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叫人大聲一點——像個小孩,嚇死人!」

  「你為什麼加水在碗中?」

  「口渴就要喝水啦。」

  「誰口渴?」

  「總之有人要喝。」

  「——是——三樓的住客嗎?」小葉問:「他們自己不會燒嗎?」

  「你住幾樓?」

  「我新搬來不久,住四樓。」

  「你住四樓當然沒事。」阿婆道:「我住二樓就慘了!」

  「究竟三樓發生什麼事?」

  三樓曾經火災。

  為了生活,單親家庭的媽媽要上班,把小孩鎖在房子裡。小孩自己煮飯,竟全屋燒著了。小孩也活活燒死了。消防員破門而入時,他的手抓著門把,變成焦炭。

  「幾時的事?」

  「一年多以前了。」阿婆說:「業主把房子裝修好再出租,沒一個住客住得長——」

  小葉明白了。

  他明白那日自防盜眼望進去時,他見到什麼。

  「唉,我住二樓。小孩晚晚大力跺足,天花板怪響,吵得睡不著。他說唇乾舌燥,全身發滾,好辛苦,好口渴——要喝水。」

  她沉吟:

  「總之兩三天水一干便跺足著我添。明明昨天早上才加滿的,不知為什麼,今早又在鬧——原來水潑瀉了,只好再加。」

  水,是小葉慌亂之際踢翻的。

  他心知肚明。

  門,一度「倒轉」,方便困鎖在內的小孩外望。他沒有眼花。

  小葉終於也沒有搬走。

  他住四樓,小孩矮小,騷擾不到他,只欺負樓下的阿婆。

  再者,為了便宜的租金,可省則省,他為何要浪費?

  比起失業、貧窮、病痛、朝不保夕的恐慌,小鬼算得上什麼?自己饑渴時,誰來同情添一碗水一碗飯?人,還得靠自己。

  他比它強多了。

  或者說,他已沒資格選擇怕不怕了。

  彩帶橋

  2009年11月19日

  「我們一家在彩東村長大。我四十多了,我和四個姐姐也嫁人了,不過每年阿爸生忌死忌,還有過年過節,都會回村同阿媽吃飯,在老樹下擺一張大檯,女婿外孫一大堆陪著阿媽……阿媽已經七十八,在西村出世,嫁到東村,生了五個女,沒有仔,受了委屈,但阿爸沒怪她,大屋是老人家一塊一塊磚頭一根一根木條砌出來的,到今日仍很穩陣。阿媽不肯搬走,不肯跟我們出市區,她一心在村里終老,生在那兒死在那兒……誰知政府說收就收,忽然派人來貼紙,在牆壁上寫編號寫日子……阿媽傷心得暈倒……」

  記者訪問彩東村一位老村民葉婆婆的女兒阿麗。一群手持「不遷不拆不走」標語紙牌請願的村民,一字一淚。

  正如阿麗所言,政府為了高速鐵路工程,便無情無義地把兩條農村連根拔起。村民的血肉與土地相連,有些地主得到賠償豬籠入水,當然歡天喜地,有些村民一輩子心血化為烏有,賠點錢又如何?

  愁雲慘霧籠罩了彩東村和彩西村已有一段日子。

  村民接受各界訪問,群起護村也有一段日子,為了這個卑微的願望,說的不累聽的亦累了。

  大勢已去。

  但他們仍盡最後一分力——因為受不了故居被夷平之痛。老人如老樹,無根便枯,何忍臨老不得過世?

  阿麗強調:

  「阿媽一聽到『收地』兩個字便心跳加速眼前一黑。現已昏迷入院多天,如果她有什麼三長兩短,政府是否賠我們一條命?——」

  正說得激動,手機響了。阿麗一聽,連聲道:

  「我馬上來!我馬上來!」

  是醫院來的電話。

  記者只好找其它人訪問吐心聲。「順其自然」?對很多世代養豬養雞種菜默默耕耘與世無爭的村民而言,竟是奢望?

  阿麗飛車趕到醫院,因為大姐和二姐告訴她:「阿媽醒來了。」

  七十八歲的葉秀芳婆婆,半昏半醒過了多天。醫生知道她是彩東村村民,也明白老人傷心欲絕的前因後果,深表同情——根深柢固硬要遷拆移徙,不啻重創,甚至奪命。

  葉婆婆一直一言不發,只躺著唉聲嘆氣,失神地望向虛空,她還以為自己死後也會埋在彩東村的。

  她生於彩西村。

  這兩條小小農村一河相隔,原本沒有名字也沒有太多村民,三四十年代開始,陸續有不少內地移民來港,也有同鄉落腳聚居。城市生活過不起,便在此養豬養雞,大多是種菜,自給自足,生活無憂。菜長好了割下推出市集售賣,人長大了卻落地生根。

  彩東村和彩西村命名,還是出自葉秀芳阿爸的意思,他是第一代生活的人家,當時只得二、三十戶,既無百年祠堂亦無鄉親父老,阿爸讀過書識些字,不算「正式」村長,也是一位可以說事的戶主,久而久之,便被目為村長了。

  那時,西邊土地較肥沃,種出的菜甜。阿爸也肯教人施肥防蟲方法,深得民心。

  他見一河兩村,一東一西,而種植維生亦望收成青翠出彩,那個「彩」字好意頭,大家十分贊同。一叫便叫了幾十年,直到今天。

  秀芳一九三一年在村中出生。簡陋的農村沒學堂也無私塾,阿爸不想女兒目不識丁,便著她學《三字經》、《增廣賢文》……

  那年她六歲。

  阿爸下田前把在河邊捉魚的頑皮芳女揪回家,叫她認字。

  一知半解念口簧般: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芳女活潑好奇,自小像個男仔頭,夥同村童不是跑山爬樹,便是偷摘荔枝龍眼,她不愛吃芒果,否則無一倖免。由西村玩樂到東村,當年水淺,可涉水踩石頭過河。把阿爸阿媽氣個半死。

  「生個女兒卻像兒子?不能繼後香燈,有什麼用?」

  「……」

  「你的肚皮得爭爭氣氣,懷上個『慈菰椗』!」

  「……」

  生不出兒子來,是女人的遺憾。努力造人成為阿媽的重責。

  日子過去。

  歲月悄然無聲,但災難防不勝防。

  記得那一年打大風,傾盆大雨下了十幾天,如子彈如皮鞭,狠狠抽打農村。鋪天蓋地的雨不但清洗兩村菜田,急流還把一道小河衝擊得如崩裂的缺口,水位高涌,破壞河邊的房子。兩村生生隔阻難通。無家可歸的村民都擠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狂風暴雨仍是駭人,有死有傷。

  待得風靖雨停,兩村滿目瘡痍苦待收拾。秀芳的阿媽也因這場災禍小產了。大夫渡河來時已晚了。

  「阿嫂從此不能生育……」大夫告訴葉村長這個噩耗。

  那已是七十多年的前塵往事——但白髮蒼蒼的葉婆婆永遠記得她阿爸那絕望的表情。

  七十二年前。

  奇怪,葉婆婆的記憶忽地清靈,一切歷歷在目。

  此時病房的門開了,阿麗衝進來,一邊問:

  「阿媽阿媽,你怎麼了?」

  她還一個勁兒安慰老人:

  「我們堅持不遷不拆,同政府抗議,你放心,我們一定盡力爭取。阿媽你別想太多,交給我們幾姊妹吧——」

  誰說女兒沒用?五個女兒就是心肝寶貝,為她的晚景奔忙。

  但所有人都料不到,葉婆婆多日無語,一開口,竟道:

  「拆吧,讓他們拆吧!」

  她的語氣沒有怨恨沒有不甘,反而非常通透:

  「早就應該拆了——」

  女兒們面面相覷:

  「阿媽是不是失心瘋?精神分裂?老人痴呆?為什麼一下子變了另一個人?」

  葉婆婆忽地對著大家身後的空氣長嘆一聲:

  「唉,健仔,對不起,我們全家欠你!」

  「健仔?健仔是誰?」

  老人詭異的眼神轉向她們幾姊妹,叮囑:

  「拆屋拆牆拆田拆路,拆吧——一定一定要拆橋——」

  「橋?」

  「就是兩村中間的『彩帶橋』。」

  「阿媽,那橋早就廢了。」

  「必須要拆!」葉婆婆拼盡全力悽厲一喊。大夥嚇了一跳。

  更受驚的,是老人掙扎著地,無故下跪,喃喃:

  「健仔,芳女給你叩個響頭……」

  幾個女兒慌了,馬上合力把葉婆婆扶起:

  「阿媽,你說什麼?給誰叩響頭?」

  二姐已把醫生喊來,也顧不得禮貌:

  「醫生醫生,我媽是不是瘋了?——抑或,迴光返照?」

  說著,急得哭了。

  把老人安頓在床上。醫生檢驗一下,葉婆婆還有點激動地喃喃自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