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這個小女孩子就在他家裡住了四五天,後來王同山見她已經恢復了元氣,精神也好了起來,便決定給她在徐州的家裡打電話。接電話的是她爸爸。聯繫上以後,王同山決定馬上送這名叫董桂芬的小女孩儘快回到徐州去。走的那天早晨,王同山親自把她送到蘇州車站的月台上,買了去徐州的車票後,又給了她50塊錢和幾聽可樂。一再告誡小女孩說:「路上千萬少和陌生人說話,你就裝啞巴好了!因為只要你一說話,就可能被壞人鑽了空子。」
此事過後王同山便忘記在腦後了。可是他決不會想到,幾個月後,就在中秋節的前兩天,這姓董的小女孩居然又跑來找他,而且是帶著她爸爸同來蘇州的。女孩的爸爸見了王同山就叫恩人,他還給王背來了家鄉的土特產:花生、鵝蛋、薯干和臘肉等等。對王同山前次從那壞人手裡救出他的女兒表示感謝。並說:「前次如果女兒不是遇上了好人,恐怕早就出了大事了,這次我是代表孩子她媽從徐州來感謝你的。」他說完就「撲鼕」一聲跪倒在王同山的面前了。
當晚,王同山燒了幾個蘇州菜,宴請這對遠從徐州農村趕來的父女。席間小女孩的父親又請求王同山設法在蘇州為她女兒尋找一個工作。王同山雖然自己還沒有工作,可是他卻對這一要求滿口答應下來,因為他那時的朋友很多。幾天後他果然在蘇州的新加坡工業園某羊毛衫廠,為小女孩找了一個臨時性工作,據說後來這董姓女孩在那家工廠里做得很好,每當過年節都要來看望王同山。只是後來王同山在2000年再次入獄,從此便與小女孩失去了聯繫。
這就是王同山與一位蘇州女孩的緣份。
如今,王同山坐在平頂山N女士的家中,想起那已經在蘇州外資企業打工並成家的小姑娘,心裡忽然感到人生的遇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緣份。特別是他與N女士在茫茫人海中的意外相識,這本身就足以構成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
11月4日,王同山又在日記中寫道:「在家中,N女士反覆地在電視上給我播放電影《杜十娘》,她給我看這部電影的意思,我深深地理解她的用心。她是不希望我像李甲那樣無情。……我對她的表態是:我雖然是個罪人,但是我絕不會有李甲那幅醜惡的嘴臉。」
11月5日,王同山在日記中又有這樣的描述:「大風。短短的四天就這樣過去了,我和N女士共同動手包了一頓餃子。我們象孩子一樣忘情地吃著,你挾一個給我,我挾一個給N。我們歡快地吃著喝著,我是個從不喝酒的人。然而我太幸福了,我喝了三小杯酒,N也陪我喝了一小杯。……晚上,我馬上就要上車了,N女士要送我上車,在夜幕中,我感到她在悄悄地流淚了。我忘情地抓緊她的手,說不要難過,我們會很快再見面的。周圍的旅客們都以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們,女列車員說,這一對老年夫妻,這樣相愛,輕輕地對我說,車馬上就要開了,上車吧!……」
王同山回到蘇州的第二天,《菇蘇晚報》就以《河南女子看中「神偷王」》為題,向關心王同山的讀者們介紹了「神偷王」赴平頂山相親的故事。這篇記者寫的報導說:「『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快跨入花甲之年還有這麼好的事!』剛從平頂山相親回蘇的『神偷王』王同山,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他告訴記者,向他拋來「繡球」的是平頂山市52歲的N女士。她被老王的『成長過程』所折服,甘心情願地要嫁給王同山。
今年9月,重慶電視台《龍門陣》欄目專門為王同山做了一檔專題節目,老王的經歷贏得N女士的同情和好感。翌日,她就給欄目導演何桂春打去了電話,詢問王同山現在的生活情況,並表示對老王有好感。何導便將這一信息電告了王同山。意外得來『愛情』,王同山激動之餘也有點不知所措。自己是個『七進七出』的人,居然也有人看中。他鼓足勇氣與N女士通了電話,從對方的談吐中老王聽出她是個善解人意的女人。雙方約好在平頂山會面。
11月初的一天,王同山踏上了去平頂山的旅程。當天上午6點多,老王到了目的地,一下車就看到有個50開外的女子在車站等候。N女士很有禮貌地說:一路上辛苦了,咱們回家吧。從不輕易流淚的王同山,聽到此話潸然淚下。N女士告訴老王,她的婚姻很不幸,生育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女兒出嫁到了上海,兒子則判給了丈夫。她原在縣政府打字室工作,因身體不好,現在提前退休。她認為,王同山經改造後已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她之所以看中老王,是因為覺得老王能給她的下半輩子帶來幸福。在平頂山的四天裡,王同山幫助N女士打掃整理居室、燒菜做飯,還包餃子吃。王同山的憨厚、勤勞,博得了N女士的芳心,他倆約定等老王落實了居室,N女士就嫁到蘇州。
『我真的十分感激N女士,也很想早一點與她結合,可惜哪有錢來買房?』老王向記者嘆出苦衷。現在想要王同山買房這是很不現實的事,但是否請房管部門為王同山提供一套『廉租房』。也許只是舉手之勞的事,不知這個想法妥帖否……」
卷九 悲喜之秋·大夢醒來遲
第83節 扒手生涯的終點(1)
江寧監獄對於王同山來說就象一個遙遠的夢。
2004年11月19日上午,他又一次回來了。這裡就是他最後一次被捕獲入獄,並接受改造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囹圄生涯中的最後一站。當然,王同山再次走進監獄,不是他又一次重複自己那噩夢般的人生,而是作為這所監獄特別邀請的佳賓,專程由蘇州趕來的。他又一次見到了那讓人心悸的電網、高牆和崗亭上荷槍肅立的士兵。十個多月以前,他也在這座大牆裡和那一排排監舍里的勞改人員同樣,每天清早就準時出來跑步列隊,然後吃飯,再進入各自的勞動場所。如今當王同山再看到從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監舍,心裡就有種今非昔比的隔世之感。
此事過後王同山便忘記在腦後了。可是他決不會想到,幾個月後,就在中秋節的前兩天,這姓董的小女孩居然又跑來找他,而且是帶著她爸爸同來蘇州的。女孩的爸爸見了王同山就叫恩人,他還給王背來了家鄉的土特產:花生、鵝蛋、薯干和臘肉等等。對王同山前次從那壞人手裡救出他的女兒表示感謝。並說:「前次如果女兒不是遇上了好人,恐怕早就出了大事了,這次我是代表孩子她媽從徐州來感謝你的。」他說完就「撲鼕」一聲跪倒在王同山的面前了。
當晚,王同山燒了幾個蘇州菜,宴請這對遠從徐州農村趕來的父女。席間小女孩的父親又請求王同山設法在蘇州為她女兒尋找一個工作。王同山雖然自己還沒有工作,可是他卻對這一要求滿口答應下來,因為他那時的朋友很多。幾天後他果然在蘇州的新加坡工業園某羊毛衫廠,為小女孩找了一個臨時性工作,據說後來這董姓女孩在那家工廠里做得很好,每當過年節都要來看望王同山。只是後來王同山在2000年再次入獄,從此便與小女孩失去了聯繫。
這就是王同山與一位蘇州女孩的緣份。
如今,王同山坐在平頂山N女士的家中,想起那已經在蘇州外資企業打工並成家的小姑娘,心裡忽然感到人生的遇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緣份。特別是他與N女士在茫茫人海中的意外相識,這本身就足以構成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
11月4日,王同山又在日記中寫道:「在家中,N女士反覆地在電視上給我播放電影《杜十娘》,她給我看這部電影的意思,我深深地理解她的用心。她是不希望我像李甲那樣無情。……我對她的表態是:我雖然是個罪人,但是我絕不會有李甲那幅醜惡的嘴臉。」
11月5日,王同山在日記中又有這樣的描述:「大風。短短的四天就這樣過去了,我和N女士共同動手包了一頓餃子。我們象孩子一樣忘情地吃著,你挾一個給我,我挾一個給N。我們歡快地吃著喝著,我是個從不喝酒的人。然而我太幸福了,我喝了三小杯酒,N也陪我喝了一小杯。……晚上,我馬上就要上車了,N女士要送我上車,在夜幕中,我感到她在悄悄地流淚了。我忘情地抓緊她的手,說不要難過,我們會很快再見面的。周圍的旅客們都以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們,女列車員說,這一對老年夫妻,這樣相愛,輕輕地對我說,車馬上就要開了,上車吧!……」
王同山回到蘇州的第二天,《菇蘇晚報》就以《河南女子看中「神偷王」》為題,向關心王同山的讀者們介紹了「神偷王」赴平頂山相親的故事。這篇記者寫的報導說:「『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快跨入花甲之年還有這麼好的事!』剛從平頂山相親回蘇的『神偷王』王同山,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他告訴記者,向他拋來「繡球」的是平頂山市52歲的N女士。她被老王的『成長過程』所折服,甘心情願地要嫁給王同山。
今年9月,重慶電視台《龍門陣》欄目專門為王同山做了一檔專題節目,老王的經歷贏得N女士的同情和好感。翌日,她就給欄目導演何桂春打去了電話,詢問王同山現在的生活情況,並表示對老王有好感。何導便將這一信息電告了王同山。意外得來『愛情』,王同山激動之餘也有點不知所措。自己是個『七進七出』的人,居然也有人看中。他鼓足勇氣與N女士通了電話,從對方的談吐中老王聽出她是個善解人意的女人。雙方約好在平頂山會面。
11月初的一天,王同山踏上了去平頂山的旅程。當天上午6點多,老王到了目的地,一下車就看到有個50開外的女子在車站等候。N女士很有禮貌地說:一路上辛苦了,咱們回家吧。從不輕易流淚的王同山,聽到此話潸然淚下。N女士告訴老王,她的婚姻很不幸,生育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女兒出嫁到了上海,兒子則判給了丈夫。她原在縣政府打字室工作,因身體不好,現在提前退休。她認為,王同山經改造後已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她之所以看中老王,是因為覺得老王能給她的下半輩子帶來幸福。在平頂山的四天裡,王同山幫助N女士打掃整理居室、燒菜做飯,還包餃子吃。王同山的憨厚、勤勞,博得了N女士的芳心,他倆約定等老王落實了居室,N女士就嫁到蘇州。
『我真的十分感激N女士,也很想早一點與她結合,可惜哪有錢來買房?』老王向記者嘆出苦衷。現在想要王同山買房這是很不現實的事,但是否請房管部門為王同山提供一套『廉租房』。也許只是舉手之勞的事,不知這個想法妥帖否……」
卷九 悲喜之秋·大夢醒來遲
第83節 扒手生涯的終點(1)
江寧監獄對於王同山來說就象一個遙遠的夢。
2004年11月19日上午,他又一次回來了。這裡就是他最後一次被捕獲入獄,並接受改造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囹圄生涯中的最後一站。當然,王同山再次走進監獄,不是他又一次重複自己那噩夢般的人生,而是作為這所監獄特別邀請的佳賓,專程由蘇州趕來的。他又一次見到了那讓人心悸的電網、高牆和崗亭上荷槍肅立的士兵。十個多月以前,他也在這座大牆裡和那一排排監舍里的勞改人員同樣,每天清早就準時出來跑步列隊,然後吃飯,再進入各自的勞動場所。如今當王同山再看到從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監舍,心裡就有種今非昔比的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