疆,出長湖北省政府。
楊永泰以舊政學系背景,投靠蔣氏幕中之後,數年之內,竟然做起省主席來,真可說是‘不次之遷’了。試看CC與黃埔,這一批有汗馬功勞的‘嫡系’之中,有幾個有這種幸運呢?如果別人處暢卿地位,可能也心滿意足,作持盈保泰之想了。無奈人們的欲望,尤其是春風得意之人們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暢卿忘記了他原無追隨首義之功,只是半路投靠而已。他至此居然要擠去正室,作自我扶正的打算了。因而此時他在國民黨內便開始結交一批受CC、黃埔所排擠的游離政客和軍人如劉鎮華、黃紹竑、熊式輝、吳鼎昌、張公權、陳儀、沈鴻烈等,外以‘大公報’為喉舌,內奉黃膺白、張岳軍為領袖。再加以執上海的金融界牛耳的‘小四行’被掌握為‘經濟基礎’。政學系便呼之欲出了。黃埔簡直成了‘晚輩’;CC也只有招架之功!
但是這些政學系新分子中,除暢卿本人以及膺白、岳軍之外,其他重要分子可說與老政學系都風馬牛不相及。黃膺白雖還做過政學系的上司;張岳軍以前只不過替政學系跑跑腿罷了,而黃氏此時疾病床褥,甚少露面。偶有表示,亦大有以圯上老人自居之慨,儼然是一位二十世紀的嚴子陵。而張氏則為人圓通,自求多福,不干眾怒。所以此時事實上的領袖,則是楊永泰。不幸暢卿長於知人;卻拙於自知。他不知無論CC和黃埔的分子的才智是怎樣地不逮於他,而這批廣州出來的卻究竟是時代的產兒;是在‘革命’氣氛下長大的。而他自己卻原是‘北洋’政客。國民黨此時至少尚未腐化到‘北洋’的程度。打綁腿、扎皮帶的朋友,究竟比抽鴉片、抱小老婆要有朝氣些。暢卿本人就是娶有兩個小老婆的人,而他所援引的‘群眾’和‘幹部’也難免是和他一樣的‘舊官僚’。暢卿的見識還看不到舊酒裝在新瓶內並不能變成新酒。他為著要和CC爭地方政權,因而也組織了幹部企圖包辦省級地方政權中的‘民政廳’。不特此也,他還要在太歲頭上動土,連江蘇主席陳果夫下面的民政廳他也要侵占。結果鬧出了大笑話。楊系新廳長因為私生活發生問題,而招致政敵的反擊。
但是政學系諸公並不因此自省,他們反圖運用新的權術來打擊政敵。他們知道,大家的利祿都以一人的喜怒為依歸,則就從這一人的‘喜’、‘怒’的根本做起才是最有效的。據說在一次黨內大會的投票中,政學系黨員的票並沒有投向‘領袖’,相反的卻投向政敵。結果他們政敵的首領的選票竟多於全黨領袖的票。這一毒計竟使本性多疑的‘領袖’,對政學系的政敵採取抑制的措施;政學系這一殺手鐗,真的幾乎連‘黨’也搶過來了。
殊不知這位‘小有才’的楊暢卿,終不明‘君子之大道也’。他自恃不凡,卻不知有黃雀在後。人家既然對首義功臣尚不惜作走狗之烹,他又何獨愛於楊某。暢卿得意忘形,而不能終其天年,又豈是偶然的事呢?
再看楊暢卿與蔣公說是事前毫無關係,而一旦投靠,三數年內便累遷至行營秘書長、湖北省主席。他借箸一籌之時,如無過人之處,是不可能這樣平步青雲的。而楊暢卿之人,論才不讓蘇、張;論品亦非‘終身不設一謀之人’。在緊要關頭,他會使出渾身解數的。所以在將來史家找到新答案之前,我們無法否認暢卿是‘削藩論’的作者。嗣後,國是演變與‘削藩論’中諸點尤若合符節,使吾人更不能不承認暢卿的大才與重要性了。
(九)
不過楊永泰既在國民黨內以縱橫之才,一躍而‘後來居上’之後,他顯然是看準了當時蔣氏下面的派系關係,‘黨’有CC;‘軍’有黃埔;他皆不易插足,而‘政’卻虛席以待。以舊‘政’學系的基礎,在中國國民黨(‘政學系’原是老國民黨的成員,而與新的中國國民黨無關)內來個新的‘政’學系的組織,從而操縱國民黨的‘黨’、‘政’、‘軍’三大要項中的‘政’,豈不天與人歸?暢卿因而在‘政’的方面,就野心畢露了。
談政治,要立於不敗之地,一定要根基牢固。換言之,‘政學系’以前的失敗,便失敗在只有政客而無根本。政客只有向有力者投靠,始有政治可耍。一旦這位有力者喜新厭舊,則政學系諸公,就難免有棄婦之悲;再者,縱使諸公固寵有術,而不幸有力者本人破產家亡,或充軍去了,則政學系終身誰托,也成了問題。如今政學系又在蔣氏的國民黨內寄生了。但是這種寄生政策如無‘群眾基礎’,則始終只能做個陪陪大人先生的‘清客’。主人的帳房、聽差、馬弁、廚房都會隨時加以白眼的。要反客為主,只有抓到一個重要部門才行。楊暢卿顯然是了解這一點的。
民國二十三年底,江西共軍在五次圍剿之後,突圍西竄,潰不成軍,國民政府威信大增。二十四年三月,全國最重要的地方性的軍政機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成立,暢卿又升任秘書長。二十五年一月暢卿正式出任封疆,出長湖北省政府。
楊永泰以舊政學系背景,投靠蔣氏幕中之後,數年之內,竟然做起省主席來,真可說是‘不次之遷’了。試看CC與黃埔,這一批有汗馬功勞的‘嫡系’之中,有幾個有這種幸運呢?如果別人處暢卿地位,可能也心滿意足,作持盈保泰之想了。無奈人們的欲望,尤其是春風得意之人們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暢卿忘記了他原無追隨首義之功,只是半路投靠而已。他至此居然要擠去正室,作自我扶正的打算了。因而此時他在國民黨內便開始結交一批受CC、黃埔所排擠的游離政客和軍人如劉鎮華、黃紹竑、熊式輝、吳鼎昌、張公權、陳儀、沈鴻烈等,外以‘大公報’為喉舌,內奉黃膺白、張岳軍為領袖。再加以執上海的金融界牛耳的‘小四行’被掌握為‘經濟基礎’。政學系便呼之欲出了。黃埔簡直成了‘晚輩’;CC也只有招架之功!
但是這些政學系新分子中,除暢卿本人以及膺白、岳軍之外,其他重要分子可說與老政學系都風馬牛不相及。黃膺白雖還做過政學系的上司;張岳軍以前只不過替政學系跑跑腿罷了,而黃氏此時疾病床褥,甚少露面。偶有表示,亦大有以圯上老人自居之慨,儼然是一位二十世紀的嚴子陵。而張氏則為人圓通,自求多福,不干眾怒。所以此時事實上的領袖,則是楊永泰。不幸暢卿長於知人;卻拙於自知。他不知無論CC和黃埔的分子的才智是怎樣地不逮於他,而這批廣州出來的卻究竟是時代的產兒;是在‘革命’氣氛下長大的。而他自己卻原是‘北洋’政客。國民黨此時至少尚未腐化到‘北洋’的程度。打綁腿、扎皮帶的朋友,究竟比抽鴉片、抱小老婆要有朝氣些。暢卿本人就是娶有兩個小老婆的人,而他所援引的‘群眾’和‘幹部’也難免是和他一樣的‘舊官僚’。暢卿的見識還看不到舊酒裝在新瓶內並不能變成新酒。他為著要和CC爭地方政權,因而也組織了幹部企圖包辦省級地方政權中的‘民政廳’。不特此也,他還要在太歲頭上動土,連江蘇主席陳果夫下面的民政廳他也要侵占。結果鬧出了大笑話。楊系新廳長因為私生活發生問題,而招致政敵的反擊。
但是政學系諸公並不因此自省,他們反圖運用新的權術來打擊政敵。他們知道,大家的利祿都以一人的喜怒為依歸,則就從這一人的‘喜’、‘怒’的根本做起才是最有效的。據說在一次黨內大會的投票中,政學系黨員的票並沒有投向‘領袖’,相反的卻投向政敵。結果他們政敵的首領的選票竟多於全黨領袖的票。這一毒計竟使本性多疑的‘領袖’,對政學系的政敵採取抑制的措施;政學系這一殺手鐗,真的幾乎連‘黨’也搶過來了。
殊不知這位‘小有才’的楊暢卿,終不明‘君子之大道也’。他自恃不凡,卻不知有黃雀在後。人家既然對首義功臣尚不惜作走狗之烹,他又何獨愛於楊某。暢卿得意忘形,而不能終其天年,又豈是偶然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