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抗戰中,雲南境內大軍雲集,進人滇境的部隊有第二軍、第五軍、第六軍、第八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三軍、第五十四軍、第六十軍、第六十六軍、第七十一軍、第九十三軍等十多個軍,人數達數十萬;另有美軍及技術人員兩萬多人。同時,內地的機關、學校、工廠源源遷來;緬甸淪陷後,又有大批華僑回國。雲南境內人口陡增一百多萬,占原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由於龍雲著手準備得早,糧食供應基本未出現危機。即便是消費力極強的美軍,他們需要大量豬雞之外,每天還要消耗六萬多枚雞蛋和百餘條菜牛,在鄰省四川、貴州的協助下,也基本供應充足。
多年之後,談起積穀之功,龍雲欣慰而自得。修通滇緬公路,是雲南在抗戰中為國家立下的又一大功。到20世紀30年代初,雲南還沒有一條通往外省的公路;到1937年,通往四川、貴州的滇東公路才通車。1937年8月20日,日本海軍省宣布封鎖中國沿海,防止其他國家援助中國抗戰的物資入境。1937年12月,至關重要的
滇緬公路動工修築。
滇緬公路北起昆明,南至緬甸臘戌,全長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其中中同境內九百五十九公里。在群山起伏、河流縱橫的惡劣地理條件下,雲南各族人民日夜奮戰,平均每天出工十萬人,有時達到二十萬。他們自帶乾糧和工具,只靠手挖肩扛,使這條抗戰生命線迅速向境外延伸。由於勞作艱苦,加之工地疫病流行,修路過程中民工傷亡上萬。
短短八個月,1938年8月,滇緬公路中國段全線修通。僅下關到畹町的五百五十公里,就完成土方一千一百多萬方,石方一百多萬方;這一段有大橋五座,中橋二座,小橋二百三十六座,涵洞一千七百八十九個。
通車後國際對是否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修通了滇緬公路將信將疑,美國總統羅斯福派駐華大使詹森親往考察。看著蜿蜓在險山惡水間、寬五到十米的泥結碎石公路,詹森感嘆,這真是“世界之奇蹟”,“可與巴拿馬運河媲美"。而英國《泰晤士報》連續三天刊登報導和照片,稱這條公路的修通“只有中同人可以做得到”。
得到詹森的匯報,美國政府決定,以後援華物資就從這條路輸人。僅1941年,從滇緬公路運到中國的物資就達十三點二萬噸;1942年初,緬甸淪陷前,又有囤積在緬甸的八萬噸物資通過此路搶運到中國;中國入緬作戰的十萬遠征軍也從此路輸出。
抗戰中龍雲不計代價,盡力而為,連出征滇軍的費用,都由雲南地方財政承擔。他說:“滇軍一槍一彈,都來自雲南人民。”
五
龍雲和蔣介石、地方和中央聯手抗戰之中,雙方的摩擦和矛盾也在積累。抗戰開始後,大批中央軍進駐雲南,疏散的中央機關也紛紛到雲南設立機構,雲南原來鐵板一塊、只服從於龍雲的格局被打破了,儘管被委以“行營主任”的崇高職務,有調度雲南境內所有軍隊的權限,但他對中央軍絲毫指揮不動,龍雲再已不是唯我獨尊的這片紅土地之王。
而龍雲絕不甘心蔣介石借抗日之機把他的雲南吃掉。他規定,不准中央憲兵在郊區駐紮和執行任務,中央部隊調動不准經過和駐紮昆明市區,防守司令部所屬部隊必須駐紮市區二十里外。這些規定,使凌駕於全國之上的蔣介石集團深感土皇帝的可惡。
在抗戰中,龍蔣矛盾被對外戰爭暫時掩蓋,但其間已屢有表現。1939年6月,昆明空軍軍官學校特務團就開始執行一項秘密任務——搜集龍雲集團的情報,包括龍雲對中央的態度,雲南現有兵力及布防,團長以上軍官的姓名、年齡、出身、籍貫、主要經歷和人事關係等。而早在1938年,軍統就在雲南派駐大量特務頻繁活動,龍雲惱火不已,要求蔣介石將其撤走;蔣介石當面否認,說絕無特務活動之事,暗中命戴笠收斂。
龍雲感到危險,在動用自身力量之時,對反蔣民主運動有了好感。抗戰期間,許多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入滇,龍雲與他們建立了密切關係,西南聯大的教授隨時可以和他見面交流。在反蔣自保的動機之外,龍雲的政治思想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1943年,龍雲輕車簡從,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昭通,在家鄉的群眾大會上作《民為貴,君為輕》的演講。他脫離講稿,率性演講兩個多小時,問聽講群眾:“為什麼一提起蔣委員長,就要起立立正?”還問:“什麼是民主?民主和獨裁有什麼區別?”極大猱撼了群眾。這篇演講還在《滇東日報》和《雲南日報》昭通版上公開發表。
在家鄉期間,他接受《滇東1=1報》負賁人黃濟舟採訪,又大力抨擊蔣介石集團:“培育人才,特別是送留學生出國很重要。去年,我打算送一批學生出國留學,一切用費由我負擔。哪知,從去年辦出國護照到今年,都難以到手;而中央各部門的人,他們想送子女公費出國留學,護照都隨時可辦。我們自己出錢送學生培養卻遭如此刁難!”
龍雲對昆明的民主運動採取放任乃至支持態度。民主人士在昆明可以辦雜誌,出海報,作演講,乃至遊行示威。1944年五四前夕,中共地下組織以西南聯大為主力,籌備大規模紀念活動。何應欽對龍雲說:“只要犧牲幾個警察,就可以把這些活動鎮壓下去。”意思是殺死幾個警察栽贓學生,做為鎮壓由頭。龍雲輕輕一句:“這是小事情,就交給兄弟我處理吧。”結果,紀念五四運動的255演講會、營火會和出牆報、遊行,全在龍雲的庇護下安全進行。
多年之後,談起積穀之功,龍雲欣慰而自得。修通滇緬公路,是雲南在抗戰中為國家立下的又一大功。到20世紀30年代初,雲南還沒有一條通往外省的公路;到1937年,通往四川、貴州的滇東公路才通車。1937年8月20日,日本海軍省宣布封鎖中國沿海,防止其他國家援助中國抗戰的物資入境。1937年12月,至關重要的
滇緬公路動工修築。
滇緬公路北起昆明,南至緬甸臘戌,全長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其中中同境內九百五十九公里。在群山起伏、河流縱橫的惡劣地理條件下,雲南各族人民日夜奮戰,平均每天出工十萬人,有時達到二十萬。他們自帶乾糧和工具,只靠手挖肩扛,使這條抗戰生命線迅速向境外延伸。由於勞作艱苦,加之工地疫病流行,修路過程中民工傷亡上萬。
短短八個月,1938年8月,滇緬公路中國段全線修通。僅下關到畹町的五百五十公里,就完成土方一千一百多萬方,石方一百多萬方;這一段有大橋五座,中橋二座,小橋二百三十六座,涵洞一千七百八十九個。
通車後國際對是否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修通了滇緬公路將信將疑,美國總統羅斯福派駐華大使詹森親往考察。看著蜿蜓在險山惡水間、寬五到十米的泥結碎石公路,詹森感嘆,這真是“世界之奇蹟”,“可與巴拿馬運河媲美"。而英國《泰晤士報》連續三天刊登報導和照片,稱這條公路的修通“只有中同人可以做得到”。
得到詹森的匯報,美國政府決定,以後援華物資就從這條路輸人。僅1941年,從滇緬公路運到中國的物資就達十三點二萬噸;1942年初,緬甸淪陷前,又有囤積在緬甸的八萬噸物資通過此路搶運到中國;中國入緬作戰的十萬遠征軍也從此路輸出。
抗戰中龍雲不計代價,盡力而為,連出征滇軍的費用,都由雲南地方財政承擔。他說:“滇軍一槍一彈,都來自雲南人民。”
五
龍雲和蔣介石、地方和中央聯手抗戰之中,雙方的摩擦和矛盾也在積累。抗戰開始後,大批中央軍進駐雲南,疏散的中央機關也紛紛到雲南設立機構,雲南原來鐵板一塊、只服從於龍雲的格局被打破了,儘管被委以“行營主任”的崇高職務,有調度雲南境內所有軍隊的權限,但他對中央軍絲毫指揮不動,龍雲再已不是唯我獨尊的這片紅土地之王。
而龍雲絕不甘心蔣介石借抗日之機把他的雲南吃掉。他規定,不准中央憲兵在郊區駐紮和執行任務,中央部隊調動不准經過和駐紮昆明市區,防守司令部所屬部隊必須駐紮市區二十里外。這些規定,使凌駕於全國之上的蔣介石集團深感土皇帝的可惡。
在抗戰中,龍蔣矛盾被對外戰爭暫時掩蓋,但其間已屢有表現。1939年6月,昆明空軍軍官學校特務團就開始執行一項秘密任務——搜集龍雲集團的情報,包括龍雲對中央的態度,雲南現有兵力及布防,團長以上軍官的姓名、年齡、出身、籍貫、主要經歷和人事關係等。而早在1938年,軍統就在雲南派駐大量特務頻繁活動,龍雲惱火不已,要求蔣介石將其撤走;蔣介石當面否認,說絕無特務活動之事,暗中命戴笠收斂。
龍雲感到危險,在動用自身力量之時,對反蔣民主運動有了好感。抗戰期間,許多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入滇,龍雲與他們建立了密切關係,西南聯大的教授隨時可以和他見面交流。在反蔣自保的動機之外,龍雲的政治思想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1943年,龍雲輕車簡從,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昭通,在家鄉的群眾大會上作《民為貴,君為輕》的演講。他脫離講稿,率性演講兩個多小時,問聽講群眾:“為什麼一提起蔣委員長,就要起立立正?”還問:“什麼是民主?民主和獨裁有什麼區別?”極大猱撼了群眾。這篇演講還在《滇東日報》和《雲南日報》昭通版上公開發表。
在家鄉期間,他接受《滇東1=1報》負賁人黃濟舟採訪,又大力抨擊蔣介石集團:“培育人才,特別是送留學生出國很重要。去年,我打算送一批學生出國留學,一切用費由我負擔。哪知,從去年辦出國護照到今年,都難以到手;而中央各部門的人,他們想送子女公費出國留學,護照都隨時可辦。我們自己出錢送學生培養卻遭如此刁難!”
龍雲對昆明的民主運動採取放任乃至支持態度。民主人士在昆明可以辦雜誌,出海報,作演講,乃至遊行示威。1944年五四前夕,中共地下組織以西南聯大為主力,籌備大規模紀念活動。何應欽對龍雲說:“只要犧牲幾個警察,就可以把這些活動鎮壓下去。”意思是殺死幾個警察栽贓學生,做為鎮壓由頭。龍雲輕輕一句:“這是小事情,就交給兄弟我處理吧。”結果,紀念五四運動的255演講會、營火會和出牆報、遊行,全在龍雲的庇護下安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