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在德國開展無限制潛艇戰的第三個月中,它的U型潛艇擊沉了商船354艘,共80多萬噸。雖然英國那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隊曾經在日德蘭海戰中取得了勝利——僅就把德國戰列艦隊封鎖在其海港內而言,但是,這支艦隊在保護英國的商船方面卻無能為力。盟國的失敗就在眼前了。英國海軍部除了向船主們建議如何選擇航線以外,沒有其他別的辦法。這時,雖然有一支從驅逐艦到摩托艇組成的龐大的輕型艦艇編隊,連續不斷地進行進攻性巡邏和搜索活動,但卻毫無結果。商船還在繼續地遭受損失。
現在有一種解決辦法了。這就是在1914年大戰開始時,為了保護那些快速運兵船而有選擇的採用的護航措施。這種由軍艦(後來還有飛機)對一隊有組織的船隻進行護航的防衛形式,我們在這裡可以稱之為護航隊。可是,長期以來,英國海軍部卻不願意普遍地採用護航措施。當時官方的觀點是:護航隊為潛艇提供了理想的目標;每一支護航隊都需要數量眾多的軍艦;這麼多的商船每周都要通過英國的港口,要對它們都進行護航是不現實的。英國海軍部還爭辯說:護航隊是不能在中立國家的港口集結的,而在母港集結船隊將會耽擱幾個星期之久,還要占用很多的泊位,這是不能接受的。英國海軍部認為,一支護航隊比各自航行的船隻遇到的危險要大得多;護航隊越大,危險也就越大。
實踐證明,海軍部的上述觀點是錯誤的。商船能夠在護航隊中保持其編隊位置,在護航隊中航行的船隻,比它們自己單個航行要安全得多,護航隊越大,安全性也就越好,而需要的護航艦艇也會相應地減少。只要對進港和離港的船隻組織得當,它們就不會在港口堵塞。由於海軍部誤看了包括沿海小艇和渡船在內的船運統計材料,所以他們得出了每周進出港的船隻達幾千艘之多的結論,實際上,在這些艦船中,只有二三百艘是遠洋艦船。事實上海軍部不喜歡護航隊,因為它是防禦性作戰,海軍軍官們相信的是進攻性戰略,他們的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種思想對陸上作戰通常都是很正確的,但對海上作戰就不一定適用了。在海戰中,都希望把敵人艦隊消滅掉,但不一定必須要這樣做。為避免失敗並確保陸上作戰的勝利,海上力量可以實施封鎖——對整個戰爭來說,如果海軍搞得不好,只會導致失敗而不會贏得勝利。這實際上就是英國在本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所採用的海上戰略,但在1917年對有些海軍軍官來說,他們是難以理解的。他們學的都是進攻性戰略的理論。他們認為:海上的戰爭可以通過把德國的大洋艦隊打敗而取勝,在日德蘭海戰中,雖然英國未能把德國的艦隊在海上消滅掉,但是皇家海軍還是適時地贏得了勝利。儘管如此,德國U型潛艇所構成的威脅卻依然存在。
為了清掃敵潛艇在商船隊航道上所設置的障礙,由上百艘艦艇組成的編隊現在正在執行著巡邏和搜索任務。相比之下,護航艦艇所執行的任務總被認為是被動的,或者是與羅德尼和納爾遜傳統不相稱的——雖然這些著名的先輩們曾把護航隊看作是他們的戰略中重要而成功的一部分。正當艦艇編隊繼續執行進攻性巡邏和搜索任務的時候,海軍部考慮到了要對在基地里的德國U型潛艇採取戰鬥行動。這種戰略思想是正確的。事實上,當德國的陸軍部隊於1917年和1945年在戰場上遭到失敗以後,這種戰略被證明是很成功的。但是,在德國整個防線被打垮以前,要在戰爭中占領德國本土的海軍基地和被德國占領國家的海軍基地,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在1914年放棄了近距離封鎖的主張以後,雖然遭到英國總參謀部的反對,但是海軍部仍爭辯要對象威廉港那樣的德國海軍基地發動攻擊。由於德國潛艇進攻戰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海軍部要求陸軍部隊在比利時開展大規模的進攻戰,以便奪取設在佛蘭德海岸的德國潛艇基地,雖然這些基地不是最重要的。在1917年秋季進行的第三次伊普雷戰鬥中,雖然英國陸軍傷亡慘重,但未能靠近德國潛艇基地一步;在第二年的兩棲登陸作戰中,也未能封鎖住佛蘭德潛艇基地。
在大西洋海戰第一次戰役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的船隻數量不斷增加,海上進攻性的巡邏和陸上作戰遭到了失敗。在這種形勢下,英國海軍部才勉強地採取了全面的護航體制。這種體制立即帶來了勝利。過去,德國潛艇艇長們可以看到一艘又一艘的商船在單獨地航行,可是現在他們只有短暫的時間去觀察一支護航隊,如果這支護航隊進入魚雷射程之內,他只能進行一次攻擊。如果他想進行第二次攻擊,就得重新進行部署。他的潛艇只有在水面上進行高速機動才能完成新的部署。可是只要一浮出水面,它就會遭到護航軍艦的炮火攻擊。潛艇艇長不喜歡靠近護航隊,當他靠近護航隊時,他的潛艇會很容易地在那裡被護航軍艦逮住,而以往在廣闊的海洋上進行巡邏的軍艦,逮住敵人潛艇的機會是很少的。所以,自從採取護航體制以來,護航軍艦比過去執行巡邏和搜索的軍艦所擊沉的德國潛艇要多得多。可是,海軍部仍然認為,護航體制只不過是一種權宜的措施,它不能代替採用搜索的辦法去消滅敵人的潛艇部隊。海軍部相信,最好的防衛形式是進攻,所以它堅持採用搜索編隊。但是,這樣做成效甚微。這種政策的產生,最好地說明了海軍部忘記了或濫用了在所有參謀學院中第一堂課就學到的內容。這就是:選擇目標。當時(今天也仍然如此)的適當目標就是安全而又及時地到來的護航隊。這種情況正如當時的一位歷史學家所指出的:擊沉潛艇是“一種獎賞,而不是一種需要”。
現在有一種解決辦法了。這就是在1914年大戰開始時,為了保護那些快速運兵船而有選擇的採用的護航措施。這種由軍艦(後來還有飛機)對一隊有組織的船隻進行護航的防衛形式,我們在這裡可以稱之為護航隊。可是,長期以來,英國海軍部卻不願意普遍地採用護航措施。當時官方的觀點是:護航隊為潛艇提供了理想的目標;每一支護航隊都需要數量眾多的軍艦;這麼多的商船每周都要通過英國的港口,要對它們都進行護航是不現實的。英國海軍部還爭辯說:護航隊是不能在中立國家的港口集結的,而在母港集結船隊將會耽擱幾個星期之久,還要占用很多的泊位,這是不能接受的。英國海軍部認為,一支護航隊比各自航行的船隻遇到的危險要大得多;護航隊越大,危險也就越大。
實踐證明,海軍部的上述觀點是錯誤的。商船能夠在護航隊中保持其編隊位置,在護航隊中航行的船隻,比它們自己單個航行要安全得多,護航隊越大,安全性也就越好,而需要的護航艦艇也會相應地減少。只要對進港和離港的船隻組織得當,它們就不會在港口堵塞。由於海軍部誤看了包括沿海小艇和渡船在內的船運統計材料,所以他們得出了每周進出港的船隻達幾千艘之多的結論,實際上,在這些艦船中,只有二三百艘是遠洋艦船。事實上海軍部不喜歡護航隊,因為它是防禦性作戰,海軍軍官們相信的是進攻性戰略,他們的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種思想對陸上作戰通常都是很正確的,但對海上作戰就不一定適用了。在海戰中,都希望把敵人艦隊消滅掉,但不一定必須要這樣做。為避免失敗並確保陸上作戰的勝利,海上力量可以實施封鎖——對整個戰爭來說,如果海軍搞得不好,只會導致失敗而不會贏得勝利。這實際上就是英國在本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所採用的海上戰略,但在1917年對有些海軍軍官來說,他們是難以理解的。他們學的都是進攻性戰略的理論。他們認為:海上的戰爭可以通過把德國的大洋艦隊打敗而取勝,在日德蘭海戰中,雖然英國未能把德國的艦隊在海上消滅掉,但是皇家海軍還是適時地贏得了勝利。儘管如此,德國U型潛艇所構成的威脅卻依然存在。
為了清掃敵潛艇在商船隊航道上所設置的障礙,由上百艘艦艇組成的編隊現在正在執行著巡邏和搜索任務。相比之下,護航艦艇所執行的任務總被認為是被動的,或者是與羅德尼和納爾遜傳統不相稱的——雖然這些著名的先輩們曾把護航隊看作是他們的戰略中重要而成功的一部分。正當艦艇編隊繼續執行進攻性巡邏和搜索任務的時候,海軍部考慮到了要對在基地里的德國U型潛艇採取戰鬥行動。這種戰略思想是正確的。事實上,當德國的陸軍部隊於1917年和1945年在戰場上遭到失敗以後,這種戰略被證明是很成功的。但是,在德國整個防線被打垮以前,要在戰爭中占領德國本土的海軍基地和被德國占領國家的海軍基地,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在1914年放棄了近距離封鎖的主張以後,雖然遭到英國總參謀部的反對,但是海軍部仍爭辯要對象威廉港那樣的德國海軍基地發動攻擊。由於德國潛艇進攻戰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海軍部要求陸軍部隊在比利時開展大規模的進攻戰,以便奪取設在佛蘭德海岸的德國潛艇基地,雖然這些基地不是最重要的。在1917年秋季進行的第三次伊普雷戰鬥中,雖然英國陸軍傷亡慘重,但未能靠近德國潛艇基地一步;在第二年的兩棲登陸作戰中,也未能封鎖住佛蘭德潛艇基地。
在大西洋海戰第一次戰役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的船隻數量不斷增加,海上進攻性的巡邏和陸上作戰遭到了失敗。在這種形勢下,英國海軍部才勉強地採取了全面的護航體制。這種體制立即帶來了勝利。過去,德國潛艇艇長們可以看到一艘又一艘的商船在單獨地航行,可是現在他們只有短暫的時間去觀察一支護航隊,如果這支護航隊進入魚雷射程之內,他只能進行一次攻擊。如果他想進行第二次攻擊,就得重新進行部署。他的潛艇只有在水面上進行高速機動才能完成新的部署。可是只要一浮出水面,它就會遭到護航軍艦的炮火攻擊。潛艇艇長不喜歡靠近護航隊,當他靠近護航隊時,他的潛艇會很容易地在那裡被護航軍艦逮住,而以往在廣闊的海洋上進行巡邏的軍艦,逮住敵人潛艇的機會是很少的。所以,自從採取護航體制以來,護航軍艦比過去執行巡邏和搜索的軍艦所擊沉的德國潛艇要多得多。可是,海軍部仍然認為,護航體制只不過是一種權宜的措施,它不能代替採用搜索的辦法去消滅敵人的潛艇部隊。海軍部相信,最好的防衛形式是進攻,所以它堅持採用搜索編隊。但是,這樣做成效甚微。這種政策的產生,最好地說明了海軍部忘記了或濫用了在所有參謀學院中第一堂課就學到的內容。這就是:選擇目標。當時(今天也仍然如此)的適當目標就是安全而又及時地到來的護航隊。這種情況正如當時的一位歷史學家所指出的:擊沉潛艇是“一種獎賞,而不是一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