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0點45分,當宋教仁被黃興等人簇擁著走到剪票口時,忽背後中了一彈,穿入胸中,直達腰部。宋忍痛不住,靠在鐵柵欄上,淒聲說道:“我中槍了。”正說著,又聞槍聲兩響,車站頓時大亂,刺客乃趁機逃去。于右任等趕來急忙送宋教仁入滬寧醫院搶救。但因子彈射中心臟附近,3月22日凌晨宋教仁不治身亡。黃興、陳其美、于右任、居正等人皆悲憤填膺,情不可抑。

  宋教仁遇刺後,舉國震動,輿論大嘩。國民黨人認為此案的幕後黑手,一定是袁世凱。

  1912年8月,宋教仁聯合五黨組成國民黨,出任代理理事長,一時鋒頭甚勁。袁世凱對宋教仁一直心存忌憚。袁世凱先是對宋教仁有意拉攏,讓他出任總理,孫中山、黃興、唐紹儀等也勸他就任。但宋教仁堅持政黨內閣的主張,所以堅辭不就。據說袁世凱送他西裝,連尺碼都非常準確,還送他交通銀行50萬元的支票一本,請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許,離京南下前夕即讓趙秉鈞交還袁,留信一封表示“實不敢受”。不久,宋教仁領導的國民黨在國會兩院選舉中大獲全勝,宋氏政治前途如日初升,所到之處,歡迎會上無不人山人海。國民黨元老譚人鳳一語中的:“國民黨中人物,袁之最忌者唯宋教仁”。這正道破了問題之要害。

  其實在袁世凱眼裡,孫中山並無多大威脅。孫中山只是宣傳自己的主義,不外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和修建鐵道。而被評價為“議會迷”的宋教仁則熱衷於西方議會民主、多黨選舉制度,鼓吹責任內閣、政黨內閣。在各地演講中,宋教仁極力宣揚將總統改為沒有實權的虛位領袖,甚至宣傳奪權。在國民黨湖北支部講演時,宋竟赤裸裸地批評袁政府“自掘墳墓,自取滅亡”,並說“到了那個地步,我們再起來革命”云云。宋教仁屢屢言辭激烈,因而黨內同志很為他的安全擔心,而宋少年氣盛,不以為意。

  在上海,陳其美也要宋教仁提防暗殺,宋狂笑說:“只有革命黨人會暗殺人,哪裡還怕他們來暗殺我們呢?”許多朋友來信要他多注意安全,他都以為是謠言。就在他3月20日,動身北上那天與《民立報》記者話別時,對方請他慎重防備,宋坦然地說:“無妨。吾此行統一全局,調和南北,正正堂堂,何足畏懼,國家之事,雖有危害,仍當併力赴之。”

  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宋教仁死於年輕氣盛、鋒芒畢露,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體制缺乏深刻認識,在全無民主經驗和訓練的彼時中國,宋教仁的存在和做法被當政者視為最大威脅。其實,袁世凱及北洋集團握有的資源,遠勝於國民黨,但由於對那種新興的民主政治的運作方式的不熟悉以及不重視,袁黨沒有在大選中下力競選,因而輸給了深諳此道的宋教仁。

  雖然宋教仁只活了32歲,但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他掀起了20世紀初那個曇花一現的瞬間所掀起的民主旋風,至今仍是中國民主憲政史上一道最壯麗的風景線”。宋教仁遭暗殺,“是中國民主化步履艱難、充滿痛苦、血腥的開端”。

  ------------

  “宋案”真相

  ------------

  宋教仁遇刺案的破獲,出乎意料地順利。

  1913年3月23日,古董字畫商王阿發到英租界捕房報稱:一周前因賣字畫曾去應夔丞(即應桂馨)家,應即拿出一張照片,要他謀辦照片上的人,願出酬金1000元。他未允。宋被刺後,王阿發見各報刊所登宋的照片與應給他看的照片相同,特來報告。

  公共租界巡捕房根據密報,在一妓院中將應夔丞抓獲,並立至應家搜查。在應家搜查中發現其中一人神色慌張,遂帶回巡捕房審訊,這位自稱叫張福銘的人最終供出真名為武士英,而他正是殺害宋教仁的真兇。

  山西人武士英早年曾投奔革命黨,充當敢死隊,轉戰數省,升為下級軍官。以後又脫離軍旅,到了上海,結識了當地會黨頭目應夔丞。應夔丞,其實也是上海灘大名鼎鼎的角色。他有兩個頭銜,一是中華民國共進會會長,一是江蘇駐滬巡查長。他原是策動武昌起義的共進會的一個幹部,算是武漢軍政府中的“三武”張振武的黨羽。張振武后來與黎元洪爭權,被黎騙往北京,並乞袁世凱代為殺之。正在拉攏黎元洪的袁世凱迅速將張振武槍殺。

  張振武一死,黎元洪便完全投向袁世凱,而原先捧他上台做開國元勛的革命黨,尤其是共進會,便成了他的對立面。共進會的應夔丞也因反黎也被黎所通緝,從武漢逃回上海。在同盟會擴大為國民黨之後,應夔丞也與陳其美、宋教仁、黃興、于右任等都很熟識。國民黨在上海為宋教仁操辦喪事時,應夔丞也進進出出,做熱心幫忙狀。等到應東窗事發,陳其美等都大為驚異:殺宋的兇手竟是國民黨自己的同志。

  應夔丞被捕後,法捕房總巡率人至應宅進行數次搜查,起獲了大量公文憑據,才發現應的背後指使人,竟然出自北京國務院內務部的一位秘書洪述祖。抄獲文件顯示,洪述祖又受命於國務總理趙秉鈞。

  在袁世凱與孫中山暗中角力時,袁世凱的黨羽想在革命黨內搞個反間組織,應夔丞成了他們的人選。應某也順勢倒入袁黨,成為袁世凱在國民黨中的“臥底”。應夔丞在北京的頂頭上司便是洪述祖,由國務總理趙秉鈞直接指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