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漢人的妓女尤其是名妓們仿佛一直都繫著特殊的民族情結,明末清初的時候,有李香君和柳如是們身體力行著民族大義,到了清朝末朝又輪到了賽金花。雖然名妓們前後的行為似乎有些異樣,但男人們對她們的寄託卻差不太多,總是幻想著自己擔不起來的事情可以由女人撐起來。只是男人們的期望值隨著時代的前進愈發低落,在明末的時候還敢幻想著"自己"的女人通過抗爭不叫異族染指,在洋人剛剛打破大門的那會兒,跟洋人做生意的妓女還特別叫人看不起,被譏為"鹹水妹",可是到了八國聯軍打上門來,跟洋人睡過的妓女,不僅身價倍增,而且還被賦予了救國救民的光環。也許,到了連國人最後的殺手鐧——義和團的"刀槍不入"都失靈的時候,男人們,尤其是某些號稱知書達理的男人們於是只好指望女人的身體了。
寫到這裡,妻告訴我,說是有人現在要拍賽金花的電視劇了,據說還有外國人投資。我懶得去核實,只是希望如果這事是真的,將來再現於螢屏的,不再是"女人救國"的老調。
民國的三個面相(1)
民國時期的歷史是離我們最近的歷史,按中國的傳統,現在最應該修的是民國史。(當然,准官方的民國史是有的,是由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出頭主編的,但沒有修完就草草收兵。新時代的官方似乎對原本該民國修而且民國時期已經完成初稿的清史更感興趣,砸下數億巨資,由文化部主導,有專門班子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纂之中。)
跟官方對民國史的冷漠相反,民間對這段歷史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市面上,只要是民國的書,都賣得不錯,民國的學人走紅,武夫軍漢吃香,連土匪流氓的故事,都透著誘人。跟先前教科書里民國黑暗骯髒的面目相反,在很多人眼裡,那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言論自由、文化繁榮,甚至有人說,中國最好的政府,就是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
無疑,民國史是現在的中國人最應該重視的歷史,因為那是中國人最長、也最艱難的一段民主政治的實踐。我們從晚清到民國一直在做的考卷,其實並沒有像一直以來很樂觀的教科書史學家所講的那樣,早就得出了答案。我們中國人在100多年前就在說轉型,但是100多年後依然還要說。
下面,我想就民國史的三個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姑名之曰民國的三個面相——信仰糾葛,制度扞格,話語弔詭。
一、信仰糾葛
我在這裡講的信仰,不是指信佛信道迷神仙,主要指政治信仰。傳統社會的人,如果有政治信仰的話,只能是綱常名教,而綱常名教具象的核心內容則是皇帝,沒有皇帝,所謂忠孝都沒有了安放的地方,三綱五常就缺了關鍵的項目。即使有心造反的人,推翻了舊皇帝,也是要自己做皇帝的,沒了皇帝,所謂名教就落不到實處,大家心裡沒著沒落的。
但是,近代以來,闖入中國大門的西方人,教會了國人另外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不是基督教,而是進化論。自從嚴復老先生把赫胥黎的《進化論和倫理學》的一部分,攙和些斯賓塞的東西譯成《天演論》端給國人之後,這個信仰很快就取代名教,成為知識界乃至社會上層的第一信仰。
在中國流行的作為政治信仰的進化論,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兩者都體現著一種進化的歷史觀,在人類的生存競爭中,叢林裡的廝殺,導致歷史階梯性進步,位於後面的註定要比前面的好。康有為模仿公羊三世建構的"新三世"說,特別典型,君主專制是為據亂世,君主立憲為昇平世,民主共和為太平世。
顯然,如果按照這個歷史觀,當時的中國人處境大大不妙,無論文化、制度還是人,都屬於不能適應競爭的非適者,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但奇怪的是,當時的國人卻偏不這麼想,一口咬定自家既非病夫,也非劣種,更不是野蠻人,只要拿來西方經過競爭證明優良的制度,那麼就可以迎頭趕上,乃至後來居上。即便經過庚子義和團事件這種怎麼看來都夠愚昧夠野蠻的大表演,我們的知識界依然保持了對自己的樂觀,堅信只要變革制度,中國稱雄世界只是早晚的事。因此,進入20世紀最初的幾年,在報紙上,黃種人稱雄歐亞的夢囈,總是沒完沒了地冒出來。
在這種沒影的夢囈中,中國開始了立憲的進程,感覺立憲步伐太慢而當權的皇族又不肯放權的時候,革命發生了,沒有人肯為皇帝背書,於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美國式的民主制被移植到了古老的中國。當年的名記者黃遠生說,當時的中國人有制度的迷信,認為只要共和的招牌被掛在中國的城頭上,中國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制度迷信背後是進化論的信仰,信到了迷信程度。
可是,到了人們迷信的制度開始運作的時候,麻煩來了。國人不懂選舉,國會和總統選舉看起來都像喜劇和鬧劇。國人更不懂政黨政治,不知道議會如何操作,國會、內閣、總統,三家打架,墨盒亂飛,政令亂下,最後強人總統袁世凱,用武力趕走了國民黨,弄殘了國會,馴服了內閣,讓自己也變成了頂著總統招牌的獨裁者。但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新生的民國,即使走到外民主而內獨裁的境地,依舊陰影籠罩,內憂外患未了。近鄰日本乘一戰之際,強逼袁世凱政府接受意在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袁政府牛不喝水被強按頭,頭被按下去了,合法性則受到嚴重損傷。國內的西南軍閥,依然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而為了征討國民黨而派出去的北洋將領,一旦有了地盤,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各地的土匪鹽梟,流民痞棍,蠢蠢欲動,活躍異常,一些地方的百姓,自辛亥革命起就抗捐抗稅,沒有了皇帝,底層社會不太把總統當回事,在"草民"那裡,沒有皇帝,就意味著沒有了王法。
寫到這裡,妻告訴我,說是有人現在要拍賽金花的電視劇了,據說還有外國人投資。我懶得去核實,只是希望如果這事是真的,將來再現於螢屏的,不再是"女人救國"的老調。
民國的三個面相(1)
民國時期的歷史是離我們最近的歷史,按中國的傳統,現在最應該修的是民國史。(當然,准官方的民國史是有的,是由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出頭主編的,但沒有修完就草草收兵。新時代的官方似乎對原本該民國修而且民國時期已經完成初稿的清史更感興趣,砸下數億巨資,由文化部主導,有專門班子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纂之中。)
跟官方對民國史的冷漠相反,民間對這段歷史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市面上,只要是民國的書,都賣得不錯,民國的學人走紅,武夫軍漢吃香,連土匪流氓的故事,都透著誘人。跟先前教科書里民國黑暗骯髒的面目相反,在很多人眼裡,那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言論自由、文化繁榮,甚至有人說,中國最好的政府,就是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
無疑,民國史是現在的中國人最應該重視的歷史,因為那是中國人最長、也最艱難的一段民主政治的實踐。我們從晚清到民國一直在做的考卷,其實並沒有像一直以來很樂觀的教科書史學家所講的那樣,早就得出了答案。我們中國人在100多年前就在說轉型,但是100多年後依然還要說。
下面,我想就民國史的三個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姑名之曰民國的三個面相——信仰糾葛,制度扞格,話語弔詭。
一、信仰糾葛
我在這裡講的信仰,不是指信佛信道迷神仙,主要指政治信仰。傳統社會的人,如果有政治信仰的話,只能是綱常名教,而綱常名教具象的核心內容則是皇帝,沒有皇帝,所謂忠孝都沒有了安放的地方,三綱五常就缺了關鍵的項目。即使有心造反的人,推翻了舊皇帝,也是要自己做皇帝的,沒了皇帝,所謂名教就落不到實處,大家心裡沒著沒落的。
但是,近代以來,闖入中國大門的西方人,教會了國人另外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不是基督教,而是進化論。自從嚴復老先生把赫胥黎的《進化論和倫理學》的一部分,攙和些斯賓塞的東西譯成《天演論》端給國人之後,這個信仰很快就取代名教,成為知識界乃至社會上層的第一信仰。
在中國流行的作為政治信仰的進化論,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兩者都體現著一種進化的歷史觀,在人類的生存競爭中,叢林裡的廝殺,導致歷史階梯性進步,位於後面的註定要比前面的好。康有為模仿公羊三世建構的"新三世"說,特別典型,君主專制是為據亂世,君主立憲為昇平世,民主共和為太平世。
顯然,如果按照這個歷史觀,當時的中國人處境大大不妙,無論文化、制度還是人,都屬於不能適應競爭的非適者,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但奇怪的是,當時的國人卻偏不這麼想,一口咬定自家既非病夫,也非劣種,更不是野蠻人,只要拿來西方經過競爭證明優良的制度,那麼就可以迎頭趕上,乃至後來居上。即便經過庚子義和團事件這種怎麼看來都夠愚昧夠野蠻的大表演,我們的知識界依然保持了對自己的樂觀,堅信只要變革制度,中國稱雄世界只是早晚的事。因此,進入20世紀最初的幾年,在報紙上,黃種人稱雄歐亞的夢囈,總是沒完沒了地冒出來。
在這種沒影的夢囈中,中國開始了立憲的進程,感覺立憲步伐太慢而當權的皇族又不肯放權的時候,革命發生了,沒有人肯為皇帝背書,於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美國式的民主制被移植到了古老的中國。當年的名記者黃遠生說,當時的中國人有制度的迷信,認為只要共和的招牌被掛在中國的城頭上,中國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制度迷信背後是進化論的信仰,信到了迷信程度。
可是,到了人們迷信的制度開始運作的時候,麻煩來了。國人不懂選舉,國會和總統選舉看起來都像喜劇和鬧劇。國人更不懂政黨政治,不知道議會如何操作,國會、內閣、總統,三家打架,墨盒亂飛,政令亂下,最後強人總統袁世凱,用武力趕走了國民黨,弄殘了國會,馴服了內閣,讓自己也變成了頂著總統招牌的獨裁者。但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新生的民國,即使走到外民主而內獨裁的境地,依舊陰影籠罩,內憂外患未了。近鄰日本乘一戰之際,強逼袁世凱政府接受意在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袁政府牛不喝水被強按頭,頭被按下去了,合法性則受到嚴重損傷。國內的西南軍閥,依然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而為了征討國民黨而派出去的北洋將領,一旦有了地盤,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各地的土匪鹽梟,流民痞棍,蠢蠢欲動,活躍異常,一些地方的百姓,自辛亥革命起就抗捐抗稅,沒有了皇帝,底層社會不太把總統當回事,在"草民"那裡,沒有皇帝,就意味著沒有了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