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令人感到可疑的是,這位來自斯特拉特福鎮的演員的死,居然沒有引起外界的重視,不僅一條哀悼性的頌詞都沒有,甚至連紀念儀式也沒有。但不管怎樣,莎士比爾死了,而整整過去7年之後,《第一對開本》才問世。早期的劇作被添加進去。有些地方做了刪減,有些地方則做了改動。
《第一對開本》獻給英國最著名家族的彭布羅克伯爵及其弟弟蒙哥馬利伯爵。上面所寫讚譽之詞,有過分之嫌。有人懷疑此話可能暗含譏諷,尤其當我們了解到培根與彭布羅克伯爵兄弟之間十分緊密的關係後,就更有理由認為。
獻詞上說,有兩個與莎士比亞同在一個公司的演員,是他們收集整理了發表在《第一對開本》中的36部劇作。他們稱這些劇作為「雕蟲小技」,這很像培根說起那些劇作時所使用的詞彙「兒童玩具」。這兩個人由於共同編輯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而名聲鵲起。他們叫約翰·海明和亨利·康代爾。他們也是環球劇院的股份持有者。在《第一對開本》沒有出版之前,他已於1616年退休。有人懷疑,他由於利用了培根、彭布羅克伯爵、瓊森和公司的名義,收穫甚豐,完全可以坐享退休後的生活。
《第一對開本》的獻詞顯然是模仿古代文章而作,老普林尼於公元77年寫成一本書叫《博物志》,作者將它獻給當時的羅馬皇帝韋斯巴薌。老普林尼在評論自己作品時寫道:「我的這些東西不過是兒童玩具和博人一笑的玩藝罷了。」這位古羅馬作家的用語是怎麼走進《第一對開本》獻詞之中的呢?很多人指出,培根的助手本·瓊森先生才是模仿者。很多人得出結論,說本·瓊森才是真正的編輯,是他寫了《第一對開本》的獻詞,並監督《第一對開本》的整個出版過程。
在《第一對開本》中,《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這部作品的總行數,比1602年版多出了兩千多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則完全多出了一幕。《亨利五世》則多出了1600行。顯然,有人做了太多的「填塞」。
那麼,既然莎士比亞早在7年前就已過世,又有誰能寫出這麼多的「填塞」內容呢?所有這些填塞的手稿這些年一直放在什麼地方呢?學者們普遍認為,在莎士比爾家族的人手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手稿。我們也知道,在莎士比爾的遺囑中,根本沒有提及任何一個家族中人。那如何解釋作品中新增加的部分呢?如果用一般的思維方式,那是絕對不可能解決這一謎團的。
在《第一對開本》開篇寫給讀者的信中,編輯者居心叵測地聲稱,書中全部劇作均出自那位舞台演員之手,由這位演員的兩個同行整理成書。編者違心地說,這些劇作都來自真正的原始手稿並付梓成書,「所顯示出來的總行數,與作者最初創作出來的一行不差」,而且,編輯們還看到,「在他得到的手稿上面,連一個墨汁污點都沒有。」但學者們堅稱,這些劇作多出來的部分,其實應該是與別的書中內容混合而成。另外,莎士比亞對自己的手稿究竟會怎樣,本就一點興趣都沒有。
本·瓊森與「莎士比亞」的真實關係成為無數猜想的來源。其實,當本·瓊森說他「所愛和尊敬的崇拜偶像」時,他所指的是他的老闆兼朋友弗朗西斯·培根。
《第一對開本》附加了一段哀悼頌詞和一段賦詩,是本·瓊森寫的。它這樣開頭:
「獻給我所愛的,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亞先生
和
他所留給我們的一切。
為表示不嫉妒您的名字(莎士比亞)
我在此奉獻出您的書,與您的名聲。」
在這裡,莎士比亞的名字被沒有必要地以不同的字體寫了出來,並被括上括號。為什麼呢?沒有人給出答案,但研究培根的細心者卻發現,這是許多故意留出的線索之一。
賦詩中還包括了對詩人最慷慨大方的讚美詞語,說他是「整個時代的良知」,「我們舞台中的奇蹟」,是「宛如耀眼星辰的詩人」。那些相信此人就是真正作者的人們,當然欣然接受這些華麗的詞句,並以此認定,本·瓊森是在回應當時流行的對那位「吟唱詩人」的一種態度。
本·瓊森還寫道:
「您是一座豐碑,卻沒有墳冢,
只要您的書籍存留在世間,那您就仍然活著。」
聽上去很像謎嗎?如果你是知道密碼故事的人,尤其你還知道在斯特拉特福鎮的聖三一教堂已經立起一座紀念碑,那這話就不是謎了。威廉·莎士比爾並不是個沒有墳冢的人,倒是弗朗西斯·培根沒有墳冢。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們那麼容易相信頭頁上所印出的一切呢?就好像他們根本不曉得伊莉莎白時代印刷業狀況似的。同樣看上去也很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短視:「莎士比亞」的很多劇作都是先以軼名形式出版,後來才添加一個名字上去的。
《第一對開本》最有趣的特徵之一是扉頁上附加的一幅畫像,一幅莎士比亞的畫像,由英國版畫家馬丁·德羅肖特所畫。現在大家都認為,全世界只有兩個莎士比亞像最接近本人的模樣。一個是樹立在聖三一教堂里的「無名」紀念雕塑半身像。另一個就是這幅馬丁·德羅肖特創作的「無名」版畫。這位莎士比爾先生在家鄉斯特拉特福鎮去世時,馬丁·德羅肖特年僅15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兩個見過面。那為什麼在「致讀者的話」中,卻聲稱德羅肖特畫得維妙維肖呢?自己畫筆下的這個人,他連見都沒有見過呀!
《第一對開本》獻給英國最著名家族的彭布羅克伯爵及其弟弟蒙哥馬利伯爵。上面所寫讚譽之詞,有過分之嫌。有人懷疑此話可能暗含譏諷,尤其當我們了解到培根與彭布羅克伯爵兄弟之間十分緊密的關係後,就更有理由認為。
獻詞上說,有兩個與莎士比亞同在一個公司的演員,是他們收集整理了發表在《第一對開本》中的36部劇作。他們稱這些劇作為「雕蟲小技」,這很像培根說起那些劇作時所使用的詞彙「兒童玩具」。這兩個人由於共同編輯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而名聲鵲起。他們叫約翰·海明和亨利·康代爾。他們也是環球劇院的股份持有者。在《第一對開本》沒有出版之前,他已於1616年退休。有人懷疑,他由於利用了培根、彭布羅克伯爵、瓊森和公司的名義,收穫甚豐,完全可以坐享退休後的生活。
《第一對開本》的獻詞顯然是模仿古代文章而作,老普林尼於公元77年寫成一本書叫《博物志》,作者將它獻給當時的羅馬皇帝韋斯巴薌。老普林尼在評論自己作品時寫道:「我的這些東西不過是兒童玩具和博人一笑的玩藝罷了。」這位古羅馬作家的用語是怎麼走進《第一對開本》獻詞之中的呢?很多人指出,培根的助手本·瓊森先生才是模仿者。很多人得出結論,說本·瓊森才是真正的編輯,是他寫了《第一對開本》的獻詞,並監督《第一對開本》的整個出版過程。
在《第一對開本》中,《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這部作品的總行數,比1602年版多出了兩千多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則完全多出了一幕。《亨利五世》則多出了1600行。顯然,有人做了太多的「填塞」。
那麼,既然莎士比亞早在7年前就已過世,又有誰能寫出這麼多的「填塞」內容呢?所有這些填塞的手稿這些年一直放在什麼地方呢?學者們普遍認為,在莎士比爾家族的人手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手稿。我們也知道,在莎士比爾的遺囑中,根本沒有提及任何一個家族中人。那如何解釋作品中新增加的部分呢?如果用一般的思維方式,那是絕對不可能解決這一謎團的。
在《第一對開本》開篇寫給讀者的信中,編輯者居心叵測地聲稱,書中全部劇作均出自那位舞台演員之手,由這位演員的兩個同行整理成書。編者違心地說,這些劇作都來自真正的原始手稿並付梓成書,「所顯示出來的總行數,與作者最初創作出來的一行不差」,而且,編輯們還看到,「在他得到的手稿上面,連一個墨汁污點都沒有。」但學者們堅稱,這些劇作多出來的部分,其實應該是與別的書中內容混合而成。另外,莎士比亞對自己的手稿究竟會怎樣,本就一點興趣都沒有。
本·瓊森與「莎士比亞」的真實關係成為無數猜想的來源。其實,當本·瓊森說他「所愛和尊敬的崇拜偶像」時,他所指的是他的老闆兼朋友弗朗西斯·培根。
《第一對開本》附加了一段哀悼頌詞和一段賦詩,是本·瓊森寫的。它這樣開頭:
「獻給我所愛的,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亞先生
和
他所留給我們的一切。
為表示不嫉妒您的名字(莎士比亞)
我在此奉獻出您的書,與您的名聲。」
在這裡,莎士比亞的名字被沒有必要地以不同的字體寫了出來,並被括上括號。為什麼呢?沒有人給出答案,但研究培根的細心者卻發現,這是許多故意留出的線索之一。
賦詩中還包括了對詩人最慷慨大方的讚美詞語,說他是「整個時代的良知」,「我們舞台中的奇蹟」,是「宛如耀眼星辰的詩人」。那些相信此人就是真正作者的人們,當然欣然接受這些華麗的詞句,並以此認定,本·瓊森是在回應當時流行的對那位「吟唱詩人」的一種態度。
本·瓊森還寫道:
「您是一座豐碑,卻沒有墳冢,
只要您的書籍存留在世間,那您就仍然活著。」
聽上去很像謎嗎?如果你是知道密碼故事的人,尤其你還知道在斯特拉特福鎮的聖三一教堂已經立起一座紀念碑,那這話就不是謎了。威廉·莎士比爾並不是個沒有墳冢的人,倒是弗朗西斯·培根沒有墳冢。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們那麼容易相信頭頁上所印出的一切呢?就好像他們根本不曉得伊莉莎白時代印刷業狀況似的。同樣看上去也很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短視:「莎士比亞」的很多劇作都是先以軼名形式出版,後來才添加一個名字上去的。
《第一對開本》最有趣的特徵之一是扉頁上附加的一幅畫像,一幅莎士比亞的畫像,由英國版畫家馬丁·德羅肖特所畫。現在大家都認為,全世界只有兩個莎士比亞像最接近本人的模樣。一個是樹立在聖三一教堂里的「無名」紀念雕塑半身像。另一個就是這幅馬丁·德羅肖特創作的「無名」版畫。這位莎士比爾先生在家鄉斯特拉特福鎮去世時,馬丁·德羅肖特年僅15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兩個見過面。那為什麼在「致讀者的話」中,卻聲稱德羅肖特畫得維妙維肖呢?自己畫筆下的這個人,他連見都沒有見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