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爐火,那美酒,那嘉賓,

  你就站在這中間,周圍好像有種神秘之氣氛在縈繞……

  故去者的兒子,睿智的爵士大印守護者,

  他父親曾做過的職位,此時他來繼任。

  現在還有更符合能力的職位加之於他:

  英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命運之神

  使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命運在編織著他的人生軌跡,

  他也只能聽憑命運之神巧手的安排……」

  我們可以想像,按培根熱情好客的性格,這個晚宴一定很熱鬧,桌子上的飯菜也一定很豐盛,他與嘉賓之間的對話,也一定很精彩,他也一定會對所有來賓都一視同仁地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

  這段時光是培根人生中的巔峰時刻。他應該獲得這份美好時光,因為他多年來一直不斷地為英國效力,從未退縮過。

  有人也許會驚訝他對未來具有的預知能力,這種能力向他揭示,自己的夢想將很快地破滅。他是不是真的事先已經看到,離古汗堡不遠處自己那幢迷人的維魯拉米男爵住所以及那可愛的花園,將在50年內,以區區400英鎊的價格出售,並被兩個木匠拆掉當作倉庫?

  暗算與緘默無語(1)

  1617年3月7日,弗朗西斯第一次拿起了大法官的刺繡手袋,根據傳統習慣,裡面放著大不列顛的大圖章。培根的夫人愛麗斯此時也是心滿意足的樣子,她已是大法官夫人。甚至弗朗西斯大人現在也認為自己是個成功的典範。

  但只過了4年,這個想方設法要把一切事情都理順的人,英國前國王的後代,就被下了大獄,囚禁在倫敦塔樓裡面。在這同一座塔樓里,他的姥姥和弟弟都命喪於斯。還是在這同一座塔樓里,他的父母彼此相愛。他的母親,年輕的伊莉莎白公主,用自己的戒指在窗戶玻璃上刻下這樣的字句:「從我的嘴裡,什麼證據都不可能得到。」她以緘默保護了自己。而弗朗西斯的緘默卻是為了別人。在弗朗西斯看來,「別人」的名聲遠比自己更為重要。

  英國大法官「墮落」的故事,讀起來令人辛酸,催人淚下。

  1621年冬天,在英國,一切事情都很不順利。那年的冬天,暴風雪肆虐,泰晤士河的河道都結了冰,阻礙了水路交通,商船的貿易往來也被迫停止。城市中到處堆著垃圾,臭氣熏天。由於政府所採取的各種政策都十分乏力,物價猛漲,民眾叫苦不迭,多少人抱怨,為了活著,不得不債台高築。看上去,不分達官顯貴和平頭百姓,大家都在抱怨從未有過的糟糕生活。甚至有人相信,大英國協體制本身,現在也已經岌岌可危了。

  但國王看上去好像沒把這些狀況掛在心上。只要宮廷里的奢侈生活沒有改變,巨額開銷保持不變,外面民眾的無數抱怨就根本影響不了國王的心情。當時有個國王的寵兒,國王親切地叫他「史迪尼」。他的原名是喬治·維利耶,後來成為白金漢公爵。國王那時把所有的特權都給了這位寵兒。詹姆斯國王的第一個兒子亨利是個很有出息的王儲,但不幸早早夭折了。亨利的弟弟查爾斯現在成了威爾斯王儲。通過交友和刻意逢迎,白金漢公爵博得了這位年輕王儲的喜歡。甚至有人相信,王儲簡直就是公爵的下人,而不是相反。

  白金漢公爵脖頸上繞著的,是全國最有威信的榮譽之物:鍍金的古老的嘉德勳章。國王的寵愛使他信心倍增,也給他帶來種種特權。

  這位出身卑微的喬治·維利耶現在是一人升天,整個家族都跟著沾光。他家裡的那些人個個都是慾壑難填的樣子。如果有人希望國王高興,那隻要讓白金漢公爵高興,因為,白金漢公爵高興,就意味著國王也高興。

  培根非常希望詹姆斯國王能支持他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啟蒙運動。但結果事與願違。啟蒙運動的概念,國王很欣賞,但他更大的興趣是在飲酒作樂、狩獵和其他方面。他先是寵愛薩默塞特,隨後又將寵愛轉移給白金漢公爵。

  格林寫過一本《英國人歷史》,書中所描述的詹姆斯國王的形象,就更加令人不敢恭維了。作者這樣寫道:「伊莉莎白王室一定會名垂青史,其繼承者也一定會如此留名。伊莉莎白王室將以優雅的舉止和騎士精神被人們談及。而詹姆斯國王,則被懷疑已經把飲酒作樂作為道德操守了。」

  離最後一次國會開會,已經過去整整7年了。其實,詹姆斯國王也不想現在就召開國會會議。如果此時召開,那無異於給國會兩院的人對國家大事評頭品足的機會。這絕對不是他想要的。但資金短缺的壓力太大,如果他還想繼續支持陷入困境的女兒波希米亞王后和她的丈夫腓特烈的話,他就必須告訴國會,自己真的需要很大一筆資金。

  無奈之下,國王宣布召開國會會議。開會那天,整個倫敦籠罩在一觸即發的氛圍中:民眾怨聲一片,上院貴族與下院議員之間衝突不斷,完全是一種劍拔弩張的情形。人們都希望有人掉腦袋。詹姆斯也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境地有多麼危險。不過,他很有手腕,知道如何掌控形勢。他必須把自己掩飾起來,然後,找個替罪羊,幫他解套。

  詹姆斯國王一走進國會,就開始演戲。多德寫道,國王謙和的講話,讓很多人心存感動。下議院順利通過了他的資金議案,然後,討論起頗多爭議的「特許權」問題。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國王已將不少「特許權」贈與出去,不過,都是因為聽了一些「進言者」的建議,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應該由「進言者」負責。至於國王,只是耳朵根子太軟罷了。大家都知道,大法官是國王的主要進言者。那麼,大法官是不是應該為此承擔更多的責任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