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頁
(1)富國."變之之法,富國為先",其法有六:
一曰印行鈔票.康有為認為,聚舉國之財,收舉國之利,莫如鈔法."今天下銀號報明貲本,皆存現銀子戶部及各省藩庫,戶部用精製鈔,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給現銀之數而加其半,許供賦稅錄餉.其大者戶部皆助貲本,其虧者戶部皆代攤償,助其通流,昭彰大信.巨商樂借國力,富戶不患倒虧".隨著統一鈔票的流通,國家可擴大商務,可籌集軍餉,可聚資建設,可致國富民強.
二曰興修鐵路.康有為指出,鐵路"可縮萬里為咫尺,合旬月於晝夜",方便運輸、經商與交流.鑑於修築鐵路耗資巨大,款項難籌,故建議允許由私人資本修築鐵路.這樣不僅國家可收入七千萬兩銀錢,"且可裁漕運而省千萬之需,去驛鋪而溢三百萬之項."
三曰發展機器輪舟.即允許民間設立機器工廠和輪船公司."機器廠可興作業,小輪舟可便通達……宜縱民為之並加保護".
四曰開礦.康有為提出,西方許多國家都因採礦而富強,而我國"藏富於地",但"亘古封禁,留待今日".他建議應該加強礦學研究,注意開採地下資源,並由國家加強管理."選才督辦而無濫私人,則吾金、銀、煤、鐵之富可甲地球."三曰鑄造銀幣.即一自鑄銀元以收利權,以改變洋圓在中國泛濫的局面.
六曰設立郵政.康有為認為,"我中國人四萬萬,書信更多,若設郵政局,以官領之,遞及私書,給以憑樣,與鐵路相輔而行,消息易通,見聞易廣,進而坐收千餘萬之款,退可省三百萬之驛,上之利國,下之便民."(2)養民.養民之法有四:
一曰務農.提倡科學種田,主張以農為主,多種經營.
二曰勸工.獎勵科學創造發明.
三曰惠商.減免重稅,保護商業.
四曰恤窮.扶貧濟弱團結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墾荒、教工、養窮.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嘗考泰西之所以富強,不在炮械軍兵,而在窮理勸學.彼自七八歲,人皆入學,有不學者責其父母,故鄉塾甚多,其各國讀書識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這些國家民智大開,社會文明程度也隨之提高了.故康有為建議,請朝廷下令,州縣鄉鎮都要建立圖書館,以增加民眾的見識;鄉村一律設立學塾,兒童皆得入學.
二曰改革科舉.建議皇上改武科為藝科,令各省州縣普遍建立藝學書院.各級考試,除試經論一題外,主要是考核歷史、時事和策論,量才錄用.文科各級考試,也以考核歷史掌故,世界知識為主."其有創著一書,發明新義,確實有用者皆入翰林,進士授以檢討,舉人授以庶吉士,諸生授以待詔.如是則天下才智大開,奔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開設報館."近開報館,名曰新聞,政俗備存,文學兼述,小之可觀物價,瑣之可通時務.外國農業、商學、天文、地質、教會、政律、格致、武備各有專門,以為新報,尤足以開拓心思,發越聰明,與鐵路開通實相表里,宜縱民開設並加獎勵,庶稗政教."
四曰設立道學.其目的在於發明孔子之道,扶聖教而塞異端."今宜亟立道學一科,其有講學大儒發明孔子之道者,不論資格並加征禮,量授國子之官,或備學政之選.其舉人願入道學科者,得為州縣教官.""並令鄉落淫詞悉改為孔子廟,其各善堂會館俱令獨祀孔子,庶以化導愚民".
(4)改革內政外交.
康有為提出要改革官制,重視外交,置議郎等.關於官制改革,關鍵在於裁汰冗員,"以彼冗繁,增此廩祿".關於外交,應該重視外交人才的培養,"立使才館,選舉貢、生、監之明敏辨才者,入館學習.……學成或為遊歷,或充隨員,出為領事,擢為公使,庶幾通曉外務,可以折衝".關於"置議郎"一事,康有為特別重視,將其作為內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故特別請求光緒帝"特詔頒行海內,令士民公舉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縣,約十萬戶而舉一人,不論已仕未仕,皆得充選,因用漢制,名曰議郎.……凡內外興革大政,籌餉事宜,皆令會議於太和門,三占從二,下部施行".康有為認為,這樣便能消除君臣隔絕,官民隔絕的狀態,實現"君民同體,情誼交孚,中國一家,休戚與共,以之籌餉,何餉不籌?以之練兵,何兵不練?合四萬萬人之心以為心,天下莫強焉"!
公車上書,是康有為維新變法綱領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為變法的基本主張,標誌著康有為維新思想的成熟.
在這次京城會試中,38歲的康有為終於中了進士,被欽點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書》
1895年5月29日,剛中進士不久的康有為寫了《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富國養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以雪國恥而保疆國呈》.這次上書補充和發揮了公車上書中的內容,向光緒帝提出了自強雪恥的四大方案:富國、養民、教士、練兵.康有為就練兵一策還提出了六項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營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團練,三曰練旗兵而振滿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廣學堂以練將才,六曰厚海軍以威海外."康有為認為,要實施上述四大方案,關鍵在於"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最後,康有為再次請求光緒立即變法,"伏乞皇上遠覽《詩》、《易》之所戒,(近)鑒俄、土之興衰,獨攬乾綱,破除舊習,勿搖於左右之言,勿惑於流俗之說,立事必有利弊,權其重輕,聽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斷自聖衷,更新大政,宗廟幸甚!天下幸甚!"
一曰印行鈔票.康有為認為,聚舉國之財,收舉國之利,莫如鈔法."今天下銀號報明貲本,皆存現銀子戶部及各省藩庫,戶部用精製鈔,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給現銀之數而加其半,許供賦稅錄餉.其大者戶部皆助貲本,其虧者戶部皆代攤償,助其通流,昭彰大信.巨商樂借國力,富戶不患倒虧".隨著統一鈔票的流通,國家可擴大商務,可籌集軍餉,可聚資建設,可致國富民強.
二曰興修鐵路.康有為指出,鐵路"可縮萬里為咫尺,合旬月於晝夜",方便運輸、經商與交流.鑑於修築鐵路耗資巨大,款項難籌,故建議允許由私人資本修築鐵路.這樣不僅國家可收入七千萬兩銀錢,"且可裁漕運而省千萬之需,去驛鋪而溢三百萬之項."
三曰發展機器輪舟.即允許民間設立機器工廠和輪船公司."機器廠可興作業,小輪舟可便通達……宜縱民為之並加保護".
四曰開礦.康有為提出,西方許多國家都因採礦而富強,而我國"藏富於地",但"亘古封禁,留待今日".他建議應該加強礦學研究,注意開採地下資源,並由國家加強管理."選才督辦而無濫私人,則吾金、銀、煤、鐵之富可甲地球."三曰鑄造銀幣.即一自鑄銀元以收利權,以改變洋圓在中國泛濫的局面.
六曰設立郵政.康有為認為,"我中國人四萬萬,書信更多,若設郵政局,以官領之,遞及私書,給以憑樣,與鐵路相輔而行,消息易通,見聞易廣,進而坐收千餘萬之款,退可省三百萬之驛,上之利國,下之便民."(2)養民.養民之法有四:
一曰務農.提倡科學種田,主張以農為主,多種經營.
二曰勸工.獎勵科學創造發明.
三曰惠商.減免重稅,保護商業.
四曰恤窮.扶貧濟弱團結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墾荒、教工、養窮.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嘗考泰西之所以富強,不在炮械軍兵,而在窮理勸學.彼自七八歲,人皆入學,有不學者責其父母,故鄉塾甚多,其各國讀書識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這些國家民智大開,社會文明程度也隨之提高了.故康有為建議,請朝廷下令,州縣鄉鎮都要建立圖書館,以增加民眾的見識;鄉村一律設立學塾,兒童皆得入學.
二曰改革科舉.建議皇上改武科為藝科,令各省州縣普遍建立藝學書院.各級考試,除試經論一題外,主要是考核歷史、時事和策論,量才錄用.文科各級考試,也以考核歷史掌故,世界知識為主."其有創著一書,發明新義,確實有用者皆入翰林,進士授以檢討,舉人授以庶吉士,諸生授以待詔.如是則天下才智大開,奔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開設報館."近開報館,名曰新聞,政俗備存,文學兼述,小之可觀物價,瑣之可通時務.外國農業、商學、天文、地質、教會、政律、格致、武備各有專門,以為新報,尤足以開拓心思,發越聰明,與鐵路開通實相表里,宜縱民開設並加獎勵,庶稗政教."
四曰設立道學.其目的在於發明孔子之道,扶聖教而塞異端."今宜亟立道學一科,其有講學大儒發明孔子之道者,不論資格並加征禮,量授國子之官,或備學政之選.其舉人願入道學科者,得為州縣教官.""並令鄉落淫詞悉改為孔子廟,其各善堂會館俱令獨祀孔子,庶以化導愚民".
(4)改革內政外交.
康有為提出要改革官制,重視外交,置議郎等.關於官制改革,關鍵在於裁汰冗員,"以彼冗繁,增此廩祿".關於外交,應該重視外交人才的培養,"立使才館,選舉貢、生、監之明敏辨才者,入館學習.……學成或為遊歷,或充隨員,出為領事,擢為公使,庶幾通曉外務,可以折衝".關於"置議郎"一事,康有為特別重視,將其作為內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故特別請求光緒帝"特詔頒行海內,令士民公舉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縣,約十萬戶而舉一人,不論已仕未仕,皆得充選,因用漢制,名曰議郎.……凡內外興革大政,籌餉事宜,皆令會議於太和門,三占從二,下部施行".康有為認為,這樣便能消除君臣隔絕,官民隔絕的狀態,實現"君民同體,情誼交孚,中國一家,休戚與共,以之籌餉,何餉不籌?以之練兵,何兵不練?合四萬萬人之心以為心,天下莫強焉"!
公車上書,是康有為維新變法綱領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為變法的基本主張,標誌著康有為維新思想的成熟.
在這次京城會試中,38歲的康有為終於中了進士,被欽點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書》
1895年5月29日,剛中進士不久的康有為寫了《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富國養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以雪國恥而保疆國呈》.這次上書補充和發揮了公車上書中的內容,向光緒帝提出了自強雪恥的四大方案:富國、養民、教士、練兵.康有為就練兵一策還提出了六項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營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團練,三曰練旗兵而振滿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廣學堂以練將才,六曰厚海軍以威海外."康有為認為,要實施上述四大方案,關鍵在於"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最後,康有為再次請求光緒立即變法,"伏乞皇上遠覽《詩》、《易》之所戒,(近)鑒俄、土之興衰,獨攬乾綱,破除舊習,勿搖於左右之言,勿惑於流俗之說,立事必有利弊,權其重輕,聽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斷自聖衷,更新大政,宗廟幸甚!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