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X線之研究,而得鈤線;由鈤線之研究,而生電子說。由是而關於物質之觀念,倏一震動,生大變象。最人涅伏(41),吐故納新,敗果既落,新葩欲吐,雖曰古籬夫人之偉功,而終當脫冠以謝十九世末之X線發見者林達根氏。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年十月十日《浙江潮》月刊第八期,署名自樹。鈤,現定名鐳。

  (2)原質即元素。

  (3)能力保存說即能量守恆原理。

  (4)林達根(W.K.RoCntgen,1845—1923)通譯倫琴,*國物理學家。一八九五年,他在研究真空放電管時發現X射線。

  (5)寫真干板用玻璃板製作的照相底片。

  (6)勃克雷(A.H.Becquerel,1852—1908)通譯柏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一八九五年起研究磷光現象,次年發現鈾射線,是科學實驗中認識放射性的開端。

  (7)磷光體鈾鹽即放射Y獾撓搜巍A淄琘A墜饊澹派鋂獾奈鎦省*

  (8)機兜抽OE稀(9)剌伽刻耙夫體(RadioactiveSubstance)即放射性物質。(10)休密德(E.Schmidt,1845—1921)通譯施米特,德國物理學家。發現放射性元素釷。

  (11)古籬夫人(MmeCurie,1867—1934)通譯居里夫人,物理學家、化學家。原名MarieSktodowska,波蘭華沙人,一八九五年與法國物理學家居里(P.Curie,1859—1906)結婚,共同研究放射性物質,先後發現新元素釙和鐳。

  (12)別及不蘭Pitchblende的音譯,即瀝青鈾礦。居里夫婦曾從中提煉出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13)坡蘭德(Poland)通譯波蘭。(14)坡羅尼恩Polonium的音譯,即釙,它的放射性較鈾強四百倍。居里夫人將它命名為坡羅尼恩,是為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居里於一八九八年七月十八日在法國科學院理科博士學院報告新元素的發現時曾說:「假使這新元素的存在將來能夠證實的話,我們想叫它釙,來紀念我倆中一人的祖國波蘭。」

  (15)按居里夫人於一九○七年始從幾十噸的瀝青鈾礦中提得半克左右的純粹氯化鐳,測定鐳的原子量為226。到一九一○年獲得純鐳。

  (16)Germanium現在譯為鍺。

  (17)獨比倫(A.L.Debierne,1874—1949)通譯德比爾納,法國化學家。一八九九年他在瀝青鈾礦中發現放射性元素錒,次年參加居里夫婦提煉純鐳的工作。

  (18)愛客地恩Actinium的音譯,即錒。

  (19)分劑及光圖原子量和原子發射光譜線圖。(20)輕二硫即硫化氫(H2S)。錏二硫,即硫化銨((NH4)2S)。

  (21)鈤硫養四即硫酸鐳(RaSO4)。鈤炭養三,即碳酸鐳(RaCO3)。

  (22)鈤綠二即氯化鐳(RaCl2)。

  (23)啟羅格蘭Kilogram的音譯,即公斤。(24)格蘭Gram的音譯,即克。

  (25)弗Franc音譯的簡稱,即法郎,法國貨幣單位。

  (26)銀綠二即二氯化銀(AgCl2)。(27)多漠爾班(E.A.Demarcay,1852—1904)法國化學家。他於一九○一年發現化學元素銪,曾為居里夫婦發現的元素鐳提出光譜學的證明。

  (28)色兒路多(Celluloid)即賽璐珞,由硝酸纖維素和樟腦製成的一種易燃性塑料。

  (29)密里格蘭Milligram的音譯,即毫克。(30)盧索夫(S.E.Rutherford,1871—1937)通譯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籍紐西蘭。他在研究原子結構和放射性現象方面有重要成就。

  (31)辯那維(Pennires)通譯奔寧山脈,在英國北部。(32)維廉可洛克(W.Crookes,1832—1919)通譯威廉·克魯克斯。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他在研究真空管內放電現象方面有重要成就。

  (33)密里Millimeter的音譯,即毫米。(34)副放射線即次級射線。

  (35)熱電柱即溫差電偶,一種探測和度量溫度的器件。(36)篷然測熱器即爆炸量熱器,一種測量物體所釋放或吸收熱量的儀器,用以測定燃料的熱值。

  (37)加羅厘(Calorie)通譯卡路里,簡稱卡,熱量單位。(38)克爾格司管(Crookestube)通譯克魯克斯管,即陰極射線管。愷多圖線(Cathoderay),即陰極射線。

  (39)波的Volt的音譯,即伏特,電壓單位。

  (40)生的Centi的音譯,百分之一的意思。(41)最人涅伏集中眾人的智慧。 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2)王澤耳士大舉侵希臘。斯巴達(3)王黎河尼佗將市民三百,同盟軍數千,扼溫泉門(德爾摩比勒)。敵由間道至。斯巴達將士殊死戰,全軍殲焉。兵氣蕭森,鬼雄晝嘯,迨浦累皆之役(4),大仇斯復,迄今讀史,猶懍懍有生氣也。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譯者無文,不足摸擬其萬一。噫,吾辱讀者,吾辱斯巴達之魂!

  依格那海(5)上之曙色,潛入摩利遜之灣,衣馱第一峰之宿雲,亦冉冉呈霽色。灣山之間,溫泉門石壘之後,大無畏大無敵之希臘軍,置黎河尼佗王麾下之七千希臘同盟軍,露刃枕戈,以待天曙。而孰知波斯軍數萬,已乘深夜,得間道,拂曉而達衣馱山之絕頂。趁朝暾之瑟然,偷守兵之微睡。如長蛇赴壑,蜿蜒以逾峰後。

  旭日最初之光線,今也閃閃射壘角,照此淋漓欲滴之碧血,其語人以昨日戰爭之烈兮。壘外死士之殘甲累累成阜,上刻波斯文「不死軍」三字,其示人以昨日敵軍之敗績兮。然大軍三百萬,夫豈懲此敗北,夫豈消其銳氣。噫嘻,今日血戰哉!血戰哉!黎河尼佗終夜防禦,以待襲來。然天既曙而敵竟杳,敵幕之烏,向初日而噪,眾軍大懼;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報至。

  有奢剎利(6)人曰愛飛得者,以衣馱山中峰有他間道告敵;故敵軍萬餘,乘夜進擊,敗佛雪守兵,而攻我軍背。

  咄咄危哉!大事去矣!警報戟腦,全軍沮喪,退軍之聲,囂囂然挾飛塵以磅礴於軍中。黎河尼佗爰集同盟將校,以議去留,僉謂守地既失,留亦徒然,不若退溫泉門以為保護希臘將來計。黎河尼佗不復言,而徐告諸將曰,「希臘存亡,系此一戰,有為保護將來計而思退者,其速去此。惟斯巴達人有『一履戰地,不勝則死』之國法,今惟決死!今惟決死戰!余者其留意。」

  於是而胚羅蓬諸州軍三千退,而訪嘻斯軍一千退,而螺克烈軍六百退,未退者惟剎司駭人七百耳。慨然偕斯巴達武士,誓與同生死,同苦戰,同名譽,以留此危極淒極壯絕之舊壘。惟西蒲斯人若干,為反覆無常之本國質,而被抑留於黎河尼佗(7)。

  嗟此斯巴達軍,其數僅三百;然此大無畏大無敵之三百軍,彼等曾臨敵而笑,結怒欲衝冠之長發(8),以示一瞑不視之決志。黎河尼佗王,亦於將戰之時,毅然謂得「王不死則國亡」之神誡(9);今無所遲疑,無所猶豫,同盟軍既旋,乃向亞波羅神(10)而再拜,從斯巴達之軍律,輿櫬以待強敵,以待戰死。

  嗚呼全軍,惟待戰死。然有三人焉,王欲生之者也,其二為王戚,一則古名祭司之裔,曰豫言者息每卡而向以神誡告王者也。息每卡故侍王側,王竊語之,彼固有家,然彼有子,彼不欲亡國而生,誓願殉國以死,遂侃然謝王命。其二王戚,則均弱冠矣;正撫大好頭顱,屹立陣頭,以待進擊。而孰意王召之至,全軍肅肅,謹聽王言。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躍返國,聚父母親友作再生之華筵耶!而斯巴達武士豈其然?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且熟視其辱毛未褪之顏。

  王「卿等知將死乎?」少年甲「然,陛下。」王「何以死?」甲「不待言:戰死!戰死!」王「然則與卿等以最佳之戰地,何如?」甲乙「臣等固所願。」王「然則卿等持此書返國以報戰狀。」

  異哉!王何心乎?青年愕然疑,肅肅全軍,諦聽諦聽。而青年恍然悟,厲聲答王曰,「王欲生我乎?臣以執盾至,不作寄書郵。」志決矣,示必死矣,不可奪矣。而王猶欲遣甲,而甲不奉詔;欲遣乙,而乙不奉詔。曰,「今日之戰,即所以報國人也。」噫,不可奪矣。而王乃曰,「偉哉,斯巴達之武士!予復何言。」一青年(11)退而謝王命之辱。飄飄大旗,榮光閃灼,於鑠(12)豪傑,鼓鑄(13)全軍,諸君諸君,男兒死耳!

  初日上,征塵起。睜目四顧,惟見如火如荼之敵軍先鋒隊,挾三倍之勢,潮鳴電掣以陣於斯巴達軍後。然未挑戰,未進擊,蓋將待第二第三隊至也。斯巴達王以斯巴達軍為第一隊,剎司駭軍次之,西蒲斯軍殿;策馬露刃,以速制敵。壯哉勁氣亘天,踆烏退舍(14)。未幾惟聞「進擊」一聲,而金鼓忽大振於血碧沙晶之大戰鬥場裡;此大無畏,大無敵之勁軍,於左海右山,危不容足之峽間,與波斯軍遇。吶喊格擊,鮮血倒流,如鳴潮飛沫,奔騰噴薄於荒磯。不剎那頃,而敵軍無數死於刃,無數落於海,無數蹂躪於後援。大將號令,指揮官叱吒,隊長鞭遁者,鼓聲盈耳哉。然敵軍不敢迎此朱血塗附,日光斜射,愈增Y詹櫻艋羧縲韁茲校缶煌潁漵恐烈印H壞芯荒芎炒擻刀*屹立,士氣如山,若不動明王(15)之大磐石。

  然未與此戰者,猶有斯巴達武士二人存也;以罹目疾故,遠送之愛爾俾尼(16)之邑。於鬱郁閒居中,忽得戰報。其一欲止,其一遂行。偕一仆以赴戰場,登高遠矚,吶喊盈耳,踴躍三百(17),勇魂早浮動盤旋於戰雲黯淡處。然日光益烈,目不得瞬,徒促仆而問戰狀。

  刃碎矣!鏃盡矣!壯士殲矣!王戰死矣!敵軍蝟集,欲劫王屍,而我軍殊死戰,咄咄……然危哉,危哉!其仆之言蓋如是。嗟此壯士,熱血滴瀝於將盲之目,攘臂大躍,直趨戰壘;其仆欲勸止,欲代死,而不可,而終不可。今也主僕連袂,大呼「我亦斯巴達武士」一聲,以闖入層層亂軍里。左顧王屍,右拂敵刃,而再而三;終以疲憊故,引入熱血朱殷之壘後,而此最後決戰之英雄隊,遂向敵列戰死之枕。噫,死者長已矣,而我聞其言:汝旅人兮,我從國法而戰死,其告我斯巴達之同胞。(18)巍巍乎溫泉門之峽,地球不滅,則終存此斯巴達武士之魂;而七百剎司駭人,亦擲頭顱,灑熱血,以分其無量名譽。此榮光糾紛之旁,猶記通敵賣國之奢剎利人愛飛得,降敵乞命之四百西蒲斯軍。雖然,此溫泉門一戰而得無量光榮無量名譽之斯巴達武士間,乃亦有由愛爾俾尼目病院而生還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