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我們的小世界
——《此間的少年》自序
前些天把《此間的少年》的影視版權賣掉了,策劃問我是否願意自己擔任《此間的少年》的編劇,我說我做不到,我很願意看電視劇或者電影版本的“此間”,但我無法自己動筆修改它。
那就是我的青春,我已經無法回頭修改它。
我曾經覺得自己會擁有無儘可能的人生,那時候我的世界很小很小。
就像一個嬰兒從搖籃中爬出來,在他的眼裡家裡的客廳大得就像整個世界。他使勁地爬向前方,爬過他的嬰兒車、越過他的玩具鐵路、避開追著他汪汪叫的狗狗,他還叼著一卷衛生紙以免尿濕了尿布好更換……這是一場壯志激昂熱血沸騰的旅行,他累得哼哧哼哧……最終他抵達終點——摸到了客廳另一側的門,拍著小手為自己歡呼。他已經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奇蹟般的旅行,將來他還要去更遠的地方,他幻想著草原、沙漠、大海和星空,他覺得這一切都難不倒他。就是用這樣的熱血和志氣,他哪裡都能去。
他悄悄地把門打開了一線。這是一個錯誤,外面的光照進來的時候,他驚得瞪大了眼睛,壓抑不住的巨大驚恐籠罩了他。
原來外面的世界是這麼大啊!不要說草原沙漠大海星空,就是自家的院子也不是他可以衝破的障礙,他爬不過那麼寬的草坪、翻不過爸爸的車,還有正在修建草坪的媽媽,她會像矯健的母老虎那樣抓起自己的尿布帶子把自己拎回搖籃里去……那又該怎麼飛越火弧飛射數千萬里的恆星呢?怎麼擊敗陰險的宇宙怪獸呢?怎麼翻上飛馬的馬背?怎麼從巨龍的巢穴里救出心愛的女孩?
原來,外面的世界,那麼大……
嬰兒默默地站在陽光里,肥嘟嘟的身影此刻也寂寞修長,他忽然明白他的人生不是無限的。這世界太大了,總有些地方是他去不了的,總有些事是他做不到的。爬過客廳的壯志和熱血消退,他雙手捧著小臉,第一次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青春就是這樣的一段狂妄的歲月,他以為自己能做到一切,能變得與眾不同,你的心裡自己會長得高大矯健或者美麗妖嬈,前方必然會有等待你的光彩。因此你無所畏懼,你有時候大聲歌唱,有時候也會肆意地揮灑悲傷。
回想起來,在我青春的時候我那麼傻,爬到最高的地方擺很酷的POSE照相;為了證明自己是男子漢而深夜冒險登頂,而後迎著初日大喊;把雜誌上看來的文章作為自己的見聞講給朋友聽;在深夜寂靜的水邊喝酒,醉後跳進去悶頭游向對岸。以為自己的一生將是詩劍酒和狂歌,但凡那航髒的不義的錯誤的卑劣的東西來到我的面前我都要把它一刀兩斷。
多年後我也會嘲笑自己狂妄的青春年少。
但我無法不懷念它,那時候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是爬出搖籃的Baby,我們搖晃著裹著尿布的小屁股奮勇地爬向客廳——我們的小世界——的盡頭,我們的心裡滿是熱血和志氣,一往無前。
寫一場修行副本
——《九州縹緲錄》修訂版自序
我最喜歡的詞人說不清是誰,有時候是後主,有時候是稼軒,但我最喜歡的詞倒是清楚的,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詞不甚長,詞意也淺白,可從我十八九歲讀到如今,讀了約莫二十年。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從少年到老年,聽雨數十年,聽出的意蘊各不同。一本書如果寫了十幾年,寫的人讀的人,心裡的東西也該各不同吧?
《九州縹緲錄》寫了十二年,十二年時間如恆河沙般從指間歷歷流過,手中卻空空如也。
有時候覺得,寫《九州縹緲錄》對我來說就像一場修行,初時見山是山,如今見山不是山,終有一日山仍是山,橫貫於蒼天之下大地之上。那時我已歷盡滄桑,得見蓮花。
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籍籍無名,在一座中國人多半不知道的美國城市留學,名叫聖路易斯。它坐落在密西西比河和密蘇里河的交界處,有個別名叫“西進之門”。多年之前那裡曾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在那些英倫清教徒的後裔開發西部的時候,河流是最重要的交通渠道,河流交匯處的聖路易斯雲集了四方的人和貨物,船並著船,跳板連著跳板,船工、貨主、妓女、吉普賽人為了各自的目的在那裡相聚又分散,各式各樣的汽船在河面上相互追逐、有些貨船主會在船上備一桶豬油,當你看見前面出現另一艘貨船的時候,就會命令水手把那桶豬油倒進燒煤的鍋爐里。豬油熊熊燃燒,貨船突突地狂飆猛進,乘客們在船舷邊為自己的船喝彩。
等我去那座城市的時候,西進的偉大時代早已遠去,高速公路遍及整個美國,人們再也不必依賴長河。空蕩蕩的河面上,零星的汽船帶著不多的遊客穿過夕陽,拉響孤獨的汽笛。
在那座安靜得有些寂寞的城市裡,我寫下了《九州縹緲錄》的第一個故事《最後的姬武神》,那時候甚至還沒有“九州志”這個架空世界。
《最後的姬武神》本該是《九州縹緲錄》的結局。如今想來,沒寫開局而寫結局並不是因為我已經想透了這個故事,只是因為心太躁動,忍不住略過開頭和過程直奔結局,字裡行間都是火山般的孤獨和渴望,還有年少時無端的愛憎。
這本書初次成稿的時候我已經回到了中國,暫居在上海。我從美國帶回來的硬碟中整理出了第一版書稿。
那是我迄今為止最渴求成功的歲月,雖然那時的我在中國沒有立足之地。我喜歡去外灘18號的頂層酒吧喝酒,望著對岸的霓虹燈招牌直通天地、黃浦江上遊船往來,立志要功成名就衣冠楚楚。
第一稿成書的時候我還在和另外一些作者合作,想打造所謂“中國指環王”,現在我跟他們中的某些人已經相逢陌路。
上海那座城市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來著港劇《上海灘》,燈紅酒綠,舶來文化,還有恩怨情仇,就像一座精美的舞台,每日上演風雲際會,你方唱罷,我復登場。後來我離開了上海,那座城市在我心裡留下的印象依然是一座舞台。在那個舞台上很多人都會身不由己地演出,我也沒有免俗,那時我經常是喝著酒動筆,文字青澀卻凌厲,字裡行間滲透著狂妄的熱情。
那時候寫到動情處真的會哭,有時候哭得像是孩子,有時候哭得像是獨狼,唱念做打,生旦淨末丑,一個人都演遍了。
後來到了北京。
我 從上海到北京,行李中最重要的貨品就是這本書的書稿,雖然它在硬碟中甚至沒有一克的重量。古人說書劍飄零,我來到北京這座城市的時候卻只帶著一些txt或者doc格式的書。
我終於學會寫書這件事了,而且在這座城市裡有些朋友,大概還夾雜著一些運氣,漸漸地我變得有點名氣了,寫的另一些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爬到了首位,買了房子,熟悉這座城市裡的每條道路,定期有人找我吃飯。雖然寫書的時候還是邋裡邋遢,但也經常衣冠楚楚。
——《此間的少年》自序
前些天把《此間的少年》的影視版權賣掉了,策劃問我是否願意自己擔任《此間的少年》的編劇,我說我做不到,我很願意看電視劇或者電影版本的“此間”,但我無法自己動筆修改它。
那就是我的青春,我已經無法回頭修改它。
我曾經覺得自己會擁有無儘可能的人生,那時候我的世界很小很小。
就像一個嬰兒從搖籃中爬出來,在他的眼裡家裡的客廳大得就像整個世界。他使勁地爬向前方,爬過他的嬰兒車、越過他的玩具鐵路、避開追著他汪汪叫的狗狗,他還叼著一卷衛生紙以免尿濕了尿布好更換……這是一場壯志激昂熱血沸騰的旅行,他累得哼哧哼哧……最終他抵達終點——摸到了客廳另一側的門,拍著小手為自己歡呼。他已經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奇蹟般的旅行,將來他還要去更遠的地方,他幻想著草原、沙漠、大海和星空,他覺得這一切都難不倒他。就是用這樣的熱血和志氣,他哪裡都能去。
他悄悄地把門打開了一線。這是一個錯誤,外面的光照進來的時候,他驚得瞪大了眼睛,壓抑不住的巨大驚恐籠罩了他。
原來外面的世界是這麼大啊!不要說草原沙漠大海星空,就是自家的院子也不是他可以衝破的障礙,他爬不過那麼寬的草坪、翻不過爸爸的車,還有正在修建草坪的媽媽,她會像矯健的母老虎那樣抓起自己的尿布帶子把自己拎回搖籃里去……那又該怎麼飛越火弧飛射數千萬里的恆星呢?怎麼擊敗陰險的宇宙怪獸呢?怎麼翻上飛馬的馬背?怎麼從巨龍的巢穴里救出心愛的女孩?
原來,外面的世界,那麼大……
嬰兒默默地站在陽光里,肥嘟嘟的身影此刻也寂寞修長,他忽然明白他的人生不是無限的。這世界太大了,總有些地方是他去不了的,總有些事是他做不到的。爬過客廳的壯志和熱血消退,他雙手捧著小臉,第一次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青春就是這樣的一段狂妄的歲月,他以為自己能做到一切,能變得與眾不同,你的心裡自己會長得高大矯健或者美麗妖嬈,前方必然會有等待你的光彩。因此你無所畏懼,你有時候大聲歌唱,有時候也會肆意地揮灑悲傷。
回想起來,在我青春的時候我那麼傻,爬到最高的地方擺很酷的POSE照相;為了證明自己是男子漢而深夜冒險登頂,而後迎著初日大喊;把雜誌上看來的文章作為自己的見聞講給朋友聽;在深夜寂靜的水邊喝酒,醉後跳進去悶頭游向對岸。以為自己的一生將是詩劍酒和狂歌,但凡那航髒的不義的錯誤的卑劣的東西來到我的面前我都要把它一刀兩斷。
多年後我也會嘲笑自己狂妄的青春年少。
但我無法不懷念它,那時候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是爬出搖籃的Baby,我們搖晃著裹著尿布的小屁股奮勇地爬向客廳——我們的小世界——的盡頭,我們的心裡滿是熱血和志氣,一往無前。
寫一場修行副本
——《九州縹緲錄》修訂版自序
我最喜歡的詞人說不清是誰,有時候是後主,有時候是稼軒,但我最喜歡的詞倒是清楚的,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詞不甚長,詞意也淺白,可從我十八九歲讀到如今,讀了約莫二十年。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從少年到老年,聽雨數十年,聽出的意蘊各不同。一本書如果寫了十幾年,寫的人讀的人,心裡的東西也該各不同吧?
《九州縹緲錄》寫了十二年,十二年時間如恆河沙般從指間歷歷流過,手中卻空空如也。
有時候覺得,寫《九州縹緲錄》對我來說就像一場修行,初時見山是山,如今見山不是山,終有一日山仍是山,橫貫於蒼天之下大地之上。那時我已歷盡滄桑,得見蓮花。
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籍籍無名,在一座中國人多半不知道的美國城市留學,名叫聖路易斯。它坐落在密西西比河和密蘇里河的交界處,有個別名叫“西進之門”。多年之前那裡曾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在那些英倫清教徒的後裔開發西部的時候,河流是最重要的交通渠道,河流交匯處的聖路易斯雲集了四方的人和貨物,船並著船,跳板連著跳板,船工、貨主、妓女、吉普賽人為了各自的目的在那裡相聚又分散,各式各樣的汽船在河面上相互追逐、有些貨船主會在船上備一桶豬油,當你看見前面出現另一艘貨船的時候,就會命令水手把那桶豬油倒進燒煤的鍋爐里。豬油熊熊燃燒,貨船突突地狂飆猛進,乘客們在船舷邊為自己的船喝彩。
等我去那座城市的時候,西進的偉大時代早已遠去,高速公路遍及整個美國,人們再也不必依賴長河。空蕩蕩的河面上,零星的汽船帶著不多的遊客穿過夕陽,拉響孤獨的汽笛。
在那座安靜得有些寂寞的城市裡,我寫下了《九州縹緲錄》的第一個故事《最後的姬武神》,那時候甚至還沒有“九州志”這個架空世界。
《最後的姬武神》本該是《九州縹緲錄》的結局。如今想來,沒寫開局而寫結局並不是因為我已經想透了這個故事,只是因為心太躁動,忍不住略過開頭和過程直奔結局,字裡行間都是火山般的孤獨和渴望,還有年少時無端的愛憎。
這本書初次成稿的時候我已經回到了中國,暫居在上海。我從美國帶回來的硬碟中整理出了第一版書稿。
那是我迄今為止最渴求成功的歲月,雖然那時的我在中國沒有立足之地。我喜歡去外灘18號的頂層酒吧喝酒,望著對岸的霓虹燈招牌直通天地、黃浦江上遊船往來,立志要功成名就衣冠楚楚。
第一稿成書的時候我還在和另外一些作者合作,想打造所謂“中國指環王”,現在我跟他們中的某些人已經相逢陌路。
上海那座城市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來著港劇《上海灘》,燈紅酒綠,舶來文化,還有恩怨情仇,就像一座精美的舞台,每日上演風雲際會,你方唱罷,我復登場。後來我離開了上海,那座城市在我心裡留下的印象依然是一座舞台。在那個舞台上很多人都會身不由己地演出,我也沒有免俗,那時我經常是喝著酒動筆,文字青澀卻凌厲,字裡行間滲透著狂妄的熱情。
那時候寫到動情處真的會哭,有時候哭得像是孩子,有時候哭得像是獨狼,唱念做打,生旦淨末丑,一個人都演遍了。
後來到了北京。
我 從上海到北京,行李中最重要的貨品就是這本書的書稿,雖然它在硬碟中甚至沒有一克的重量。古人說書劍飄零,我來到北京這座城市的時候卻只帶著一些txt或者doc格式的書。
我終於學會寫書這件事了,而且在這座城市裡有些朋友,大概還夾雜著一些運氣,漸漸地我變得有點名氣了,寫的另一些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爬到了首位,買了房子,熟悉這座城市裡的每條道路,定期有人找我吃飯。雖然寫書的時候還是邋裡邋遢,但也經常衣冠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