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公孫述向中原派發了無數傳單,煽風點火,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宣傳戰。傳單上對讖書廣徵博引,列舉出眾多他稱帝的證據:
讖書《錄運法》說:“廢昌帝,立公孫。”讖書《括地象》說:“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都是在說公孫稱帝,而這裡的公孫,指的當然就是他公孫述。
讖書《援神契》說:“西太守,乙卯金。”乙,斬斷也。卯金,劉(劉)也。他公孫述最初就是西方的蜀郡太守,所以註定要由他來斬斷劉氏,君臨天下。
讖書又說:“孔子作《春秋》,為赤製作,斷十二公。”漢為火德,顏色崇尚赤色,所以赤就是指漢朝,從漢高祖到漢平帝(包括呂后在內),正好傳了十二主,可見漢朝的歷數已經用完,劉氏氣數已盡。劉秀雖然有《赤伏符》,照樣無濟於事,因為孔子的話,斷然不會有錯。
而且,他公孫述的掌紋上,生有“公孫帝”三個字,這更是確鑿無疑的天意(而事實是:“公孫帝”三字是他自己拿刀刻到手上去的,誠可謂下了血本)。
漢為火德,王莽為土德,火生土,所以王莽繼漢。而他公孫述為金德,土生金,所以理當由他繼承王莽,統治天下。而金德崇尚白色,所以他便是無可爭議的白帝(著名的白帝城,即公孫述所建,其名字也由此而來)。
那時的人,普遍迷信讖書,讀了公孫述的傳單,寧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於是人心動搖,真覺得公孫述就是真命天子,進而便懷疑起劉秀來,以為劉秀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拳頭大一些的軍閥。
劉秀見了公孫述的傳單,一身冷汗。這哪裡是傳單,分明是公孫述向他下的戰書。
想當初,劉秀部下諸將先後數次勸他稱帝,都被他拒絕,直到強華向他獻上讖書《赤伏符》,說“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卯金修德為天子”,他這才欣然同意稱帝。可以說,讖書的預言,便是他帝位合法性的根基。
而如今,公孫述引用讖書,對他發起了最為強烈的指控,指出他所依賴的《赤伏符》完全錯誤,從而徹底否認了他稱帝的合法性。在真正的戰場上,劉秀可以一再退讓,乃至於屢吃敗仗,這都沒關係,但在現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卻絕對不能輸,也根本輸不起,一旦他輸了,那就證明他只是一個贗品皇帝,從而招致天下人的懷疑和拋棄。
兵馬尚未正式交鋒,而在他和公孫述之間,勢必先有一場論戰。
放在現在,這事很簡單,兩人直接上電視,當著全國人民的面,公開辯論一場,誰對誰錯,立見分曉。而在當時,劉秀卻只能鴻雁傳書,對公孫述一條條進行反駁:
“廢昌帝,立公孫。”說的是霍光廢昌邑王,立漢宣帝。所謂公孫,是指漢宣帝劉病己,和你沒有絲毫關係(漢昭帝元鳳三年,上林苑中一棵枯死倒地的大柳樹,忽然有一天自己站起,復活過來,重新長出葉子。蟲子吃其樹葉,在樹葉上吃出五個空心字——“公孫病己立”。宣帝名病己,稱皇孫,其後果然繼昭帝之後稱帝)。
“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說的是黃帝,黃帝號軒轅,姓公孫,同樣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西太守,乙卯金。”說的是高祖劉邦,指高祖於乙未年登基稱帝。
讖書說:“漢家九百二十歲,以蒙孫亡,受以丞相,其名當塗高。”你是當塗高嗎?既然不是,你憑什麼代漢?而且漢朝有九百二十年的運數,現在才過了二百餘年,還將有七百年的江山,你就且等著吧!
你又拿掌紋說事,誰不知道那是你自己刻出來的?王莽偽造符命,你也跟著他造假,學什麼不好,你偏要學王莽,你難道沒看見王莽的下場?
你不是我的賊臣亂子,只是你身邊的人希求富貴,這才蠱惑你稱帝,所以我並不怪你。你已經上了年紀,來日無多,妻子又弱小,要早作決斷,迷途知返,以免日後追悔莫及。天下神器,不可力爭,你可得仔細想想清楚。
書末,劉秀大筆一揮,署名“公孫皇帝”。又將此書抄錄數百千份,傳播於國中,以闢謠言,正視聽。
劉秀和公孫述的這一場辯論,在今天看來,或許頗為可笑,所謂的讖書,大抵是一種封建迷信,不足為訓,而這兩個人卻一本正經地奉為真理,各自在讖書中熟練地尋章摘句,力求駁倒對方,占據道德和輿論的制高點,從而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加根正苗紅,更加有資格代表天意。
在當時全民狂熱地迷信讖書的社會大環境之下,這場辯論無疑是極其嚴肅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感覺其可笑之時,卻又不免覺得淒涼。我們往往並不能真的以史為鑑,相似的一幕仍會重複上演,究其原因,或許迷信的對象已然不同,而迷信本身卻並未從本質上改變。
公孫述接到劉秀之書,無心作答,只是黯然神傷,他知道,他又輸了一仗。
【No.4 擇帥】
劉秀稱帝之時,年僅三十歲,如饑似渴。公孫述稱帝之時,卻是年近花甲,日之將暮。人一旦上了年紀,心態難免保守,在幾次軍事嘗試均告失敗之後,公孫述很快便蕭條下來,少不入川,老不離蜀,既然去日無多,不如索性偏安蜀地,享受天子之樂。
公孫述諳熟皇室制度,稱帝之後,出入法駕,鸞旗旄騎,陳置陛戟,皇帝派頭十足。然而辦起事來,卻依然是一副做清水縣縣長時的小吏嘴臉,察於細節,苛刻深究,擅用誅殺。又性喜折騰,動輒便給郡縣和官職胡亂改名,廢銅錢,鑄鐵錢,貨幣不行,百姓苦之。
公孫述立兩個兒子為王,食犍為、廣漢各數縣。群臣上諫阻止,道:“成敗尚未可知,戎士暴露而先王愛子,示無大志也!”公孫述不聽。朝中大權,也都掌握在公孫述家族手中,外姓不得重用,由此大臣皆怨。
公孫述做了九年的安樂天子,到了建武九年,隗囂敗亡,公孫述這才如夢方醒,寒意陡起。不知不覺之間,他竟然已經成了劉秀在這世上唯一的敵人。和劉秀爭奪天下已經不現實,他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公孫述於是拜隗囂降將王元為將軍,與領軍環安拒守河池,防守關中方向的進攻。又命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汎率數萬人下江關,攻拔夷道、夷陵,據守荊門、虎牙,防止漢軍從水路入蜀。
而在劉秀這邊,隗囂一死,便迅速開始了進攻蜀國的部署。
關中大軍,以來歙為主帥,馮異、祭遵、耿弇、蓋延、馬成、劉尚等人為輔。
劉秀任命來歙為主帥,顯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關中戰區,名將薈萃,堪稱全明星陣容。尤其是馮異、祭遵、耿弇、蓋延四人,此前都是威震一方的帥才——馮異為關中戰區主帥,剿滅赤眉軍,平定三輔;祭遵為河北戰區主帥,討滅彭寵;耿弇為青徐戰區主帥,討滅張步;蓋延為東方戰區主帥,討滅劉永。
以前敵人多,馮異等人都有機會獨當一面,現在敵人只剩下一個公孫述,所謂僧多粥少,大家只能擠在一塊扎堆。
讖書《錄運法》說:“廢昌帝,立公孫。”讖書《括地象》說:“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都是在說公孫稱帝,而這裡的公孫,指的當然就是他公孫述。
讖書《援神契》說:“西太守,乙卯金。”乙,斬斷也。卯金,劉(劉)也。他公孫述最初就是西方的蜀郡太守,所以註定要由他來斬斷劉氏,君臨天下。
讖書又說:“孔子作《春秋》,為赤製作,斷十二公。”漢為火德,顏色崇尚赤色,所以赤就是指漢朝,從漢高祖到漢平帝(包括呂后在內),正好傳了十二主,可見漢朝的歷數已經用完,劉氏氣數已盡。劉秀雖然有《赤伏符》,照樣無濟於事,因為孔子的話,斷然不會有錯。
而且,他公孫述的掌紋上,生有“公孫帝”三個字,這更是確鑿無疑的天意(而事實是:“公孫帝”三字是他自己拿刀刻到手上去的,誠可謂下了血本)。
漢為火德,王莽為土德,火生土,所以王莽繼漢。而他公孫述為金德,土生金,所以理當由他繼承王莽,統治天下。而金德崇尚白色,所以他便是無可爭議的白帝(著名的白帝城,即公孫述所建,其名字也由此而來)。
那時的人,普遍迷信讖書,讀了公孫述的傳單,寧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於是人心動搖,真覺得公孫述就是真命天子,進而便懷疑起劉秀來,以為劉秀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拳頭大一些的軍閥。
劉秀見了公孫述的傳單,一身冷汗。這哪裡是傳單,分明是公孫述向他下的戰書。
想當初,劉秀部下諸將先後數次勸他稱帝,都被他拒絕,直到強華向他獻上讖書《赤伏符》,說“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卯金修德為天子”,他這才欣然同意稱帝。可以說,讖書的預言,便是他帝位合法性的根基。
而如今,公孫述引用讖書,對他發起了最為強烈的指控,指出他所依賴的《赤伏符》完全錯誤,從而徹底否認了他稱帝的合法性。在真正的戰場上,劉秀可以一再退讓,乃至於屢吃敗仗,這都沒關係,但在現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卻絕對不能輸,也根本輸不起,一旦他輸了,那就證明他只是一個贗品皇帝,從而招致天下人的懷疑和拋棄。
兵馬尚未正式交鋒,而在他和公孫述之間,勢必先有一場論戰。
放在現在,這事很簡單,兩人直接上電視,當著全國人民的面,公開辯論一場,誰對誰錯,立見分曉。而在當時,劉秀卻只能鴻雁傳書,對公孫述一條條進行反駁:
“廢昌帝,立公孫。”說的是霍光廢昌邑王,立漢宣帝。所謂公孫,是指漢宣帝劉病己,和你沒有絲毫關係(漢昭帝元鳳三年,上林苑中一棵枯死倒地的大柳樹,忽然有一天自己站起,復活過來,重新長出葉子。蟲子吃其樹葉,在樹葉上吃出五個空心字——“公孫病己立”。宣帝名病己,稱皇孫,其後果然繼昭帝之後稱帝)。
“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說的是黃帝,黃帝號軒轅,姓公孫,同樣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西太守,乙卯金。”說的是高祖劉邦,指高祖於乙未年登基稱帝。
讖書說:“漢家九百二十歲,以蒙孫亡,受以丞相,其名當塗高。”你是當塗高嗎?既然不是,你憑什麼代漢?而且漢朝有九百二十年的運數,現在才過了二百餘年,還將有七百年的江山,你就且等著吧!
你又拿掌紋說事,誰不知道那是你自己刻出來的?王莽偽造符命,你也跟著他造假,學什麼不好,你偏要學王莽,你難道沒看見王莽的下場?
你不是我的賊臣亂子,只是你身邊的人希求富貴,這才蠱惑你稱帝,所以我並不怪你。你已經上了年紀,來日無多,妻子又弱小,要早作決斷,迷途知返,以免日後追悔莫及。天下神器,不可力爭,你可得仔細想想清楚。
書末,劉秀大筆一揮,署名“公孫皇帝”。又將此書抄錄數百千份,傳播於國中,以闢謠言,正視聽。
劉秀和公孫述的這一場辯論,在今天看來,或許頗為可笑,所謂的讖書,大抵是一種封建迷信,不足為訓,而這兩個人卻一本正經地奉為真理,各自在讖書中熟練地尋章摘句,力求駁倒對方,占據道德和輿論的制高點,從而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加根正苗紅,更加有資格代表天意。
在當時全民狂熱地迷信讖書的社會大環境之下,這場辯論無疑是極其嚴肅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感覺其可笑之時,卻又不免覺得淒涼。我們往往並不能真的以史為鑑,相似的一幕仍會重複上演,究其原因,或許迷信的對象已然不同,而迷信本身卻並未從本質上改變。
公孫述接到劉秀之書,無心作答,只是黯然神傷,他知道,他又輸了一仗。
【No.4 擇帥】
劉秀稱帝之時,年僅三十歲,如饑似渴。公孫述稱帝之時,卻是年近花甲,日之將暮。人一旦上了年紀,心態難免保守,在幾次軍事嘗試均告失敗之後,公孫述很快便蕭條下來,少不入川,老不離蜀,既然去日無多,不如索性偏安蜀地,享受天子之樂。
公孫述諳熟皇室制度,稱帝之後,出入法駕,鸞旗旄騎,陳置陛戟,皇帝派頭十足。然而辦起事來,卻依然是一副做清水縣縣長時的小吏嘴臉,察於細節,苛刻深究,擅用誅殺。又性喜折騰,動輒便給郡縣和官職胡亂改名,廢銅錢,鑄鐵錢,貨幣不行,百姓苦之。
公孫述立兩個兒子為王,食犍為、廣漢各數縣。群臣上諫阻止,道:“成敗尚未可知,戎士暴露而先王愛子,示無大志也!”公孫述不聽。朝中大權,也都掌握在公孫述家族手中,外姓不得重用,由此大臣皆怨。
公孫述做了九年的安樂天子,到了建武九年,隗囂敗亡,公孫述這才如夢方醒,寒意陡起。不知不覺之間,他竟然已經成了劉秀在這世上唯一的敵人。和劉秀爭奪天下已經不現實,他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公孫述於是拜隗囂降將王元為將軍,與領軍環安拒守河池,防守關中方向的進攻。又命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汎率數萬人下江關,攻拔夷道、夷陵,據守荊門、虎牙,防止漢軍從水路入蜀。
而在劉秀這邊,隗囂一死,便迅速開始了進攻蜀國的部署。
關中大軍,以來歙為主帥,馮異、祭遵、耿弇、蓋延、馬成、劉尚等人為輔。
劉秀任命來歙為主帥,顯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關中戰區,名將薈萃,堪稱全明星陣容。尤其是馮異、祭遵、耿弇、蓋延四人,此前都是威震一方的帥才——馮異為關中戰區主帥,剿滅赤眉軍,平定三輔;祭遵為河北戰區主帥,討滅彭寵;耿弇為青徐戰區主帥,討滅張步;蓋延為東方戰區主帥,討滅劉永。
以前敵人多,馮異等人都有機會獨當一面,現在敵人只剩下一個公孫述,所謂僧多粥少,大家只能擠在一塊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