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參謀長孫武,制炸彈時被劉同抽菸引起大火,孫武燒傷,現在正在漢口,臉上包著一臉的紗布;
起義前已定為都督人選的劉公,現在他也在漢口,和武昌大江相隔;
深孚眾望的領袖黃興、居正、譚人鳳、宋教仁等人也都不在武昌。
那麼,熊秉坤、吳兆麟自己呢?他們是帶頭發動起義的,又奮戰一夜,勞苦功高,可不可以當都督?
帶頭髮難的這幾位基層軍官認為:他們里職銜最高的是連長吳兆麟,熊秉坤只是個班長,都人微言輕,分量不夠,壓不住陣腳,號召不了群眾。如果大家都知道搞造反的是幾個小兵蛋子,都不會景仰和跟從,別說擴大戰果,連起義軍都有散夥、內鬥的危險;而如果知道這場起義是個大人物帶頭,立即就能凝聚人心。
應該說他們的考慮是入情入理、非常切實的。一個風險這麼大的行動,沒有一個分量重的主持人,很難把人聚攏、調度指揮。當初孫武籌備起義之時,因為他的名字跟“孫文”正好相對,人們傳說他是孫文的弟弟。孫武將錯就錯,默認下來,一時“孫文派他弟弟孫武來領導我們起義啦”的說法流傳軍中,革命士兵們都很興奮,軍心大振。
那現在推誰出來當頭領合適呢?起義士兵想到了湖北省咨議局議長湯化龍,要求他出來做一把手。
湯化龍心中盤算,這場起義暫時勝利,清兵隨後就會撲來。如果最終成功那就是開國元勛,但如果失敗那可就是必死無疑、牽連九族的頭號反賊;開國元勛固然吸引人,但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於是他委婉地拒絕了。
這個時候,咨議局議員劉賡藻提出了一個人,認為他十分合適當這個都督。
這個人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清朝駐武漢四大軍事單位之一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旅長),在全國只算中級軍官,在武漢卻就是巨頭。他有長厚的口碑,不愛說話,也不多事,對士兵知道愛護,在武漢軍界素有威望;另外,他還有兩大優勢:一是他是湖北黃陂人,當湖北軍政府都督對湖北人有親和力;二是他平時對軍中革命黨人的活動睜一眼閉一眼,革命派對他也不牴觸。
幾番“考察”,處處合適,這個黎元洪簡直就是為給大家當頭領而存在武昌的!
於是,大家分頭去找起義後不見蹤影的當時的黎協統、明天的黎都督。
被起義士兵逼成都督、後來成為民國副總統的黎元洪武昌起義時在幹什麼呢?
武昌起義槍響後,黎元洪坐鎮他的第二十一混成旅司令部,並不帶兵圍剿起義士兵,但嚴防自己手下士兵參與起義。一個前來聯絡的起義士兵被抓住,押到黎元洪面前;黎元洪親自動手,將這個叫周榮發的士兵殺害在會議廳眾人當面。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士兵本躍躍欲試就想譁變,黎元洪血淋淋這麼一刀,立即震懾住了眾人。
是支持起義還是反對起義?在那緊急時刻,是清朝軍官黎元洪必須表的態,他再不願多事、再愛護士兵,只要清朝沒倒台,他就得這麼幹,否則,上峰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黎元洪聆聽著營外的起義槍炮聲,他部署士兵站到營牆上嚴陣以待,下的第一個命令是:“如有人來攻,就開槍打!”
過一會,營外槍炮聲更大,他下了第二個命令:“如有人來攻,不可還槍,只可用好話把他們勸走。”
槍炮聲越來越大,很顯然起義沒被撲下去,已經要成氣候了。黎元洪下了第三個命令:“如有人來攻,你們便退守營房。”
說完,他退出司令部,換上便裝,跑到參謀劉文吉家裡躲著去了。
黎元洪知道武昌完了。
武昌完了,可他老黎卻發大了。第二天,劉文吉家被起義士兵包圍,黎元洪被搜出。老黎被士兵圍在中心,以為是要殺他,汗流浹背地說:“我平時對你們不差,今天你們何苦來為難我!”士兵們告訴他,是來請他去“主持大計”的。
黎元洪呆了半晌,好不容易腦子才轉過來,原來是逼他出頭當造反一把手啊!就趕緊說:“此舉事體重大,務要慎重。我不是革命黨,我沒有做都督的資格,夠資格的是孫文,你們何不接他來擔任都督?”
士兵反覆相勸,黎元洪只是把個腦袋搖得象撥浪鼓。一則他怕擔這天大的謀反責任,二則他也是清朝“培養”起來的,做為清朝中級軍官,忠君思想總是有的。謀反是大逆不道,要轉眼間把接受了一輩子的封建道德顛覆,他也的確做不到。
黎元洪絕不鬆口,就是不當這個都督,起義士兵不再多說,將他“擁”到楚望台。吳兆麟帶著部隊向他敬禮,他反勸誡起吳兆麟:“你們為什麼這樣胡鬧,革命是要誅戮全家的,你學問很好,資格也深,萬不該鬧革命!”
士兵們都傻了眼:不是說我們這次起義就是他黎元洪領導的嗎?吳兆麟忙向大家解釋說:“黎都督很愛護我們,剛才的話其實是關照我們,讓我和都督談談。”
革命軍把他軟禁在軍政府(在原湖北省咨議局)。直到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職。軟禁中他一言不發,也不吃喝。革命士兵漸漸都沒了耐心,說這個黎都督像在做新娘;更有人火大,說這次起義清朝大點的官全他媽跑個精光,沒過痛殺狗官的癮,這個姓黎的再不識抬舉,就做掉他!
起義前已定為都督人選的劉公,現在他也在漢口,和武昌大江相隔;
深孚眾望的領袖黃興、居正、譚人鳳、宋教仁等人也都不在武昌。
那麼,熊秉坤、吳兆麟自己呢?他們是帶頭發動起義的,又奮戰一夜,勞苦功高,可不可以當都督?
帶頭髮難的這幾位基層軍官認為:他們里職銜最高的是連長吳兆麟,熊秉坤只是個班長,都人微言輕,分量不夠,壓不住陣腳,號召不了群眾。如果大家都知道搞造反的是幾個小兵蛋子,都不會景仰和跟從,別說擴大戰果,連起義軍都有散夥、內鬥的危險;而如果知道這場起義是個大人物帶頭,立即就能凝聚人心。
應該說他們的考慮是入情入理、非常切實的。一個風險這麼大的行動,沒有一個分量重的主持人,很難把人聚攏、調度指揮。當初孫武籌備起義之時,因為他的名字跟“孫文”正好相對,人們傳說他是孫文的弟弟。孫武將錯就錯,默認下來,一時“孫文派他弟弟孫武來領導我們起義啦”的說法流傳軍中,革命士兵們都很興奮,軍心大振。
那現在推誰出來當頭領合適呢?起義士兵想到了湖北省咨議局議長湯化龍,要求他出來做一把手。
湯化龍心中盤算,這場起義暫時勝利,清兵隨後就會撲來。如果最終成功那就是開國元勛,但如果失敗那可就是必死無疑、牽連九族的頭號反賊;開國元勛固然吸引人,但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於是他委婉地拒絕了。
這個時候,咨議局議員劉賡藻提出了一個人,認為他十分合適當這個都督。
這個人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清朝駐武漢四大軍事單位之一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旅長),在全國只算中級軍官,在武漢卻就是巨頭。他有長厚的口碑,不愛說話,也不多事,對士兵知道愛護,在武漢軍界素有威望;另外,他還有兩大優勢:一是他是湖北黃陂人,當湖北軍政府都督對湖北人有親和力;二是他平時對軍中革命黨人的活動睜一眼閉一眼,革命派對他也不牴觸。
幾番“考察”,處處合適,這個黎元洪簡直就是為給大家當頭領而存在武昌的!
於是,大家分頭去找起義後不見蹤影的當時的黎協統、明天的黎都督。
被起義士兵逼成都督、後來成為民國副總統的黎元洪武昌起義時在幹什麼呢?
武昌起義槍響後,黎元洪坐鎮他的第二十一混成旅司令部,並不帶兵圍剿起義士兵,但嚴防自己手下士兵參與起義。一個前來聯絡的起義士兵被抓住,押到黎元洪面前;黎元洪親自動手,將這個叫周榮發的士兵殺害在會議廳眾人當面。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士兵本躍躍欲試就想譁變,黎元洪血淋淋這麼一刀,立即震懾住了眾人。
是支持起義還是反對起義?在那緊急時刻,是清朝軍官黎元洪必須表的態,他再不願多事、再愛護士兵,只要清朝沒倒台,他就得這麼幹,否則,上峰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黎元洪聆聽著營外的起義槍炮聲,他部署士兵站到營牆上嚴陣以待,下的第一個命令是:“如有人來攻,就開槍打!”
過一會,營外槍炮聲更大,他下了第二個命令:“如有人來攻,不可還槍,只可用好話把他們勸走。”
槍炮聲越來越大,很顯然起義沒被撲下去,已經要成氣候了。黎元洪下了第三個命令:“如有人來攻,你們便退守營房。”
說完,他退出司令部,換上便裝,跑到參謀劉文吉家裡躲著去了。
黎元洪知道武昌完了。
武昌完了,可他老黎卻發大了。第二天,劉文吉家被起義士兵包圍,黎元洪被搜出。老黎被士兵圍在中心,以為是要殺他,汗流浹背地說:“我平時對你們不差,今天你們何苦來為難我!”士兵們告訴他,是來請他去“主持大計”的。
黎元洪呆了半晌,好不容易腦子才轉過來,原來是逼他出頭當造反一把手啊!就趕緊說:“此舉事體重大,務要慎重。我不是革命黨,我沒有做都督的資格,夠資格的是孫文,你們何不接他來擔任都督?”
士兵反覆相勸,黎元洪只是把個腦袋搖得象撥浪鼓。一則他怕擔這天大的謀反責任,二則他也是清朝“培養”起來的,做為清朝中級軍官,忠君思想總是有的。謀反是大逆不道,要轉眼間把接受了一輩子的封建道德顛覆,他也的確做不到。
黎元洪絕不鬆口,就是不當這個都督,起義士兵不再多說,將他“擁”到楚望台。吳兆麟帶著部隊向他敬禮,他反勸誡起吳兆麟:“你們為什麼這樣胡鬧,革命是要誅戮全家的,你學問很好,資格也深,萬不該鬧革命!”
士兵們都傻了眼:不是說我們這次起義就是他黎元洪領導的嗎?吳兆麟忙向大家解釋說:“黎都督很愛護我們,剛才的話其實是關照我們,讓我和都督談談。”
革命軍把他軟禁在軍政府(在原湖北省咨議局)。直到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職。軟禁中他一言不發,也不吃喝。革命士兵漸漸都沒了耐心,說這個黎都督像在做新娘;更有人火大,說這次起義清朝大點的官全他媽跑個精光,沒過痛殺狗官的癮,這個姓黎的再不識抬舉,就做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