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許多人目前與其兄弟十分友好,並會因其死亡而悲痛異常,唯有在夢中才能發現他們早年所埋藏下的潛意識敵意,仍未完全消退。特別能從三四歲前的孩子對自己弟妹態度中看出一些有趣的事實。父母親往往告訴他,新生的弟弟或妹妹是鸛鳥由天上送來的(送子鸛——西方國家的民間傳說,大多是用來回答小孩子的那種問題:“我究竟是怎麼來的?”),而小孩子在詳細地端詳這新來報到的小東西後,往往表達了如下的意見與決定:“我看,鸛鳥最好還是再把他帶回去吧!”(弗洛伊德附註:在前面的註解中,所提到的那個畏懼症小孩漢斯,在3歲半時對那新生的小妹狂熱地表示“我並不希望有個妹妹”,而18個月後,他因心理症就醫時,坦承當時他希望媽媽有一天會在浴缸失手,使妹妹淹死。然而漢斯卻是一個天性善良、很有感情的小孩,而且不久他就非常喜歡妹妹,並且刻意照顧她。)

  在此,我要鄭重申明,我認為小孩子在新弟妹的降生後均能衡量出弟妹帶來的壞處。我有一個小病人,他現在與比他小4歲的妹妹相處得很好,但當初他知道媽媽生了一個小妹妹時,他的反應是:“不管怎麼樣,我可不會把我的紅帽子給她!”而如果說小孩必須長得更大才會感到弟妹將使他失去不少寵愛,那他的敵意應該是那時才會產生的話,那麼請看接下來這個例子。我曾經看過一個還不到3歲的女孩,竟想把小嬰孩在搖籃里勒死,而她這種行為的理由是:她認為這小傢伙繼續活著對自己不利,小孩在這期間多半能強烈地、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嫉妒心理。還有,如果那新生的弟妹不久後夭折,而使他再度擁有了以前全家對他的鐘愛,那麼下次如果鸛鳥再送來一個弟妹時,這小孩是否會很自然地又希望他夭折,以便能使他擁有以前那段集眾寵於一身的幸福日子呢?當然,就正常狀態下而言,小孩對其弟妹的這種態度只是一種年齡不同導致的結果,只要過一段時間,小女孩們就會對新生無助的小弟弟妹妹產生母性的本能的。

  一般而言,實際上小孩子對其兄弟姐妹的仇視,比我們所看到的、觀察報導的更普遍。(弗洛伊德附註:自從這段文字寫出來以後,在精神分析的文獻中,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小孩對其兄弟姐妹或雙親的敵視態度的報導。有一位作者斯皮特勒以自己最真實、最生動的敘述寫下他童年時最早感受到的一種典型的稚氣態度:“……還有,現在又來了新的第二個阿道夫,一個自稱是我弟弟的小怪物,但我就看不出他有什麼用處,或者他們為什麼故意騙我說他很像我。我本身已經很好了,多一位弟弟又對我有什麼好處?他不僅無用,甚至還是個麻煩呢,當我纏著祖母抱我,他竟也要插一腿,當我坐在嬰兒車內亂轉時,他竟在我對面,還占了我一半地方,以致我們常常不得不踢到對方的腳。”)

  就我自己的兒女而言,由於他們的年紀太接近,使我無從做這種觀察,為了補償這點,我仔細地觀察了我那小外甥。他那眾寵加身的“專利”,在15個月後由於另一女性對手的降生而告終(弗大爺用詞太逗了)。雖然最初他一直對這新妹妹表現得非常有風度——撫愛她、吻她,但還不到兩歲,開始牙牙學語時,他就馬上利用這新學的發音方式表達了他的敵意。那時一旦別人談及他的妹妹,他便氣憤地哭叫:“她太小了!太小了!”而再過幾個月,當這妹妹由於發育良好已經長得夠大而罵不了“太小了”時,他又找出了另一個“她並不值得如此受重視”的理由:“她一顆牙齒也沒有!”(弗洛伊德的附註:我前面所提過的3歲半的小漢斯,也曾對他妹妹用這種指責來加以批評。而且他認為是因為沒有牙齒導致的妹妹不會講話。)

  還有,我們家人也都注意到我另一個姐姐的長女,在她6歲時,花了半個鐘頭的時間對所有姑姑、姨媽不停地說:“露絲現在還不可能了解這個吧?”露絲是她的競爭者,比她小兩歲半。

  幾乎所有人,都曾夢見過兄弟或姐妹的死,而找出所隱含的強烈敵意,在女病人身上,除了一個特例以外,我全都得到過這種夢的經驗,而這個例外

  只經過簡單的解析,又可用來證實這種說法的正確。有一次當我正為某個女病人解釋某件事情時,由於我突然想到可能她的症狀與這有點關係,所以我問她是否有過這種夢的經驗,想不到她居然給予否定的回答,但她說自己只記得在4歲時她首次做過如下的夢(當時她是全家最小的孩子),而以後這個夢還反覆地出現過好幾次:“一大堆的小孩子,包括所有她的堂兄、堂姐們,正在糙原上遊戲,突然他們全都長了翅膀飛上天去,而永遠不會再回來。”她本身並不了解這夢有什麼意義,但我們卻不難看出這夢是代表著所有兄姐的死亡,只是所用的是以一種容易通過“審查制度”的原始形式。同時我想大膽地再進一步分析:由於她小時是與大伯父的孩子們住在一起,那麼多孩子中也許曾有個孩子夭折,而做夢者當時還不到4歲的年紀,有可能會產生一種疑問:“小孩子死了以後變成什麼?”而其所得的回答大概不外是“他們會長出翅膀,變成小天使”。經過這種解釋以後,那些夢中的兄姐長了翅膀,像個小天使,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飛走了。然而我們這位小天使的編造者卻獨自留下來了。所有人都飛走了,只有她一人留下來。孩子們在糙原上遊戲,忽然飛走了,這幾乎是指“蝴蝶”——由這看來似乎小孩子的意念聯想也與古時候人們想像賽姬(希臘神話中丘比特所愛的美女,被視為靈魂之化身,藝術界常把她畫為蝴蝶或有翅膀的人形),與有翼的蝴蝶之間的聯想一樣。

  也許有些讀者現在已認同小孩的確對其兄弟姐妹敵意的存在,但他們卻仍懷疑,難道小孩純潔的心竟然會壞到想置對手於死地的程度嗎?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忘了一個事實——小孩子對“死亡”的觀念與我們成人的觀念是不同的。他們腦海中根本沒想過死亡的恐怖、墳場的可怕,以及亡靈世界的陰森。所有成人對死的不能忍受,在小孩心中根本不存在。死亡的恐怖對他們是陌生的,因此他們常會以這種聽來可怕的話向他的玩伴恐嚇:“如果你再這樣做,你就會像弗朗西斯一樣死掉。”而每當做母親的聽到這種話時都會大感震驚,並且覺得不能原諒。甚至當一個8歲的孩子在與母親參觀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後,還會對母親說:“媽媽,我太愛你了,如果你死了我一定把你做成標本擺在房間內,這樣我依舊可以天天見到你!”小孩子對死的觀念就是如此與我們不一樣。(弗洛伊德附註:我曾知道一件令我很驚奇的事情:有一個聰明的10歲男孩,在他父親暴斃不久後,他說:“我知道父親已經死了,但我就是搞不懂,他為什麼總不回來吃晚飯。”其他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可參照赫爾姆特博士所著的《兒童心理》。)

  第37章 我們所熟悉的(4)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