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創作於1866年的《僧侶肖像》是塞尚初期的典型作品,作品帶有十足的學生味道。
在1870-1871年的戰爭期間,塞尚在愛斯塔克修完了繪畫學業後返回巴黎,後來又轉赴瓦茲河上的奧維爾。這幾年他一直遵照卡米耶·畢沙羅的勸告,放棄“雜燴”的方法,色調變得明亮,用筆開始準確,手法也簡練起來,塞尚開始走印象主義的道路。畢沙羅教導塞尚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不以自己對描繪對象的愛憎為轉移地去研究外部世界,從明暗變化中發現每一個形體的本質。畢沙羅還教導塞尚把他所特有的刻畫形象的體積感和堅實感擴大運用於整個畫面結構上去。
繪於1872-1873年的《縊死者之屋》展示了塞尚面目一新的作品。他還在使用前些年的濃厚的顏色,不過已經使它從屬於中間調子。體積感顯示出空間的深度,從而肯定了本身的存在,並且變得更為強烈。換句話說,塞尚充分的揭示了體積和空間的關係,把他從畢沙羅那裡學來的東西發揮到了極端,把這些對象看作是一種永恆和普遍的東西,造成這一物質世界的一種堅實性和綜合性的感覺,結果也就是使他得到了與畢沙羅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在塞尚的畫上,光還缺乏細緻的加工,但這是由於他追求形象的綜合性和宏偉感所造成的。
1874年塞尚還參加了在納塔爾照相館舉行的第一屆印象派畫展。該展得到的卻是一片奚落與嘲笑,塞尚當然也免不了備受指責。與此相反,多利亞伯爵卻買下了他的《縊死者之屋》,政府的一位職員維克多·肖蓋還成為他的崇拜者和密友,並多次為他當模特兒。
印象主義使塞尚的創作變得如此豐富,特別是在《維克多·肖凱》的肖像上可以看出。印象主義賦予了一種對他說來是新的人情味。在明亮的綠色背景前,顯現著藍灰色的頭髮、鬍子和上衣,以及淡藍色的襯衫、淺紅色的肉體,換言之,即是以淺調子突出著深調子。色彩的筆觸儘管很粗獷,但由於變化豐富,也形成光的顫動,從而也有助於形象本身的結構。從這種形與色的完美統一中,產生了這個塞尚和雷諾瓦都很敬重的人的形象——一個敏感而嚴肅、面帶愁容但意志堅定的、內心充滿著崇高精神的藝術保護人的形象。塞尚在這幅肖像上成功地把作為藝術對象的人和藝術所要刻畫的生命力結成為一個完全的同一體。這一方面有賴於肖凱這個人使塞尚產生了興趣,另一方面也有賴於塞尚能夠不僅看見自然外貌,而也看見人的精神價值。把這幅肖像同《僧侶肖像》比較一下可以衡量出塞尚在這十年內所走的路程,並且看出他的。
相關連結
塞尚畫的高價
在美國紐約舉辦的藝術拍賣會上,法國印象派大師塞尚創作的一幅風景畫,以38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創下印象派和現代藝術畫的拍賣記錄。拍賣會上共有41幅畫作,成功賣出27幅。其中叫價最高的就數這幅由塞尚創作的油畫,拍賣價是3800萬美元,同時也打破了以往的塞尚風景畫價格。價碼排名第二的作品同樣也由塞尚創作,價格為1650萬美元。
前途無限廣闊。
應當承認,塞尚有些畫並不這麼容易理解。有一幅靜物畫,從畫面上看可能沒有多大成功的希望,它顯得十分的拙劣!水果盤畫得那麼笨拙,它的底座甚至還沒有放在當中。桌子不僅從左向右傾斜,整個畫面看起來仿佛向前傾斜。這幅作品好像是色點的雜湊之物,餐巾看起來仿佛是用錫箔製成的。難怪塞尚的畫最初被嘲笑為可悲的胡塗亂抹。但是不難看出造成外觀笨拙的原因何在。塞尚已經不再把任何傳統畫法看成理所當然的畫法。他已經決心從塗抹開始,仿佛在他以前根本沒有繪畫這回事。塞尚選擇的主題是研究他想解決的一些特殊問題。我們知道他沉迷於色彩跟造型的關係,像蘋果那樣具有鮮艷色彩的圓形實體就是探究這個問題的一個理想的主題。我們知道他對平衡的設計很感興趣,這就是他要把水果盤向左延伸去填補空白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想研究在相互關聯的情況下桌子上各個物體的形狀,所以他就把桌子向前傾斜,使它們都能被看到。這個例子大概能夠表明塞尚是怎樣成為“現代藝術”之父的。他力求獲得深度感,但不犧牲色彩的鮮艷性,力求獲得有秩序的布局,但不犧牲深度感,在他這一切奮鬥和探索之中,如果有必要的話,有一點他是準備犧牲的,即傳統的輪廓的“正確性”。他並不是一心要歪曲自然,但是如果能夠幫助他達到嚮往的效果,他是不在乎某個局部細節是否“變形”的。塞尚的靜物之美是得到公認的,其原因就在於他善於確鑿地向我們證明:他的“變形”觀察比普通人對現實事物的知覺要更真實、更可信和更生動。
《聖維克多山》一畫表明,塞尚已經充分掌握了他所特有的那種立體的形以及這些形的透視安排。在這幅畫上,已經不再有前期那種立體的形以及這些形的透視安排。在這幅畫上,已經不再有前期作品那種惴惴不安和簡單化,而是表現了信心十足和結構上的更大複雜性。塞尚把高山描繪得遒勁有力和巍然莊嚴,山勢顯得十分險峻。前景的概括性使觀者與山岩峭壁挨得更近,在山崖的簡略的形體中包藏著潛在的運動和潛在的鬥爭。熱情重又壓倒了靜觀。大地的力量掙脫了束縛,它們的怒吼取代了安謐的觀察。
如果說,在1882-1888年期間,塞尚的注意力似乎是集中在風景畫上,他力求通過風景畫來表現自己的感覺,那麼,從1888年以後直到19世紀末,他的最優秀作品是肖像畫。其中《玩紙牌者》是塞尚最出色的一幅構圖了。他曾多次畫過以玩牌者作為主題的作品,但也許只有在這一幅構圖上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色彩效果是以坐在左邊的玩牌者上衣的紫藍色同坐在右邊玩牌者的黃色帶有藍色陰影的形象對比,以及這些顏色同背景、肉體的紅調子、桌子的黃調子的對比為基礎的。這幅作品通過千變萬化的色調造成了形象刻畫的立體感。形象刻畫的有力和性格特徵表現、情節動作的準確、整個構圖全都表明,色彩的強度非但不妨礙形成整體的統一,反而還強調了它。如果用連貫的輪廓線,就很可能導致人物形象的孤立,而在這幅畫裡塞尚不用這樣的輪廓線,畫中的人物正像這幅畫上的桌子和背景那樣,都僅僅是由一片片色彩組成的,因此他們結成了一個組體。塞尚在這裡以“變調”代替了“造型”,即以各個色區的有節奏的變換代替了形象的塑造。色塊的結合主要不是取決於畫面總的結構,而是取決於各個場景的相互關係。塞尚曾說過:“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諸種關係的和諧。”從這些關係中所產生的統一,不是物理性質的,而是精神性質的。因此,塞尚才在他沒有畫出這兩個農民的“骨架”之處畫出了他們的性格。“觀察對象就是要揭示出自己模特兒的性格。”塞尚畫的農民,像肖像那樣富有個性,像觀念那樣包羅萬象,像紀念碑那樣莊嚴,像純潔的良心那樣健全。“我最喜歡那些年事已高的人的模樣,他們因循世俗,順隨時務。請看看這位年邁的咖啡館老闆,多麼有風度!”塞尚眼裡的高尚風度,不是表現在各種虛設上,而在於真誠直率地表現人民的生活——符合真實的生活。
在1870-1871年的戰爭期間,塞尚在愛斯塔克修完了繪畫學業後返回巴黎,後來又轉赴瓦茲河上的奧維爾。這幾年他一直遵照卡米耶·畢沙羅的勸告,放棄“雜燴”的方法,色調變得明亮,用筆開始準確,手法也簡練起來,塞尚開始走印象主義的道路。畢沙羅教導塞尚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不以自己對描繪對象的愛憎為轉移地去研究外部世界,從明暗變化中發現每一個形體的本質。畢沙羅還教導塞尚把他所特有的刻畫形象的體積感和堅實感擴大運用於整個畫面結構上去。
繪於1872-1873年的《縊死者之屋》展示了塞尚面目一新的作品。他還在使用前些年的濃厚的顏色,不過已經使它從屬於中間調子。體積感顯示出空間的深度,從而肯定了本身的存在,並且變得更為強烈。換句話說,塞尚充分的揭示了體積和空間的關係,把他從畢沙羅那裡學來的東西發揮到了極端,把這些對象看作是一種永恆和普遍的東西,造成這一物質世界的一種堅實性和綜合性的感覺,結果也就是使他得到了與畢沙羅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在塞尚的畫上,光還缺乏細緻的加工,但這是由於他追求形象的綜合性和宏偉感所造成的。
1874年塞尚還參加了在納塔爾照相館舉行的第一屆印象派畫展。該展得到的卻是一片奚落與嘲笑,塞尚當然也免不了備受指責。與此相反,多利亞伯爵卻買下了他的《縊死者之屋》,政府的一位職員維克多·肖蓋還成為他的崇拜者和密友,並多次為他當模特兒。
印象主義使塞尚的創作變得如此豐富,特別是在《維克多·肖凱》的肖像上可以看出。印象主義賦予了一種對他說來是新的人情味。在明亮的綠色背景前,顯現著藍灰色的頭髮、鬍子和上衣,以及淡藍色的襯衫、淺紅色的肉體,換言之,即是以淺調子突出著深調子。色彩的筆觸儘管很粗獷,但由於變化豐富,也形成光的顫動,從而也有助於形象本身的結構。從這種形與色的完美統一中,產生了這個塞尚和雷諾瓦都很敬重的人的形象——一個敏感而嚴肅、面帶愁容但意志堅定的、內心充滿著崇高精神的藝術保護人的形象。塞尚在這幅肖像上成功地把作為藝術對象的人和藝術所要刻畫的生命力結成為一個完全的同一體。這一方面有賴於肖凱這個人使塞尚產生了興趣,另一方面也有賴於塞尚能夠不僅看見自然外貌,而也看見人的精神價值。把這幅肖像同《僧侶肖像》比較一下可以衡量出塞尚在這十年內所走的路程,並且看出他的。
相關連結
塞尚畫的高價
在美國紐約舉辦的藝術拍賣會上,法國印象派大師塞尚創作的一幅風景畫,以38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創下印象派和現代藝術畫的拍賣記錄。拍賣會上共有41幅畫作,成功賣出27幅。其中叫價最高的就數這幅由塞尚創作的油畫,拍賣價是3800萬美元,同時也打破了以往的塞尚風景畫價格。價碼排名第二的作品同樣也由塞尚創作,價格為1650萬美元。
前途無限廣闊。
應當承認,塞尚有些畫並不這麼容易理解。有一幅靜物畫,從畫面上看可能沒有多大成功的希望,它顯得十分的拙劣!水果盤畫得那麼笨拙,它的底座甚至還沒有放在當中。桌子不僅從左向右傾斜,整個畫面看起來仿佛向前傾斜。這幅作品好像是色點的雜湊之物,餐巾看起來仿佛是用錫箔製成的。難怪塞尚的畫最初被嘲笑為可悲的胡塗亂抹。但是不難看出造成外觀笨拙的原因何在。塞尚已經不再把任何傳統畫法看成理所當然的畫法。他已經決心從塗抹開始,仿佛在他以前根本沒有繪畫這回事。塞尚選擇的主題是研究他想解決的一些特殊問題。我們知道他沉迷於色彩跟造型的關係,像蘋果那樣具有鮮艷色彩的圓形實體就是探究這個問題的一個理想的主題。我們知道他對平衡的設計很感興趣,這就是他要把水果盤向左延伸去填補空白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想研究在相互關聯的情況下桌子上各個物體的形狀,所以他就把桌子向前傾斜,使它們都能被看到。這個例子大概能夠表明塞尚是怎樣成為“現代藝術”之父的。他力求獲得深度感,但不犧牲色彩的鮮艷性,力求獲得有秩序的布局,但不犧牲深度感,在他這一切奮鬥和探索之中,如果有必要的話,有一點他是準備犧牲的,即傳統的輪廓的“正確性”。他並不是一心要歪曲自然,但是如果能夠幫助他達到嚮往的效果,他是不在乎某個局部細節是否“變形”的。塞尚的靜物之美是得到公認的,其原因就在於他善於確鑿地向我們證明:他的“變形”觀察比普通人對現實事物的知覺要更真實、更可信和更生動。
《聖維克多山》一畫表明,塞尚已經充分掌握了他所特有的那種立體的形以及這些形的透視安排。在這幅畫上,已經不再有前期那種立體的形以及這些形的透視安排。在這幅畫上,已經不再有前期作品那種惴惴不安和簡單化,而是表現了信心十足和結構上的更大複雜性。塞尚把高山描繪得遒勁有力和巍然莊嚴,山勢顯得十分險峻。前景的概括性使觀者與山岩峭壁挨得更近,在山崖的簡略的形體中包藏著潛在的運動和潛在的鬥爭。熱情重又壓倒了靜觀。大地的力量掙脫了束縛,它們的怒吼取代了安謐的觀察。
如果說,在1882-1888年期間,塞尚的注意力似乎是集中在風景畫上,他力求通過風景畫來表現自己的感覺,那麼,從1888年以後直到19世紀末,他的最優秀作品是肖像畫。其中《玩紙牌者》是塞尚最出色的一幅構圖了。他曾多次畫過以玩牌者作為主題的作品,但也許只有在這一幅構圖上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色彩效果是以坐在左邊的玩牌者上衣的紫藍色同坐在右邊玩牌者的黃色帶有藍色陰影的形象對比,以及這些顏色同背景、肉體的紅調子、桌子的黃調子的對比為基礎的。這幅作品通過千變萬化的色調造成了形象刻畫的立體感。形象刻畫的有力和性格特徵表現、情節動作的準確、整個構圖全都表明,色彩的強度非但不妨礙形成整體的統一,反而還強調了它。如果用連貫的輪廓線,就很可能導致人物形象的孤立,而在這幅畫裡塞尚不用這樣的輪廓線,畫中的人物正像這幅畫上的桌子和背景那樣,都僅僅是由一片片色彩組成的,因此他們結成了一個組體。塞尚在這裡以“變調”代替了“造型”,即以各個色區的有節奏的變換代替了形象的塑造。色塊的結合主要不是取決於畫面總的結構,而是取決於各個場景的相互關係。塞尚曾說過:“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諸種關係的和諧。”從這些關係中所產生的統一,不是物理性質的,而是精神性質的。因此,塞尚才在他沒有畫出這兩個農民的“骨架”之處畫出了他們的性格。“觀察對象就是要揭示出自己模特兒的性格。”塞尚畫的農民,像肖像那樣富有個性,像觀念那樣包羅萬象,像紀念碑那樣莊嚴,像純潔的良心那樣健全。“我最喜歡那些年事已高的人的模樣,他們因循世俗,順隨時務。請看看這位年邁的咖啡館老闆,多麼有風度!”塞尚眼裡的高尚風度,不是表現在各種虛設上,而在於真誠直率地表現人民的生活——符合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