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如今我孤單極了……成年累月沒有振奮人心的事,沒有一絲人間氣息,沒有一丁點兒愛。"
都靈街頭,看到一個馬夫鞭打一匹馬。他哭著喊著衝上去,抱住了馬的脖子。
尼采瘋了。
不禁心疼起他來。5歲喪父,26歲就做了文字學教授。開始研究文字學,後來研究哲學,再後來研究人類道德史和心理學。
胃病,眼病,頭痛,遷延糾纏。因病停止教職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法國、義大利、瑞士,到處漂泊。租鄉間木屋,青燈相伴,自己煮飯。孑然一身,沒有家小,沒有朋友,甚至沒有說話的人。
他得到的愛太少了。也許,他需要的只是女性溫暖的懷抱。但是,他一直沒有得到。為了得到一個溫暖的懷抱,他也曾放蕩不羈,一醉方休。結果,在萊比錫,他染上了梅毒。這讓我想起《Original
Sin》里路易的一朝放縱。因為,他太傷心了。
不知道為什麼,還是喜歡周國平先生的譯本。無論是《悲劇的誕生》,還是遺著《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都譯得相當漂亮。後來明白,那是語言的狂歡,與尼采的狂歡心有靈犀。當然,這種狂歡和高蹈無關,字裡行間倒是一派平和。捧讀的時候,心裡很明淨。
莎樂美的母親說對了: 這是一對古怪的兄妹。
尼采一生都在逃避他的妹妹。發瘋以後,尼采藏匿了《我妹妹和我》的手稿。這本書在尼采謝世很多年以後才得以出版。思維混亂的他,竟然知道這部手稿是不能給妹妹看到的。
1893年,嗅覺靈敏的伊莉莎白放下所有事務,為出版哥哥的著作而奔走。後來又與母親爭奪哥哥的著作出版權和監護權。
因為有利可圖,也因為她強烈的占有欲。哥哥是她的,莎樂美搶不走。現在,他瘋了,更沒有人能夠搶走了。
妹妹的宣傳很有效果。尼采比以前更出名了。
她建立了尼采檔案館,這個檔案館後來成為歐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在1911年和1922年,她也因此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只是提名。
莎樂美後來情路多姿多彩,和丈夫協議結婚,一生未曾同床,還愛過詩人里爾克。她一路都很精彩,全然不像和尼采戀愛的時候那樣游移不定。她晚年的回憶錄寫道:
尼采是我的精神導師。
仿佛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說: 你是一個好姑娘。
那就是沒有愛過嘍。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出生於普魯士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哲學家,主張唯意志論、超人哲學,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主要作品(集)有《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道德的譜系》和《上帝之死》等。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讀的是古典語言學,35歲時開始長達十年的遊歷生涯。1889年發瘋,在瘋狂中生活十年後與世長辭。
第62節:盧梭:這樣孤獨一輩子(1)
30. 盧梭:這樣孤獨一輩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盧梭是
在熾情上
投下魅惑,由苦惱
絞榨出滔滔雄辯者……
然而他知道
怎樣給瘋狂加上美裝,
在錯誤的行動思想上
塗抹一層絕妙的色調。
--拜倫
盧梭出生在鐘錶匠家庭,家境並不富裕。
出生10天後,母親就去世了。
他鬈髮紅唇,纖細敏感。一輩子最缺乏的就是母愛。很多時候,他甚至分不清母親和情人的區別。他是天生軟弱的模樣,容易激起女人的母性。
盧梭當過文書學徒、僕人、唱詩班見習生和音樂課教師。
我真沒有膽量啊,狄西!
再到那小榆樹下,
傾聽你的牧笛;
因為在我們的小村里,
已經有人竊竊私語。
……一個牧童,
……一往情深;
……無所畏懼,
玫瑰花哪有不帶刺兒的。
直到記憶漸漸模糊的老年,他還一直記得這支纏綿悱惻的曲子。少年時代,他還太小,並沒有自己的愛慕對象。這首歌謠卻給了他最初的情感啟蒙。那種感覺是奇妙憂傷的,他也期待著有一天能與這樣一種微妙的感情相逢。
是否有一個姑娘激起過他這種纏綿悱惻的情愫?
盧梭是坦白的:
我本來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在我的宗教、我的故鄉、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間,在我所喜愛的工作中,在稱心如意的交際中,平平靜靜、安安逸逸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將會成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長、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勞動者。他抄寫樂譜、研究音樂,探索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去野外採集植物標本,避難間隙到女鄰居家編織絲帶,和島民共享葡萄收穫的樂趣。
他違背了自己的本心,因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情不自禁。
在女人面前,盧梭是軟弱的。
第一次見到華倫夫人,在她顯赫的住宅,小溪之畔,房舍和花園錯落有致。
一回首,盧梭就心蕩神搖。28歲,這個年紀女人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風姿上,因此經久不衰,透著少女的風采。
都靈街頭,看到一個馬夫鞭打一匹馬。他哭著喊著衝上去,抱住了馬的脖子。
尼采瘋了。
不禁心疼起他來。5歲喪父,26歲就做了文字學教授。開始研究文字學,後來研究哲學,再後來研究人類道德史和心理學。
胃病,眼病,頭痛,遷延糾纏。因病停止教職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法國、義大利、瑞士,到處漂泊。租鄉間木屋,青燈相伴,自己煮飯。孑然一身,沒有家小,沒有朋友,甚至沒有說話的人。
他得到的愛太少了。也許,他需要的只是女性溫暖的懷抱。但是,他一直沒有得到。為了得到一個溫暖的懷抱,他也曾放蕩不羈,一醉方休。結果,在萊比錫,他染上了梅毒。這讓我想起《Original
Sin》里路易的一朝放縱。因為,他太傷心了。
不知道為什麼,還是喜歡周國平先生的譯本。無論是《悲劇的誕生》,還是遺著《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都譯得相當漂亮。後來明白,那是語言的狂歡,與尼采的狂歡心有靈犀。當然,這種狂歡和高蹈無關,字裡行間倒是一派平和。捧讀的時候,心裡很明淨。
莎樂美的母親說對了: 這是一對古怪的兄妹。
尼采一生都在逃避他的妹妹。發瘋以後,尼采藏匿了《我妹妹和我》的手稿。這本書在尼采謝世很多年以後才得以出版。思維混亂的他,竟然知道這部手稿是不能給妹妹看到的。
1893年,嗅覺靈敏的伊莉莎白放下所有事務,為出版哥哥的著作而奔走。後來又與母親爭奪哥哥的著作出版權和監護權。
因為有利可圖,也因為她強烈的占有欲。哥哥是她的,莎樂美搶不走。現在,他瘋了,更沒有人能夠搶走了。
妹妹的宣傳很有效果。尼采比以前更出名了。
她建立了尼采檔案館,這個檔案館後來成為歐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在1911年和1922年,她也因此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只是提名。
莎樂美後來情路多姿多彩,和丈夫協議結婚,一生未曾同床,還愛過詩人里爾克。她一路都很精彩,全然不像和尼采戀愛的時候那樣游移不定。她晚年的回憶錄寫道:
尼采是我的精神導師。
仿佛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說: 你是一個好姑娘。
那就是沒有愛過嘍。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出生於普魯士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哲學家,主張唯意志論、超人哲學,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主要作品(集)有《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道德的譜系》和《上帝之死》等。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讀的是古典語言學,35歲時開始長達十年的遊歷生涯。1889年發瘋,在瘋狂中生活十年後與世長辭。
第62節:盧梭:這樣孤獨一輩子(1)
30. 盧梭:這樣孤獨一輩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盧梭是
在熾情上
投下魅惑,由苦惱
絞榨出滔滔雄辯者……
然而他知道
怎樣給瘋狂加上美裝,
在錯誤的行動思想上
塗抹一層絕妙的色調。
--拜倫
盧梭出生在鐘錶匠家庭,家境並不富裕。
出生10天後,母親就去世了。
他鬈髮紅唇,纖細敏感。一輩子最缺乏的就是母愛。很多時候,他甚至分不清母親和情人的區別。他是天生軟弱的模樣,容易激起女人的母性。
盧梭當過文書學徒、僕人、唱詩班見習生和音樂課教師。
我真沒有膽量啊,狄西!
再到那小榆樹下,
傾聽你的牧笛;
因為在我們的小村里,
已經有人竊竊私語。
……一個牧童,
……一往情深;
……無所畏懼,
玫瑰花哪有不帶刺兒的。
直到記憶漸漸模糊的老年,他還一直記得這支纏綿悱惻的曲子。少年時代,他還太小,並沒有自己的愛慕對象。這首歌謠卻給了他最初的情感啟蒙。那種感覺是奇妙憂傷的,他也期待著有一天能與這樣一種微妙的感情相逢。
是否有一個姑娘激起過他這種纏綿悱惻的情愫?
盧梭是坦白的:
我本來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在我的宗教、我的故鄉、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間,在我所喜愛的工作中,在稱心如意的交際中,平平靜靜、安安逸逸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將會成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長、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勞動者。他抄寫樂譜、研究音樂,探索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去野外採集植物標本,避難間隙到女鄰居家編織絲帶,和島民共享葡萄收穫的樂趣。
他違背了自己的本心,因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情不自禁。
在女人面前,盧梭是軟弱的。
第一次見到華倫夫人,在她顯赫的住宅,小溪之畔,房舍和花園錯落有致。
一回首,盧梭就心蕩神搖。28歲,這個年紀女人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風姿上,因此經久不衰,透著少女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