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年的戰爭給美國人民帶來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很多人贊同各州自治的規則,但北方卻強制南方廢除奴隸制。在南北交界的各州中,親兄弟間、堂兄弟間,甚至父子之間都會因立場不同而成為敵人。北方人認為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而很多人認為北方的公正並非無可挑剔。面對這些混亂,林肯始終頭腦清醒。他站在統一的立場和全美和平的立場之上。他反對奴隸制,但認為這不是主要問題。他旨在維護美國的統一,防止美國分裂成兩個對立和相互傾軋的部分。

  戰爭初期,國會和聯邦的將軍們都主張儘快解放奴隸,林肯卻持反對意見,並讓他們冷靜下來。他主張逐步解放奴隸,並給予奴隸主一定的補償。直到1865年1月條件成熟時,國會才提出了永久廢除奴隸制的憲法修正案。在各州通過這一法案之前,戰事就已結束了。

  1862年至1863年是戰爭僵持階段,開始時的熱情已經消退,美國陷入了消沉和厭戰的狀態。總統發現自己身邊有很多失敗主義者、叛逆者、革職軍人、居心叵測的政客。前方是沮喪的將軍和士氣低下的軍隊,後方是狐疑而疲憊的人民。林肯最大的慰藉或許是想到里奇蒙的戴維斯處境相同。英國政府做了件愚蠢的事,讓海軍幫助南方聯盟。它派了三艘人員齊備的快船——其中“阿拉巴馬”號讓人記憶猶新——從海上追擊美國的船隻。當時法國軍隊也在墨西哥踐踏門羅主義。里奇蒙提出了一份微妙的停戰計劃,主張將戰爭問題通過逐步談判解決,南北軍聯手對付墨西哥的法軍。但林肯聲明,除非聯邦有統一的最高權力,否則他不會聽取這樣的建議,美國只能站在民族的立場,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的兩個部分來對付法國。

  經過長年累月的挫折、忙碌和疲憊,經歷了分裂和絕望的黑暗,林肯終於維持了美國的統一。戰爭中,他從沒有猶豫、退卻的記錄。無事可做,他常常一動不動,默默地坐在白宮裡,就像一座堅毅的雕像。他有時也談笑風生、回憶往事,以調整和舒暢心情。

  林肯終於看到了聯邦的勝利。南方投降的第二天,他來到里奇蒙,接受李將軍的投降。回到華盛頓後的4月11日,他進行了一次公開演講。4月14日晚,他去華盛頓的福特劇院觀看演出。看戲過程中,一個在政治上對他不滿的演員布恩進入包廂,向他腦後開槍,林肯當場身亡。但林肯的工作也已告完成,聯邦得到了挽救。

  戰爭初期,美國還沒有通往太平洋的鐵路。戰爭結束後,鐵路如植物的藤蔓般在美國延伸。鐵路網把合眾國的遼闊領域組合成了一個精神上物質上都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成為普通的中國人學會閱讀之前最偉大的共同體。

  第47章 德國在歐洲的崛起

  前面已經講過,經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遠征的動盪之後,歐洲處於不穩定的和平狀態,50年前的政治狀況又以現代化的面貌復活了。19世紀中葉,煉鋼技術的掌握、鐵路和輪船的使用,還沒有導致重大的政治變革。但是城市工業發達後,社會局面更加緊張起來,這時的法國仍動盪不安,危機四伏。1830年革命之後,隨之而來的又是1848年革命。拿破崙三世,即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就任了法國第一任總統,後又於1852年稱帝。

  拿破崙三世想重建巴黎,要把它到處是繪畫,也滿是垃圾的17世紀風格的都市,變成今天這樣的滿是大理石建築的拉丁風格的城市。他也想重建法國,要把它變成一個雄壯的現代化帝國。他還試圖使歐洲重新捲入17、18世紀列強紛爭的局面。當時,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1825年至1859年在位)也發動了侵略,向南深入到土耳其,目標直取君士坦丁堡。

  19世紀中後期,歐洲又陷入了新的戰爭狀態,這些戰爭主要是維持“勢力均衡”或爭奪霸權的戰爭。英國、法國和撒丁王國藉口援助土耳其在克里米亞擊敗了俄羅斯;為爭奪德國統治權,普魯士和義大利一起同奧地利開戰;義大利以割讓薩瓦為代價,請求法國出兵幫助自己從奧地利手中解放出來。義大利漸漸成為一個統一的王國。此後,趁美國內戰,拿破崙三世愚蠢地冒險侵略墨西哥,在墨西哥封了一個傀儡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但當他受到華盛頓政府的威脅時,又拋棄了那個皇帝,任其被墨西哥人民處死。

  1870年,法國和普魯士為了爭奪長期懸而未決的歐洲霸權,發動了戰爭。普魯士早就預料到這場戰爭,因而準備充分;法國卻因財政動盪而力量下降,戲劇般地迅速潰敗。時年8月德軍侵入法國;9月法皇親自率領的大軍在色當戰敗並投降;10月,另一支法軍在梅斯被困而降;翌年1月,巴黎在被圍困和炮擊後,落入德國人手中。兩國在法蘭克福簽訂和約,法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除奧地利外,整個德意志成了統一的帝國,普魯士國王成了德國皇帝,躋身於歐洲皇帝之列。

  此後的43年中,德國成了歐洲大陸最強的國家。除了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以及巴爾幹地區有局部調整外,歐洲各國邊界艱難地維持了約30年的和平。

  第48章 輪船和鐵路的海外新帝國

  18世紀末是帝國分裂的時代,也是領土擴張主義者夢想破滅的時代。英國和西班牙與其美洲的殖民地旅途遙遠而艱苦,這阻礙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自由往來,其結果是殖民地分離出來,成為思想和感情不同,利益不同,甚至說話方式都不相同的新的獨立社會。隨著他們的發展,他們越來越拉緊把他們聯繫在一起的脆弱的、不確定的航運聯繫。那些設立在荒原的貿易站,(如法國在加拿大的),或國外商業團體,(如英國在印度的),為了生存,不得不主要依靠為之提供支持和存在依據的東道國。19世紀初期,許多思想家認為,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已至極限。歐洲列強1820年後在歐洲之外建立的“帝國”,曾經在18世紀中葉的地圖上仍顯得很氣派,現在面積已經縮得很小。只有俄羅斯還和以前那樣幾乎橫跨整個亞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