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蒙克在他過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與世長辭。
——傳世佳言——
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有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第14章 康丁斯基
姓名:康丁斯基
出生地:俄羅斯
生卒年:1866-1944年
歷史評價
俄國畫家康丁斯基是抽象畫派和表現主義的創始者之一,不論是他的畫或是著作,對20世紀的藝術都有重大的影響。
康丁斯基出生於莫斯科,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他在近30歲時,受到莫內的啟發,毅然決定由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
20世紀初,康丁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和當時新興的畫風。在1900年到1910年這段期間,他四處旅遊,先後去了威尼斯、突尼西亞、荷蘭、法國和俄國,一路吸收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繪畫風格,從此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康定斯基強調純色的心理效果,強調鮮紅顏色怎樣像號聲一樣使人動心,他相信通過這種觀念創作,進行心靈與心靈之間交流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1911年之後,康丁斯基陸續結識馬蒂斯和克利等人,一起創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並且共同辦畫展,也因為有他們的推動,表現主義得以盡情的發展。
相關連結
《圓之舞》
康丁斯基1926年創作的《圓之舞》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透過俯視的想像,康丁斯基帶領我們看到這些圓圈圈,就像是漂浮在褐色大地之上跳躍的泡泡精靈,充滿了音樂性。而它所傳達的是一種內斂純粹的精神思維。
到了20年代,康丁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變,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1922年,他到包浩斯設計學院當教員時,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高潮時期。康丁斯基對於包浩斯設計學院基礎課程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包括分析繪畫和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論研究。他要求學生設計色彩與形體的單體,然後把這些單體進行不同的組合,從中研究形體與色彩的結構方式和產生的藝術效果。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形體理論開始,然後逐步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繫起來。
康丁斯基在他後期的創作中,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來的幾何圖形風格,這些無疑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種新的理念。他是一位能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讓人們能夠“聆聽”繪畫,“描繪”音樂。
——傳世佳言——
黑色意味著空無,像太陽的毀滅,像永恆的沉默,沒有未來,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無盡的。
一個三角形的尖角和一個圓圈接觸產生的效果,不亞於米開朗基羅畫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觸著亞當。
第15章 馬蒂斯
姓名:馬蒂斯
出生地:法國勒卡多小鎮
生卒年:1869-1954年
歷史評價
馬蒂斯與畢卡索同為20世紀現代藝術的巨擘,是野獸派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
馬蒂斯於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1879年進入公學,主要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1887年中學畢業。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1889年正式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寫存入檔案的資料。
1890年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來一箱畫具讓他臨摹箱蓋上的圖畫。未料想,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其一生的轉折點。1891年說服父親,懷抱當一名畫家的志向,再次來到巴黎。馬蒂斯先就學於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下。1892年轉入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在莫羅鼓勵下,他認真研習羅浮宮的藏畫,不間斷地臨摹各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巴黎街頭寫生,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1896年他的4幅油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1898年初露頭角的馬蒂成家立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9年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逕庭,形體之簡潔、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
1896-1904年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內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的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使他進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年帶有明顯“野獸派”特徵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
相關連結
《鋼琴課》
《鋼琴課》創作於1916年,這段時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殘酷的日子,它是馬蒂斯最黯淡的作品時期,也是最渴望嚴謹性,最接近立體主義的時期。這個時期之後,他還是遠離了立體主義,回到他快樂明朗的色彩中。這幅畫很富結構性:窗外的花園以簡單的綠色幾何圖形作代表,除了鋼琴前景的紅色,其他顏色都偏冷暗,彈鋼琴的孩子右臉投下幾何圖形的光線陰影,跟在他前方的節拍器幾何圖形相對應。整幅圖只有窗戶欄杆和鋼琴架上的花飾,是輕鬆的線條。因此圖中充滿惆悵不安,反應憂鬱心情與戰爭陰影。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揭幕時,一位名叫路易·沃塞爾的批評家被一幅幅用純色隨意塗抹成的油畫驚得目瞪口呆。室中間有一尊多那太羅的雕像,批評家指著雕像驚呼“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了!”這一句戲言,使西方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流派——野獸派,作為這個潮流的靈魂人物,馬蒂斯的大名也不脛而走,蜚聲世界。
1903-1906年是野獸派盛行的三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之後,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產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轉展出。他也藉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為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
1914年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嫻靜的畫室里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內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1920年之後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1930年之後他的藝術達到高峰,他被同行推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1941年馬蒂斯患了腸道疾病,經歷了兩次痛苦的手術,從此病魔就再沒離開過他。身體的虛弱使他再也不能站在畫布前作畫,於是他又開始了一種新的藝術創作——剪紙。為了剪出色彩鮮麗的作品,他親自動手,染出自己需要的彩紙,靠在床上不停地剪。這位老人仿佛在以孩子的娛樂消磨最後的時光。雖然他生命的最後兩年幾乎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但他的創造力卻從來沒有停息過。
——傳世佳言——
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有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第14章 康丁斯基
姓名:康丁斯基
出生地:俄羅斯
生卒年:1866-1944年
歷史評價
俄國畫家康丁斯基是抽象畫派和表現主義的創始者之一,不論是他的畫或是著作,對20世紀的藝術都有重大的影響。
康丁斯基出生於莫斯科,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他在近30歲時,受到莫內的啟發,毅然決定由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
20世紀初,康丁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和當時新興的畫風。在1900年到1910年這段期間,他四處旅遊,先後去了威尼斯、突尼西亞、荷蘭、法國和俄國,一路吸收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繪畫風格,從此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康定斯基強調純色的心理效果,強調鮮紅顏色怎樣像號聲一樣使人動心,他相信通過這種觀念創作,進行心靈與心靈之間交流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1911年之後,康丁斯基陸續結識馬蒂斯和克利等人,一起創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並且共同辦畫展,也因為有他們的推動,表現主義得以盡情的發展。
相關連結
《圓之舞》
康丁斯基1926年創作的《圓之舞》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透過俯視的想像,康丁斯基帶領我們看到這些圓圈圈,就像是漂浮在褐色大地之上跳躍的泡泡精靈,充滿了音樂性。而它所傳達的是一種內斂純粹的精神思維。
到了20年代,康丁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變,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1922年,他到包浩斯設計學院當教員時,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高潮時期。康丁斯基對於包浩斯設計學院基礎課程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包括分析繪畫和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論研究。他要求學生設計色彩與形體的單體,然後把這些單體進行不同的組合,從中研究形體與色彩的結構方式和產生的藝術效果。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形體理論開始,然後逐步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繫起來。
康丁斯基在他後期的創作中,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來的幾何圖形風格,這些無疑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種新的理念。他是一位能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讓人們能夠“聆聽”繪畫,“描繪”音樂。
——傳世佳言——
黑色意味著空無,像太陽的毀滅,像永恆的沉默,沒有未來,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無盡的。
一個三角形的尖角和一個圓圈接觸產生的效果,不亞於米開朗基羅畫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觸著亞當。
第15章 馬蒂斯
姓名:馬蒂斯
出生地:法國勒卡多小鎮
生卒年:1869-1954年
歷史評價
馬蒂斯與畢卡索同為20世紀現代藝術的巨擘,是野獸派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
馬蒂斯於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1879年進入公學,主要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1887年中學畢業。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1889年正式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寫存入檔案的資料。
1890年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來一箱畫具讓他臨摹箱蓋上的圖畫。未料想,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其一生的轉折點。1891年說服父親,懷抱當一名畫家的志向,再次來到巴黎。馬蒂斯先就學於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下。1892年轉入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在莫羅鼓勵下,他認真研習羅浮宮的藏畫,不間斷地臨摹各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巴黎街頭寫生,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1896年他的4幅油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1898年初露頭角的馬蒂成家立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9年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逕庭,形體之簡潔、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
1896-1904年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內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的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使他進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年帶有明顯“野獸派”特徵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
相關連結
《鋼琴課》
《鋼琴課》創作於1916年,這段時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殘酷的日子,它是馬蒂斯最黯淡的作品時期,也是最渴望嚴謹性,最接近立體主義的時期。這個時期之後,他還是遠離了立體主義,回到他快樂明朗的色彩中。這幅畫很富結構性:窗外的花園以簡單的綠色幾何圖形作代表,除了鋼琴前景的紅色,其他顏色都偏冷暗,彈鋼琴的孩子右臉投下幾何圖形的光線陰影,跟在他前方的節拍器幾何圖形相對應。整幅圖只有窗戶欄杆和鋼琴架上的花飾,是輕鬆的線條。因此圖中充滿惆悵不安,反應憂鬱心情與戰爭陰影。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揭幕時,一位名叫路易·沃塞爾的批評家被一幅幅用純色隨意塗抹成的油畫驚得目瞪口呆。室中間有一尊多那太羅的雕像,批評家指著雕像驚呼“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了!”這一句戲言,使西方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流派——野獸派,作為這個潮流的靈魂人物,馬蒂斯的大名也不脛而走,蜚聲世界。
1903-1906年是野獸派盛行的三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之後,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產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轉展出。他也藉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為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
1914年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嫻靜的畫室里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內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1920年之後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1930年之後他的藝術達到高峰,他被同行推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1941年馬蒂斯患了腸道疾病,經歷了兩次痛苦的手術,從此病魔就再沒離開過他。身體的虛弱使他再也不能站在畫布前作畫,於是他又開始了一種新的藝術創作——剪紙。為了剪出色彩鮮麗的作品,他親自動手,染出自己需要的彩紙,靠在床上不停地剪。這位老人仿佛在以孩子的娛樂消磨最後的時光。雖然他生命的最後兩年幾乎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但他的創造力卻從來沒有停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