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大道給我形體,給我生命,又讓我老,又讓我死。誰給予了我生命,誰就要收回我的生命。
「鐵匠鑄鐵,一塊鐵踴躍地說:『我要做鏌鋣之劍!』鐵匠肯定會認為這是一塊不祥之鐵。我今天一旦有了人的形體,就整天掛在嘴上:『我是人啊!我是人啊!』造物者肯定會認為我是一個不祥之人。
「我今天以天地為大爐,以造物者為鐵匠,任其鑄造,到哪兒不一樣呢?」
說完,就象睡著了一樣,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藺且在一旁看著,莊周文不加點,立時而成。莊周放下筆,笑道:「真人何如?」
藺且說:「這樣的真人真是了不起啊!讀之讓人塵俗脫盡,天機自露,物我兩忘,身心俱遣。」
莊周呷了一口酒,品嘗著,那酒意滲透了全身。他渾身上下,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輕鬆感。他的思緒,也借著酒意飛揚起來了: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想交朋友。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
「誰能相交於無相交,相助於無相助!誰能登上天,在雲霧中漫遊,用手去觸摸那無極之處?忘生忘死,不知所來,不知所終?」
三人相視而知,莫逆於心,於是成為好友。
過了一段時間,子桑戶死了。還沒有到埋葬的日子,孔子聽說了,就派子貢去憑弔。
子貢來到子桑戶的家中,到門口一看,子琴張在調整琴弦、孟子反在編寫歌曲。他們也不管子貢,對著子桑戶的屍體一個彈琴,一個唱歌,歌曰:
嗟嚌桑戶呼!
嗟嚌桑戶呼!
而已反其真,
而我猶為人猗!
子貢一聽,覺得太放肆了,便三步並作兩步進到屋中,說:
「臨屍而歌,是合禮的行為嗎?」
二人相視而笑,對子貢說:
「你哪裡知道禮的真意!」
子貢回來之後,將所見所聞告訴了孔子。並問道:
「行為不修。而放浪形骸之外,對著屍體唱歌,而顏色不變,這是什麼樣的人啊?」
孔子回答說:
「那些人是方外之人,而你我是方內之人。內外不相及,道異不相謀,讓你去憑弔,是我的錯誤啊!
「他們那些人,與造物者為友,而神遊於天地之間。他們將生作為人身上的毒瘤,他們將死作為毒瘤的潰散。他們忘其肝膽,遺其耳目,不知端倪,逍遙乎六合之外,他們怎麼能固守世俗之禮呢?」
子貢問道:「那麼,先生願作方外之人,還是願作方內之人?」
「我雖然頑劣,卻也願意與你們共同向方外之人學習。」
「如何學習?」
「魚兒只有在水中,才能互相體驗到樂趣,人也只有在道術之中,才能互相體驗到樂趣。魚得水則養給,人得道則心靜。所以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那些奇人,太不可理解了。」
「奇人者,對一般人來說奇特,卻合乎自然的天性,因此反而是真人。所以說:對於天性來說是小人的人,對於一般人來說卻是君子;對於天性來說是君子的人,對於一般人來說卻是小人。」
「咚咚!咚咚!」
顏玉在一旁錘葛制麻。
莊周放下手中的筆,來到顏玉旁邊,想接過她手中的錘子:
「你去歇一會吧,我來錘。」
「你還是寫你的書去吧,看你,幾個月伏案不起,都已經瘦了一圈了。」顏玉沒有鬆手。
「我瘦了嗎?」
「不信你問藺且。咱家又吃不上多少肉,整天粗茶淡飯,你寫書又費腦子,能不瘦嗎?」
「有錢難買老來瘦啊!」
「還要貧嘴!這樣下去,不到一年,你就該入土了。」
「入土就入土,真人不是忘生忘死嗎?」
「什麼忘生忘死,大白天的,別再瞎說了。說正經的,你也要悠著點,累壞了身子,不有害養生嗎?」
「噢!你可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啊!不過,有時候靈感一來,下筆不能自休啊!」
他摸著老伴那乾裂粗糙的手,內疚地說:「顏玉,你這一輩子,跟上我,受了不少罪啊!」
「什麼受罪不受罪,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瞧。這不比以前好多了嗎?你還記得那時候,下著大雨,孩子餓得起不了床,你去借粟的事嗎?」
「記得,怎能不記得!」
於是,莊周又想起了一則寓言。這則寓言,一半是他的親身經歷、一半是他的幻想:
子輿與子桑是好朋友。連續不斷地下了十天雨,大水淹沒了道路,沖壞了莊稼。
子輿心想:「子桑恐怕斷糧了吧!」便將自己僅有的夠一頓飯的粟煮熟,用荷葉包好,揣在懷中,冒著大雨來看子桑。
他來到子桑門口,隱隱約約聽到有人在裡邊唱歌。
他推門進去一看,子桑已餓得面色發灰,精疲力竭。但是,他心閒意定,逍遙自得,在几案前一邊鼓琴,一邊唱歌。
歌曰:
父邪?(難道是父嗎?)
母邪?(難道是母嗎?)
天乎?(難道是天嗎?)
人乎?(難道是人嗎?)
他那沙啞的嗓音猶如破鑼,忽而急促,忽而舒緩。歌聲就象從地底下發出,細微不堪,好象那瘦弱的身體連這毫無分量的聲音也負擔不起了。
「鐵匠鑄鐵,一塊鐵踴躍地說:『我要做鏌鋣之劍!』鐵匠肯定會認為這是一塊不祥之鐵。我今天一旦有了人的形體,就整天掛在嘴上:『我是人啊!我是人啊!』造物者肯定會認為我是一個不祥之人。
「我今天以天地為大爐,以造物者為鐵匠,任其鑄造,到哪兒不一樣呢?」
說完,就象睡著了一樣,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藺且在一旁看著,莊周文不加點,立時而成。莊周放下筆,笑道:「真人何如?」
藺且說:「這樣的真人真是了不起啊!讀之讓人塵俗脫盡,天機自露,物我兩忘,身心俱遣。」
莊周呷了一口酒,品嘗著,那酒意滲透了全身。他渾身上下,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輕鬆感。他的思緒,也借著酒意飛揚起來了: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想交朋友。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
「誰能相交於無相交,相助於無相助!誰能登上天,在雲霧中漫遊,用手去觸摸那無極之處?忘生忘死,不知所來,不知所終?」
三人相視而知,莫逆於心,於是成為好友。
過了一段時間,子桑戶死了。還沒有到埋葬的日子,孔子聽說了,就派子貢去憑弔。
子貢來到子桑戶的家中,到門口一看,子琴張在調整琴弦、孟子反在編寫歌曲。他們也不管子貢,對著子桑戶的屍體一個彈琴,一個唱歌,歌曰:
嗟嚌桑戶呼!
嗟嚌桑戶呼!
而已反其真,
而我猶為人猗!
子貢一聽,覺得太放肆了,便三步並作兩步進到屋中,說:
「臨屍而歌,是合禮的行為嗎?」
二人相視而笑,對子貢說:
「你哪裡知道禮的真意!」
子貢回來之後,將所見所聞告訴了孔子。並問道:
「行為不修。而放浪形骸之外,對著屍體唱歌,而顏色不變,這是什麼樣的人啊?」
孔子回答說:
「那些人是方外之人,而你我是方內之人。內外不相及,道異不相謀,讓你去憑弔,是我的錯誤啊!
「他們那些人,與造物者為友,而神遊於天地之間。他們將生作為人身上的毒瘤,他們將死作為毒瘤的潰散。他們忘其肝膽,遺其耳目,不知端倪,逍遙乎六合之外,他們怎麼能固守世俗之禮呢?」
子貢問道:「那麼,先生願作方外之人,還是願作方內之人?」
「我雖然頑劣,卻也願意與你們共同向方外之人學習。」
「如何學習?」
「魚兒只有在水中,才能互相體驗到樂趣,人也只有在道術之中,才能互相體驗到樂趣。魚得水則養給,人得道則心靜。所以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那些奇人,太不可理解了。」
「奇人者,對一般人來說奇特,卻合乎自然的天性,因此反而是真人。所以說:對於天性來說是小人的人,對於一般人來說卻是君子;對於天性來說是君子的人,對於一般人來說卻是小人。」
「咚咚!咚咚!」
顏玉在一旁錘葛制麻。
莊周放下手中的筆,來到顏玉旁邊,想接過她手中的錘子:
「你去歇一會吧,我來錘。」
「你還是寫你的書去吧,看你,幾個月伏案不起,都已經瘦了一圈了。」顏玉沒有鬆手。
「我瘦了嗎?」
「不信你問藺且。咱家又吃不上多少肉,整天粗茶淡飯,你寫書又費腦子,能不瘦嗎?」
「有錢難買老來瘦啊!」
「還要貧嘴!這樣下去,不到一年,你就該入土了。」
「入土就入土,真人不是忘生忘死嗎?」
「什麼忘生忘死,大白天的,別再瞎說了。說正經的,你也要悠著點,累壞了身子,不有害養生嗎?」
「噢!你可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啊!不過,有時候靈感一來,下筆不能自休啊!」
他摸著老伴那乾裂粗糙的手,內疚地說:「顏玉,你這一輩子,跟上我,受了不少罪啊!」
「什麼受罪不受罪,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瞧。這不比以前好多了嗎?你還記得那時候,下著大雨,孩子餓得起不了床,你去借粟的事嗎?」
「記得,怎能不記得!」
於是,莊周又想起了一則寓言。這則寓言,一半是他的親身經歷、一半是他的幻想:
子輿與子桑是好朋友。連續不斷地下了十天雨,大水淹沒了道路,沖壞了莊稼。
子輿心想:「子桑恐怕斷糧了吧!」便將自己僅有的夠一頓飯的粟煮熟,用荷葉包好,揣在懷中,冒著大雨來看子桑。
他來到子桑門口,隱隱約約聽到有人在裡邊唱歌。
他推門進去一看,子桑已餓得面色發灰,精疲力竭。但是,他心閒意定,逍遙自得,在几案前一邊鼓琴,一邊唱歌。
歌曰:
父邪?(難道是父嗎?)
母邪?(難道是母嗎?)
天乎?(難道是天嗎?)
人乎?(難道是人嗎?)
他那沙啞的嗓音猶如破鑼,忽而急促,忽而舒緩。歌聲就象從地底下發出,細微不堪,好象那瘦弱的身體連這毫無分量的聲音也負擔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