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36.見《莊子·馬蹄》。

  37.見《莊子·達生》。

  38.見《莊子·至樂》。

  39.見《莊子·養生主》。

  40.見《論語·顏淵》。

  第五章

  1.關於先秦道家三階段說,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見《老子·第七十八章》。

  3.以上見《老子·第八章》。

  4.以上見《老子·第六十一章》。

  5.以上見《老子·第六十六章》。

  6.見《老子·第八十章》。

  7.見《老子·第二十九章》。

  8.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9.見《老子·第六十八章》。

  10.唐代的王真,宋代的蘇轍,現代的章太炎、毛澤東,都認為《老子》是兵書,或有兵書性質、兵書意味、兵書要素。請參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11.以上見《孫子兵法·虛實》。

  12.見《孫子兵法·九變》。

  13.見《老子·第六十八章》。

  14.見《孫子兵法·軍形》。

  15.見《老子·第七十三章》。

  16.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17.見《老子·第三十章》。

  18.見《老子·第三十一章》。

  19.見《老子·第四十六章》。

  20.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21.見《老子·第六十九章》。

  22.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23.見《老子·第六十九章》。

  24.見《老子·第五章》。

  25.此種解釋亦請參看《莊子·天運》。

  26.見《老子·第四十三章》。

  27.見《莊子·齊物論》,並請參看《逍遙遊》和《天運》。

  28.見《莊子·逍遙遊》。

  29.見《莊子·齊物論》。

  30.見《莊子·駢拇》。

  31.見《莊子·應帝王》。

  32.請參看《莊子·逍遙遊》。

  33.見《論語·雍也》。

  34.見《論語·先進》。

  35.見《論語·雍也》。

  36.請參看康有為《論語注》。

  37.見《論語·憲問》。

  38.見《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報怨以德”。

  39.見《老子·第七十八章》。

  40.荀子算的總帳,主要在《荀子 ·解蔽》篇,請參看。

  41.見《論語·公冶長》。

  42.見《論語·顏淵》。

  43.見《荀子·天論》,下引不注者皆同。

  44.見《周易·乾卦·象辭》。郭沫若和李澤厚都認為,《易傳》思想深受荀子影響,本書表示贊同。請參看郭沫若《青銅時代·<周易>之製作時代》、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荀易庸記要》。

  45.見《荀子·天論》。

  46.以上均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第六章

  1.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和《商君列傳》。

  2.以上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3.見《韓非子·說難》。

  4.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5.見《韓非子·六反》。

  6.見《韓非子·備內》。

  7.見《老子·第五章》。

  8.告子其人,身世不明。但他在《墨子》一書中出現過,因此其年齡應該比墨子小,比孟子大。

  9.見《孟子·告子上》,下引不注者均同。

  10.見《孟子·告子下》。

  11.見《孟子·告子上》。

  12.見《荀子·正名》。

  13.見《荀子·性惡》,下引不注者皆同。

  14.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5.見《韓非子·備內》,下引不注者皆同。

  16.見《韓非子·解老》。

  17.見《韓非子·jian劫弒臣》。

  18.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9.見《韓非子·難四》。

  20.見《韓非子·說林下》。

  21.戰國晚期,君臣關係與春秋和戰國前期不同,卿大夫的世襲制已逐漸改為任命制,各國甚至有實行客卿制的,故云。

  22.見《韓非子·飾邪》。

  23.見《韓非子·顯學》。

  24.關於華夏文明的正宗和傳統,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關於“以法治國”,請參看《韓非子·有度》。

  25.見《韓非子·難三》。

  26.見《韓非子·五蠹》。

  27.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28.見《論語·為政》。

  29.道,就是引導。齊,就是規範。格,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說是“達到標準”,李零先生《喪家狗》說是“遵守規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說是“人心歸服”,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說是“認同歸依”,我認為是“自覺遵守道德律令”。請參看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30.見《韓非子·五蠹》。

  31.見《韓非子·五蠹》。

  32.見《論語·顏淵》。

  33.見《荀子·非相》。

  34.請參看本書第二章。

  35.見《荀子·禮論》。

  36.見《韓非子·顯學》。

  37.見《論語·陽貨》。

  38.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後記

  1.見《莊子·秋水》。

  2.見《論語·顏淵》。

  3.見《孟子·公孫丑下》。

  4.見《莊子·養生主》。

  5.見《荀子·勸學》。

  6.見《論語·子罕》。

  7.見《孟子·告子下》。

  8.見《孟子·離婁上》。

  <strong>易中天中華史相關內容推薦:</strong>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