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而認識到這一點,讓我異常難受。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顯然,我沒能“看見”我的父親,也已經來不及這樣去看父親了,他已從我的生活中退場。我開始擔心,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錯過更多的人。這惶恐,猶如一種根本的意識,就這麼植入了內心。
從倫敦回來的一個月後,我試圖以僅有的記憶建構一篇文章,儘可能地去尋找父親,抵達父親,看見父親——便是《殘疾》。這是挽留,告別,也是對內心惶恐的交代。
也是從那篇文章開始,生發出一種緊迫感: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也從那時候開始,寫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須做的事情”了——我在那時候才恍惚明白寫作的意義——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儘可能完整的路徑。
這樣的認識下,寫作註定是艱難的。
在正式從事媒體工作之前,我是個文學青年,之所以做媒體,最初的原因是為了養活自己,同時暗自懷抱著的目標是:以現實的複雜鍛鍊自我的筆力,然後回歸文學。在做媒體的這十一年,我寫了二百六七十萬字的報導,這讓我明白,媒體寫作另外有複雜寬廣的空間,也讓我自以為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筆力,可以面對自我,面對我在乎的一切人。
然而當我真正動筆時,才發覺,這無疑像一個醫生,最終把手術刀劃向自己。寫別人時,可以模擬對象的痛感,但最終不用承擔。而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許這才是寫作真正的感覺。也才理解,為什麼許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從自己和自己在乎的部分寫起:或許只有當一個寫作者,徹徹底底地解剖過自我一次,他書寫起其他每個肉體,才會足夠的尊敬和理解。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從自己的骨頭裡摳出來的。那些因為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裡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拓”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和感受。我是在寫《母親的房子》的時候,才真正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說不出口的愛情;在寫《皮囊》時,才明白阿太試圖留給我的最好的遺產;寫《我的神明朋友》時,才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衝擊中逃脫……這次的寫作讓我最終儘可能地“看見”我想珍惜的人,也讓我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這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為的“閱讀的終極意義”。我因此多麼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以這本書獻給已經離世的父親、阿太,獻給陪伴著我的母親、妻子、姐姐和女兒。
我愛你們,而且我知道,你們也那麼愛我。
蔡崇達
2014年11月11日
作者簡介
蔡崇達
1982年生,閩南人
《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
“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
曾任職於
《新周刊》
《三聯生活周刊》
《生活月刊》
《周末畫報》
《智族GQ》
作品多次獲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亞洲出版協會特別報導大獎。
《皮囊》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顯然,我沒能“看見”我的父親,也已經來不及這樣去看父親了,他已從我的生活中退場。我開始擔心,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錯過更多的人。這惶恐,猶如一種根本的意識,就這麼植入了內心。
從倫敦回來的一個月後,我試圖以僅有的記憶建構一篇文章,儘可能地去尋找父親,抵達父親,看見父親——便是《殘疾》。這是挽留,告別,也是對內心惶恐的交代。
也是從那篇文章開始,生發出一種緊迫感: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也從那時候開始,寫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須做的事情”了——我在那時候才恍惚明白寫作的意義——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儘可能完整的路徑。
這樣的認識下,寫作註定是艱難的。
在正式從事媒體工作之前,我是個文學青年,之所以做媒體,最初的原因是為了養活自己,同時暗自懷抱著的目標是:以現實的複雜鍛鍊自我的筆力,然後回歸文學。在做媒體的這十一年,我寫了二百六七十萬字的報導,這讓我明白,媒體寫作另外有複雜寬廣的空間,也讓我自以為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筆力,可以面對自我,面對我在乎的一切人。
然而當我真正動筆時,才發覺,這無疑像一個醫生,最終把手術刀劃向自己。寫別人時,可以模擬對象的痛感,但最終不用承擔。而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許這才是寫作真正的感覺。也才理解,為什麼許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從自己和自己在乎的部分寫起:或許只有當一個寫作者,徹徹底底地解剖過自我一次,他書寫起其他每個肉體,才會足夠的尊敬和理解。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從自己的骨頭裡摳出來的。那些因為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裡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拓”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和感受。我是在寫《母親的房子》的時候,才真正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說不出口的愛情;在寫《皮囊》時,才明白阿太試圖留給我的最好的遺產;寫《我的神明朋友》時,才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衝擊中逃脫……這次的寫作讓我最終儘可能地“看見”我想珍惜的人,也讓我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這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為的“閱讀的終極意義”。我因此多麼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以這本書獻給已經離世的父親、阿太,獻給陪伴著我的母親、妻子、姐姐和女兒。
我愛你們,而且我知道,你們也那麼愛我。
蔡崇達
2014年11月11日
作者簡介
蔡崇達
1982年生,閩南人
《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
“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
曾任職於
《新周刊》
《三聯生活周刊》
《生活月刊》
《周末畫報》
《智族GQ》
作品多次獲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亞洲出版協會特別報導大獎。
《皮囊》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