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1章 歐洲軍備競賽的時代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僅造就了建立於汽船和鐵路之上的幅員遼闊的美利堅合眾國,也使建立於搖擺不定汽輪之上的不列顛帝國的疆土拓展至全世界。從而給歐洲大陸的其他民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他們發現自己局限於馬車驛道時代劃定的疆界內,想要進行海外擴張,卻已被英國占了先機,只有俄國可以自由向東擴展。俄國修建了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直到捲入與日本的衝突;俄國又向東南方向進逼波斯和印度邊境,引起了英國的不滿,而歐洲其他列強又都處於緊張的衝突邊緣中。為了實現人類生活的新的機器的全部能力,必須在廣闊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調整,或是進行某種自願的聯合,或是強國支配的強制性的聯合。近代政治思想的趨勢自然是傾向前者,但強大的政治傳統卻將歐洲推向後者。

  拿破崙三世帝國的覆滅和德意志帝國的興起,使人們對德國主導歐洲統一的主張反應各異,有的滿懷希望,有的則充滿恐懼。在德國統一後大約三十年的不穩定的和平中,歐洲政治的焦點始終都集中在一點:德國是否會稱霸?宿敵法國自查理曼帝國分裂以來,一直是德國稱霸歐洲的障礙,這時為了彌補自己實力的不足,尋求與俄國結盟。德國則努力拉攏奧地利帝國(自拿破崙一世起就不再是神聖羅馬帝國了)。德國還企圖與新成立的義大利五國結盟,但沒成功。此時的英國仍恪守歷史傳統,想要置身於歐洲大陸的事務之外,但隨著德國海軍日益增加,英國不得不向法俄一邊靠攏。德皇威廉二世(1858-1918年在位)野心過大,使得德國過早的捲入爭奪海外殖民地的鬥爭中,不但引起英國的敵視,而且還把日本和美國推向敵對的陣營一邊。

  所有這些國家都武裝起來了。國民生產中機械製造、軍用設備和軍艦製造等軍工業的比例逐年走高,形勢變得極其不穩定,戰爭一會兒似乎要打起來了,一會兒又緩和下來。然而戰爭終於來臨了。德國先是向法國、俄國和塞爾維亞發動進攻,接著入侵比利時。英國立即參戰,援助比利時並將日本拉入他們的同盟,不久土耳其加入德國一方參戰。義大利於1915年進攻奧地利,同年十月保加利亞加入德奧同盟。羅馬尼亞於1916年,中國和美國於1917年先後對德宣戰。確定這場巨大的災難應該由哪一方負責,並非本書討論的範圍。本書更關心的不是戰爭如何釀成而是為何沒人預見並防止其發生。對人類而言,更令人沉痛的不是少數人積極策動了戰爭,而是千百萬民眾都太“愛國”、太愚蠢、太冷酷,以至於他們不能以更坦誠、更大度的態度促進歐洲走向統一,並以此阻止災難的發生。

  因能力所限,本書無法考證關於戰爭的複雜的細節。本書更關心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如何使戰爭的性質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物理學科的發展給人類以巨大的力量,使之能生產出鋼鐵,能克服距離,並能戰勝疾病,但這種力量用於善還是惡,則取決於全世界的道德和政治智慧。歐洲的各國政府受到了充滿仇恨和疑慮的舊式政策的鼓勵,日益發現自己手中握有強大的破壞或抵抗力量。戰爭終於燃燒成一種遍布世界的火焰,要將一切燒為灰燼。參與者不論勝負都將蒙受慘重損失,其損失之大遠遠超過了政治的問題本身。戰爭初期,德軍猛攻巴黎,俄國入侵普魯士,兩者都因為遭遇頑強的抵抗而減弱攻勢,於是防禦的力量得到加強,戰壕得以迅速改進,不付出巨大犧牲是難以攻破的。雙方都在幾乎遍布歐洲的戰壕中固守。前方是數以萬計的大軍對峙,後方則是有組織的向前線供給食物和彈藥的民眾。除去與戰爭有關的工作,其他生產差不多全部停止了,原來男人的工作也大多由女人接替。在這場戰爭中竟有一半以上的人改變了職業。這是一種全社會性的根本性的職業大轉移。教育和科研被用於軍事目的,新聞傳媒則因受軍事管制和影響而發展緩慢。

  軍事的相持局勢,使戰場由前線漸漸往後方延伸,或破壞糧食供給或是發動空襲,槍炮的口徑和射程都日漸進步,毒氣彈和被稱作坦克的小型機動炮壘的發明,終於攻破了守在戰壕中的軍隊的防禦。空襲是一切新的戰爭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它使戰爭從二維平面提升到了三維空間。人類此前的戰爭都是在兩軍相遇的地方進行,而現在卻隨地都可能發生。先是齊柏林式的飛行器,然後是轟炸機,使戰爭從前線不斷擴展至廣闊的非戰鬥區域。區別對待平民和士兵這一古老的文明戰爭的準則不復存在。種植莊稼的人、縫製衣服的人、砍樹修屋的人、連同火車站和倉庫,全都成了破壞對象。空襲範圍日益擴大,空襲引起的恐怖與日俱增,以至於整個歐洲都陷入保衛和晝夜空襲中。倫敦和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夜夜遭襲,炸彈爆炸聲,防空炮火的轟轟聲,消防車和救護車在黑暗無人的街道上駛過時的聲音,使人夜夜難以入睡。這一切對老人和兒童的健康,無論在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造成了極大地摧殘。

  歷史上,大的戰爭常常出現流行性瘟疫,但在這場大戰中直至1918年都並未發生。醫學的發展使其推遲了四年。到1918年世界性的流感終於爆發了,幾百萬人因此失去生命。饑荒也曾一度有所延緩,但是到1918年初,歐洲大部分地區都陷入饑荒。農民被迫召往前線,使糧食產量大幅減少。加之潛艇攻擊,邊境封鎖,交通阻滯及運輸體系紊亂,糧食不能正常供應。各國政府控制了十分短缺的糧食供應,定量配給民眾,得以勉強維持。到了戰爭的第四個年頭,世界範圍的衣物、住房、生活用品都變得和食物一樣短缺,商業和經濟生活陷入極度混亂。人們憂慮萬分,多數人過著饑寒交迫和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