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次談話,不僅加深了他們之間已有的戰友情誼,而且事實上決定了夏衍後來數十年的工作與生活道路。原來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與擴大,黨需要調集一批得力的適宜擔負統戰工作任務的幹部去同國民黨上層人物打交道。、夏衍曾加入過國民黨,認識許多國民黨要人,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他的才幹,他對黨的事業的熱誠,以及他在文化界具有的聲望,更為潘漢年所看重。果然在7月10日,潘漢年又約夏衍見面,見面後便說要帶他去見一個人,究竟見誰也不明說。夏衍仍按地下工作的老規矩,不多問一句,老老實實跟著潘漢年坐上出租汽車上路。等到走進一座石庫門房屋的二樓,才知道是周恩來要見他。周恩來是在前往廬山和蔣介石談判的途中臨時在上海逗留的,時間很緊迫。正是潘漢年事先已經向周談了夏衍的情況,並向周作了推薦,周才在緊張的日程安排中,決定親自向夏衍交待今後的工作任務。夏衍這是第一次見周恩來,也是第一次見黨內這樣威望極高的領袖人物。雖然他在拘謹中向周表示自己性格內向,不善於和“大人物”打交道的特點,但周恩來已作出了決定,一向組織觀念很強的夏衍當然只有服從。周恩來又指示夏衍說,他馬上就要離開上海,以後的一切“就由漢年和你聯繫”。這就意味著,以後夏衍的工作將由潘漢年直接領導。如果說,左聯時期和特科時期潘漢年雖在黨內職務比夏衍高,但他們之間基本上還是某種橫向聯繫與合作,是戰友之間的理解與支持,現在又加上了一層領導與被領導的上下級關係。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他們的這種上下級關係絲毫也沒有影響或妨礙他們已經固有的友情,而是繼續不斷地加深和升華這種情誼。

  和周恩來見面之後不久,潘漢年便把夏衍派上了統戰工作的第一線。先是派他去給剛剛回國的郭沫若當“參謀”和“顧問”,向離國10年對國內情況已經生疏了的郭沫若介紹各方面情況,幫助郭沫若處理某些難題等等。有意思的是:潘漢年派遣夏衍工作,每每總是事先不打任何招呼。即使夏衍有所詢問,也決不輕易透露具體情況,不提前多說一句。這雖然可以說是潘漢年長期地下工作養成的慎重和機警,但從另一側面也恰好說明了他們之間的高度信任與理解。

  接著,潘漢年又派夏衍參加由郭沫若領銜主持的抗日統一戰線性質的報紙《救亡日報》工作,擔任中共方面派出的總編一職。不言而喻,既是統戰性質報紙,夏衍就必須和國民黨主管文化宣傳工作的潘公展等人打交道,誠心誠意地和人家“聯合辦報”,同時也必須貫徹黨的統戰方針政策,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主導與核心作用。人們都知道,周恩來是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與策略的制定者之一,並且是這個領域內的傑出帥才。潘漢年是貫徹執行統戰策略的高手,是周恩來在這一領域內的得力助手之一。夏衍在進入這一領域後,很快也顯示了他的出色才幹,把一張四開的《救亡日報》辦得十分紅火,銷路與影響與日俱增。夏衍沒有辜負周恩來和潘漢年的重託。這同時也反映了潘漢年對夏衍的真正了解與知人善任。

  “八一三”以後,上海抗戰形勢日益嚴峻,從上海撤退和轉移的任務十分艱巨。當政有權的國民黨人士尚且爭先恐後備找門路,在野無權的共產黨及其進步的朋友們自然更是困難重重。潘漢年作為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按照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指示,緊張而有秩序地組織指揮了整個撤退和轉移工作。首先是將一批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安全轉移到香港或撤退到內地去;又指揮夏衍派先遣隊去廣州,準備在那裡恢復《救亡日報》的出版。到12月中旬,即上海經淪陷一個月之後,潘漢年才安排夏衍撤退,讓人給他送去一張船票。等到夏衍上了開往香港的輪船後,才在船上發現潘漢年和他乘的是同一條船。潘漢年又是事先不加說明地安排夏衍和他自己差不多已是最後一批的撤離。這一對革命戰友真正是患難與共,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雖然這是黨的工作需要,但確實反映了這兩位革命戰士的可貴情懷。

  抵達香港後,夏衍前往廣州主持《救亡日報》,潘漢年留在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後便被召回延安參加黨的六屆六中(擴大)全會,後又被留在延安中央社會部工作。這兩位戰友一別竟達9年之久。雖然在1941年間,他們兩個都同時在香港活動一段時間,但因夏衍是公開的文化人身份,而潘漢年則是中央社會部(後改情報部)派往敵後主持情報工作的負責人,行蹤飄忽,不時奔走於港滬之間,非常隱蔽,因而再沒有機會和夏衍往來敘舊。

  解放戰爭期間,在香港的全面合作

  歲月如流,轉眼就到了1946年的夏天。夏衍已從大後方重慶回到上海,繼續在文化戰線上從事艱難曲折的鬥爭。潘漢年又以中央情報部代表的身份受周恩來的調遣來到上海。他肩負雙重任務:情報工作與統戰工作。前者隱蔽,後者公開或半公開。在這兩條有分有合的戰線上,潘漢年輕車熟路,駕馭自如。這時,他和夏衍又恢復了密切聯繫。

  不久,國共談判破裂,內戰烽火迅速蔓延。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談判代表團不得不撤離南京、上海。在上海的中共機構及其成員也只能分別撤離、轉移或轉入地下完全隱蔽。按照周恩來的部署,潘漢年和夏衍都屬於轉移到香港去開展工作的幹部。而且潘漢年又負起了組織指揮撤離和轉移的重任。這一次潘漢年又安排夏衍和自己同時撤離。不過這次乘的是飛機8月中旬的一天,他們從上海直飛香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