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陵覺得有道理,立刻和陳平等商量,陳平和太尉周勃也都表同意。王陵便立刻依張辟強計劃,呈請呂太后重用呂氏一黨。

  如此果然解決了太后心中的憂慮,太后也才為地為孝惠帝哀悼而痛哭了。

  惠帝生前,呂太后便令張皇后取他人之子讓養之,並殺害其母親,以此子為太子。

  惠帝崩逝後,太子即皇帝位,是為少帝,由於年紀尚小,由呂太后臨朝稱制。

  反對呂氏封王,王陵罷職

  正式稱制以後,呂太后讓為呂氏一黨已取得絕對優勢,便欲晉封諸呂氏為王,以確定劉氏、呂氏共享政權的情勢。

  她將這個意見,詢問右丞相王陵時,卻碰了一個硬釘子。

  王陵非常不贊成地表示:

  「高皇帝在世時,曾刑白馬和諸大臣、將領盟誓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太后要晉封諸呂氏,是違反高皇帝盟約的。」

  呂太后非常不高興,但面對王陵,她倒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請教於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想不到,陳平和周勃竟然表示:

  「高皇帝平定天下時,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稱制,封諸呂子弟為王,並無不可。」

  呂太后聽了很高興,便宣布罷朝停止討論。

  王陵很不高興地責備陳平和周勃道:

  「當的我們和高皇帝歃血盟誓:「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你們兩位不是也在現場嗎?如今高皇帝崩逝,太后稱制,欲封呂氏為諸侯王,你們卻順其意討好她,背棄盟約,日後有何面目見高皇帝於地下?」

  陳平和周勃卻苦筆解釋道:

  「如今太后稱制,我們反對到底,必造成內爭,危及國家安全。太后一生氣,殺盡劉氏諸王,對劉氏政權反而是不利的。」

  王陵:「難道你們想這樣就妥協了嗎?」

  陳平:「如果要守住原則,當朝力爭,臣等絕對不如君相。但欲設法維持國家安定,運用智謀保全劉氏後代,可能君相不如我們了。」

  王陵也無言以對。

  不過這個血性漢子仍不願讓步,便主動辭去右丞相之位。

  呂太后也不敢得罪他,仍以王陵為皇帝太傅,但王陵不願接受,告老還鄉,從此不問政事。

  劉氏、呂氏統統有獎

  王陵辭職後,呂太后便以陳平為右丞相,而升任太后派的領袖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此時政事全由陳平處理,審食其仍負責宮中監管,如郎中令。然而市食其因為接近太后,反而擁有更大的權力,公卿大夫有事寧可暗中和審食其商量,而不問右丞相陳平的意見。

  不過陳平也暫時隱忍,不和審食其爭權,以免朝政陷入內爭而混亂。

  上黨太守任敖曾為沛縣獄吏,對當時落魄中的呂太后出手援助,也得到太后破格任用,提升為御史大夫。

  由於朝廷的領導人——號稱三公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4人中有兩人是呂后自己的親黨,另外兩人也公開表示順從,因此呂太后的膽量更大了,她決心乘機建立呂氏政權。

  她首先追尊其父親臨泅侯呂公為宣王,以及已經去世的長兄呂澤為悼武王。

  由於死人對大家比較沒有壓力,反彈力量較小,但只要先有呂氏為王的先例,日後要晉封呂氏便容易多了。可見呂太后仍相當顧慮諸功臣的反應。

  正好,呂太后的獨生女——嫁給張敖的魯元公主也去世了,太后便將其子張偃封為魯王,追諡魯元公主為魯元太后。這樣總算又有一個非劉氏的諸侯,而且是高皇帝的外孫,大家比較不會反對,更增添日後呂氏為王的合法性。

  但在正式晉封呂氏一黨為諸侯王前,呂后仍先立惠帝劉盈的養子劉強為淮陽王,原淮陽王劉友遷徙為趙王,並以趙國的恆山郡獨立為恆山國,將劉盈另一位養子劉不疑封為恆山王。

  如此一來,對劉氏的後代也有了新的交代,能封的都封了。

  當年底,呂太后便下令大謁者張釋提議,由大臣們共同簽署,割齊國的濟南郡為呂國,並封悼武王呂澤長子酈侯呂台為呂王。

  但不幸,這位呂王很沒有福份,才一年不到便去世了,第一位呂氏諸侯王又告夭折。

  呂太后只得下令由呂台之子呂嘉,繼任為呂王。

  為了強化呂氏和劉氏的關係,她又封楚王劉交之子劉郢客為上邳侯,齊王劉肥之子劉章為朱虛侯,並以呂祿之女嫁於劉章,令其為宿衛,安置在自己的身邊。

  不久恆山王劉不疑去世,再以劉盈的另一養子襄城侯劉山為恆山王。

  太后執政的第4年,晉封自己的妹妹——也是樊噲的寡妻呂嬃為臨光侯。

  呂太后發動整肅劉氏

  這時候卻又發生一件震撼朝廷的大悲劇。

  少帝已逐漸年長,有熟知內情的宦者密告之,他並非惠帝劉盈之子,而且生母已為呂太后所殺。

  在有心者慫恿下,這位不懂事的少帝竟公然表示:

  「太后殺了我的母親,長大後我將會報復的。」

  呂太后一聽,盛怒之下,便將他監禁於永巷中,並對外宣稱皇上生病了,左右眾大臣均不得見。

  但日子久了,總得有個交代。呂太后乃召議群臣表示:

  「如今皇上一病不起,失惑昏亂,恐怕無法再視事,為了國家穩定,似乎應該找個代理人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