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平坦然表示:「先生說對了,只是這事該怎麼辦才好呢?」

  陸賈:「天下安定時,執政的主權在丞相,天下不安時,執政的主權在大將。丞相能和大將協調合作,所有知識分子都會依附於您們。即使天下有變,力量也不會分散。」

  「如今為國家安定大計,一定要設法奪回南北御林軍團的掌握權。」

  「我曾將這件事,以半開玩笑的態度告訴太尉周勃,太尉深知我的意思,立刻顧左右而言之,顯示他也深知這層道理。」

  「君相何不與太尉多所聯繫,建立足夠的默契,以為時機來臨時,有足夠的應變力量。」

  陸賈當場便和陳平商議,如何有效地對付呂氏一黨的奪權計劃。

  陳平和周勃原本無甚交情,兩人的個性迥異,很少有往來。

  但為劉氏政權的安穩,陳平仍用陸賈之計,派人以五百兩黃金為周勃祝壽,並饋贈很豐富的美酒、食物,邀請周勃飲宴。

  周勃在事先得到陸賈通知,深知陳平之意,也立刻回報,兩人因而有緊密來往,常共思壓制呂氏一黨過度擅權的謀略。

  為感謝陸賈撮合的功勞,陳平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暗中饋贈,作為謝禮。

  呂氏權力急竄最高峰

  在劉氏黨和功臣黨亟思有所作為之際,呂氏黨更加強其奪權的計劃。

  呂太后派遣使者向代王劉恆商議,欲遷徙之為趙王。

  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在劉肥、劉盈、劉如意去世以後,劉恆成為劉氏兄弟中的領導者。

  劉恆個性溫和、縝密而細心,他認為趙國離中央政府太近,容易被捲入政爭糾紛,危及自身安全,乃以願意為國長守邊疆為藉口,婉拒趙王的職務。

  這下子,呂太后更高興了。她立刻以其兄呂釋之的兒子呂祿為趙王,並追尊呂釋之為趙昭王。

  隔月,燕王劉建去世,無嫡子,僅有妃子所生庶子,太后派人謀殺之,廢其國。

  不久,便又以呂台之另一個兒子呂通為燕王,呂通原來東平候的職務,則由其弟呂莊繼承。

  這段期間,親太后派的呂氏諸王和張氏王,力量已逐漸凌駕於劉氏王之上。

  呂氏一黨也正式成為漢王朝中的主流派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樂極生悲,呂氏一黨的幕後大老闆呂太后,卻健康急速惡化,一病不起了。

  在執政第八年的秋七月間,呂太后病情轉重。由於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乃下令由趙王呂祿統領禁衛軍團的北軍,梁王呂產統管南軍,企圖以軍權確保呂氏一黨的政權。

  臨死以前,呂太后告誡呂產和呂祿表示:

  「我晉封呂氏諸侯為王,大臣們內心不服,我死之後,皇帝年少,大臣恐有變,你們兩個記住一定要掌握兵權,必要時都不要參加葬禮,直到情勢穩定為止,切勿因為忙碌而為他人所乘。

  如果兵權握在他人手中,呂氏一族將面臨悲慘命運的。」

  其遺詔以呂產為相國,位置在左右丞相之上,並以呂祿之女為皇后,親呂氏黨的左丞相審食其出任皇帝太傅。

  呂太后一死,劉氏黨。功臣黨、呂氏黨間立刻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古代善用兵者曾這樣說過:「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端。只有在不得已下才會應戰,也不敢逞強爭勝,寧願采謙讓方式,退一尺以求自保。」

  所以不把重點放在行陣、搏殺或兵器運用上,也不敢對敵人表現自己的武勇強大。

  軍隊的禍害沒有比逞強無敵更大的了,輕敵者必喪失自己最寶貝的內省能力而帶來禍害,所以當兩股力量在對抗時,最後贏家常是處於弱勢的一方。

  呂氏一黨的急速興起,完全是呂太后一人的強力作為,致使呂氏諸侯王有權卻無功,不能得到大臣和將領們的認同。

  更糟糕的是呂太后本人的奪權行動,是在極端不安下強力為之的,所以採取的手段常殘忍而無惰。特別是對劉氏諸侯王的誅殺行動所興起的仇恨。心理,在一向頗得呂太后重用的朱虛侯劉章身上,尚且表露無遺,其餘的劉氏諸侯內心中強烈的不滿,更不用說了。

  由於擔心內爭造成漢王朝的崩潰,蕭何、曹參、王陵、陳平等朝廷的掌舵者,都一再對呂太后的奪權采消極的對抗和包容的態度,使王朝仍勉強度過早期的不穩狀態。然而到了呂太后晚年,呂氏黨的過度擅權,連態度較溫和的陳平都表現出無法再寬容的態度,而思有所應變。

  呂氏黨迅速邁向無敵的境界,也促成了劉氏黨和功臣黨在緊要關頭的聯手對抗,反而讓呂氏黨陷入了不利的情勢。

  呂后臨死之際,應已後悔自己過分擴充呂氏的權力,或許將造成呂氏一族的潰滅。她一再告誡呂產、呂祿等擁兵自保,也顯現情勢對呂氏黨人的惡劣了。

  劉邦大傳--第三章 功臣復劉

  第三章 功臣復劉

  丞相陳平等再拜表示:「現任皇帝劉弘並非孝惠帝親生的兒子,所以無權奉宗廟。大王乃高皇帝之子,宜繼任大統,願大王立刻即天子之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