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那麼究竟該如何去看待長沙會戰呢?這裡擬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以簡要的分析。
一、關於雙方的戰略指導思想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正面戰場上發生的具有各戰役代表性特徵的典型戰例。就日方而言,在其侵占了廣州、武漢以後,便調整了侵華戰略,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與此同時,其軍事戰略方針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在軍事上“除發生特殊重大和必要的情況外,不再擴大占領地域”,不再以攻城掠地和搶奪物資為作戰目的,而只以局部的戰役進攻,來配合其政治、外交攻勢,達成在全局上“不戰而勝”解決中國事變的目的。當然,這種變化是由於日軍力不從心造成的。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鞏固其已取得的占領區,儘可能地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力量,便成了在華日軍最主要的任務。因此,在長沙會戰中,日軍每次制定的作戰目的都是以殲滅或擊潰第9戰區的主力、迫使國民政府妥協投降為主,而不以占領地區或掠奪財物為主;其每次制定的作戰時間基本上都在兩周左右,日軍在作戰中所攜帶的糧彈也就以此時間為參照。因此,每次作戰,日軍打到一定時候就撤回原防,這也是後來正面戰場諸役中日軍每每忽然未敗先退的原因之所在(也有敗了以後再退和戰後不退的個別現象)。所以,從根本上說,日軍每次作戰後的撤退是由其戰略指導思想決定的。
第9戰區在長沙會戰中基本上是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時所制定的第二期抗戰軍事戰略為指導思想。保存實力可以說是其中的關鍵點。歐戰爆發後,蔣介石認識到中日問題“實是世界問題之一環,只有與世界問題同時解決,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決。”所以,“靜觀時局,保存實力,待機而動”便成了蔣介石喊得最多的一句口號。實際上,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戰略指導思想。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日軍決戰,蔣介石甚至一度要求薛岳放棄長沙。因此,在長沙會戰中,受保存實力這一思想的影響,第9戰區每次作戰都無法真正投入所有力量,且每次作戰都是以防守為主,在戰役中的各主要作戰階段,也多取守勢,少有主動進攻,作戰的主動權基本上操之於對方,這也是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上歷次會戰所具有的一個典型特徵。
二、關於雙方的戰役指揮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是古今戰爭的通用原則。對於戰役指揮者來說,此點尤為重要。
在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在戰役指揮上均有值得反思之處。
從對敵情的判斷來看。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對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估計過低,他甚至認為日軍1個大隊便可對付國民黨軍隊1個師,同時也沒有想到第9戰區會投入35個師的兵力與其作戰,從而造成日軍“無功而返”。第二次長沙會戰時,第9戰區的統帥及高參們判斷日軍仍會從三路或兩路進攻,繼而做出三路迎敵的錯誤決定,造成兵力分散,沒有形成防禦的重點,從而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第三次長沙會戰,阿南惟畿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主要也是由於判斷失誤造成的。他認為第9戰區在剛經過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沉重打擊後,短時間內不可能恢復戰鬥力,這次作戰,必然是不戰自潰。因而在日軍到達汨羅江一線後,阿南惟畿又獨斷決定進攻長沙,從而造成了作戰的最終失敗。日方在檢討這次作戰失敗的教訓時也指出:日軍“在思想上沒有充分地把戰鬥力與戰鬥意志統一起來,錯誤重重,作戰始終是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造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在於錯誤地判斷彼我戰鬥力量”。
從兵力使用上看。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分別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兵三路進攻長沙,沒能形成重點進攻即湘北主戰場上相對優勢的兵力,因而在與第9戰區部隊的較量中沒能占得便宜。第二次長沙會戰作戰,阿南惟畿吸取了岡村寧次分兵使用的教訓,集中全部力量於湘北,在戰略的局部上形成了絕對優勢;而第9戰區則恰好相反,基本上仍在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平均使用力量,結果造成“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被動局面。會戰開始後,第9戰區分散使用兵力的錯誤仍在繼續,面對日軍強大的攻勢,不是立即集結重兵一次性投入戰鬥,而是逐次添兵,將依次到達戰場的各軍,逐個用上去抵抗日軍三四個師團的進攻,這無異於送羊入虎口,這也是第9戰區在這次會戰中遭受重創的主要原因。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日軍雖仍集中兵力用於湘北主戰場,但第9戰區也將主力全部集中於湘北方面,尤其是預先埋伏在長沙附近地區,從而形成了數倍於敵的優勢力量,並最終對日軍構成了包圍態勢。
//
---------------
反思(2)
---------------
從作戰地區的選擇來看。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在日軍不斷遭到伏擊時即開始撤軍,沒有硬向長沙進攻,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否則,此次作戰的最後結局一定會對日軍更加不利;第9戰區雖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將決戰地區選在長沙以北的福臨輔、金井一帶,但由於日軍過早地撤退,並未能形成圍殲日軍的態勢。第二次長沙會戰時,薛岳將圍殲日軍的決戰地帶選擇在汨羅江南岸。而從當時的戰場形勢來看,將汨羅江南岸作為決戰地帶顯然有些過早。因為日軍從新牆河推進至汨羅江一線才用了兩三天時間,而且幾乎未遭到任何有力的打擊,其攻擊勢頭還處在旺盛階段,根本達不到疲敵及誘敵深入的效果。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阿南惟畿原定的作戰方案中只是攻擊到達汨水一線時即結束作戰。果真如此,日軍也就不會遭到後來的慘敗。但他後來在各方面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即獨斷決定向長沙追擊,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失策。因為這樣一來,日軍的補給線便被拉長了,重武器也因道路被毀而無法全部運到長沙附近,同時還造成了其兵力的分散,既加劇了補給困難,又導致戰鬥力下降。薛岳則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將決戰地區選擇在長沙東南的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地帶。這樣,第9戰區第一線兵團能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以相當的損耗和遲滯;長沙城守軍又能頑強地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的進攻,給日軍以有力的打擊;既達到了疲敵、又達到了誘敵深入的目的,從而為第二線反擊兵團在長沙外圍合擊日軍創造了條件。
一、關於雙方的戰略指導思想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正面戰場上發生的具有各戰役代表性特徵的典型戰例。就日方而言,在其侵占了廣州、武漢以後,便調整了侵華戰略,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與此同時,其軍事戰略方針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在軍事上“除發生特殊重大和必要的情況外,不再擴大占領地域”,不再以攻城掠地和搶奪物資為作戰目的,而只以局部的戰役進攻,來配合其政治、外交攻勢,達成在全局上“不戰而勝”解決中國事變的目的。當然,這種變化是由於日軍力不從心造成的。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鞏固其已取得的占領區,儘可能地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力量,便成了在華日軍最主要的任務。因此,在長沙會戰中,日軍每次制定的作戰目的都是以殲滅或擊潰第9戰區的主力、迫使國民政府妥協投降為主,而不以占領地區或掠奪財物為主;其每次制定的作戰時間基本上都在兩周左右,日軍在作戰中所攜帶的糧彈也就以此時間為參照。因此,每次作戰,日軍打到一定時候就撤回原防,這也是後來正面戰場諸役中日軍每每忽然未敗先退的原因之所在(也有敗了以後再退和戰後不退的個別現象)。所以,從根本上說,日軍每次作戰後的撤退是由其戰略指導思想決定的。
第9戰區在長沙會戰中基本上是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時所制定的第二期抗戰軍事戰略為指導思想。保存實力可以說是其中的關鍵點。歐戰爆發後,蔣介石認識到中日問題“實是世界問題之一環,只有與世界問題同時解決,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決。”所以,“靜觀時局,保存實力,待機而動”便成了蔣介石喊得最多的一句口號。實際上,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戰略指導思想。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日軍決戰,蔣介石甚至一度要求薛岳放棄長沙。因此,在長沙會戰中,受保存實力這一思想的影響,第9戰區每次作戰都無法真正投入所有力量,且每次作戰都是以防守為主,在戰役中的各主要作戰階段,也多取守勢,少有主動進攻,作戰的主動權基本上操之於對方,這也是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上歷次會戰所具有的一個典型特徵。
二、關於雙方的戰役指揮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是古今戰爭的通用原則。對於戰役指揮者來說,此點尤為重要。
在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在戰役指揮上均有值得反思之處。
從對敵情的判斷來看。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對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估計過低,他甚至認為日軍1個大隊便可對付國民黨軍隊1個師,同時也沒有想到第9戰區會投入35個師的兵力與其作戰,從而造成日軍“無功而返”。第二次長沙會戰時,第9戰區的統帥及高參們判斷日軍仍會從三路或兩路進攻,繼而做出三路迎敵的錯誤決定,造成兵力分散,沒有形成防禦的重點,從而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第三次長沙會戰,阿南惟畿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主要也是由於判斷失誤造成的。他認為第9戰區在剛經過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沉重打擊後,短時間內不可能恢復戰鬥力,這次作戰,必然是不戰自潰。因而在日軍到達汨羅江一線後,阿南惟畿又獨斷決定進攻長沙,從而造成了作戰的最終失敗。日方在檢討這次作戰失敗的教訓時也指出:日軍“在思想上沒有充分地把戰鬥力與戰鬥意志統一起來,錯誤重重,作戰始終是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造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在於錯誤地判斷彼我戰鬥力量”。
從兵力使用上看。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分別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兵三路進攻長沙,沒能形成重點進攻即湘北主戰場上相對優勢的兵力,因而在與第9戰區部隊的較量中沒能占得便宜。第二次長沙會戰作戰,阿南惟畿吸取了岡村寧次分兵使用的教訓,集中全部力量於湘北,在戰略的局部上形成了絕對優勢;而第9戰區則恰好相反,基本上仍在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平均使用力量,結果造成“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被動局面。會戰開始後,第9戰區分散使用兵力的錯誤仍在繼續,面對日軍強大的攻勢,不是立即集結重兵一次性投入戰鬥,而是逐次添兵,將依次到達戰場的各軍,逐個用上去抵抗日軍三四個師團的進攻,這無異於送羊入虎口,這也是第9戰區在這次會戰中遭受重創的主要原因。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日軍雖仍集中兵力用於湘北主戰場,但第9戰區也將主力全部集中於湘北方面,尤其是預先埋伏在長沙附近地區,從而形成了數倍於敵的優勢力量,並最終對日軍構成了包圍態勢。
//
---------------
反思(2)
---------------
從作戰地區的選擇來看。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在日軍不斷遭到伏擊時即開始撤軍,沒有硬向長沙進攻,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否則,此次作戰的最後結局一定會對日軍更加不利;第9戰區雖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將決戰地區選在長沙以北的福臨輔、金井一帶,但由於日軍過早地撤退,並未能形成圍殲日軍的態勢。第二次長沙會戰時,薛岳將圍殲日軍的決戰地帶選擇在汨羅江南岸。而從當時的戰場形勢來看,將汨羅江南岸作為決戰地帶顯然有些過早。因為日軍從新牆河推進至汨羅江一線才用了兩三天時間,而且幾乎未遭到任何有力的打擊,其攻擊勢頭還處在旺盛階段,根本達不到疲敵及誘敵深入的效果。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阿南惟畿原定的作戰方案中只是攻擊到達汨水一線時即結束作戰。果真如此,日軍也就不會遭到後來的慘敗。但他後來在各方面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即獨斷決定向長沙追擊,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失策。因為這樣一來,日軍的補給線便被拉長了,重武器也因道路被毀而無法全部運到長沙附近,同時還造成了其兵力的分散,既加劇了補給困難,又導致戰鬥力下降。薛岳則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將決戰地區選擇在長沙東南的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地帶。這樣,第9戰區第一線兵團能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以相當的損耗和遲滯;長沙城守軍又能頑強地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的進攻,給日軍以有力的打擊;既達到了疲敵、又達到了誘敵深入的目的,從而為第二線反擊兵團在長沙外圍合擊日軍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