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林則徐反對琦善割地乞和的鬥爭,是他被革職之後,堅持抗英愛國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贊大臣楊芳在清廷武員中算是一位“久歷戎行”的宿將, 道光帝特調老將出征, 寄以莫大的期望。然而,楊芳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屠夫,廣州的危局不但沒有解除,反而更加嚴重了。3月14日,英軍進犯香山縣,炮轟縣城,16日,義律決定摧毀廣州城外一切工事,進擊廣州。此時的林則徐,又回到琦善當道時的處境了,他再次奔走羊城,忙於戰備。18日,英軍源源駛往廣州,猛擊兩岸城廂,攻破諸多炮台,下午4時登陸占領商館。19日提出恢復通商為休戰條件,楊芳等決定接受。21日,英船陸續退出廣州。休戰後,義律通過恢復貿易大撈了便宜。休戰後的半個月中, 林則徐沉默了。“身同羈紲 ”,他為楊芳沒有利用休戰的機會加強戰守而瀕於絕望,歸田隱居的情緒如濤湧現,連夢中也呈現和家人一起度過庾嶺還鄉的情景。4月8日,正值鄭夫人生辰,他想到鸞飄鳳泊,家室蒼茫,和自己留滯羊城的痛苦,寫下了兩首七律《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
敢將梁案舉齊眉,家室蒼茫感仳離。
度嶺芒鞋渾入夢,支床蓬鬢強臨歧。
劇憐草長鶯飛日,正是鸞飄鳳泊時。
婪尾一杯春已暮,兒曹漫獻北堂卮。
偕老剛符百十齡,相期白首影隨形。
無端骨肉分三地,遙比河梁隔兩星。
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
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4月10日,林則徐突然接到靖逆將軍奕山、參贊大臣隆文的來信,約他面商大計。這時的林則徐,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冀望自己的抗敵主張能夠打動奕山,便竭盡心思,寫出了一份長達2000餘字防禦粵省計劃,這個計劃實際上也是林則徐的抗英經驗之談。然而奕山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採納林則徐的建議,無異於對牛彈琴。
自削職以來,林則徐懷著抗敵救國的熱忱,向當權者獻策,一次接一次地遭到冷遇,他毅然催促怡良揭露琦善賣國行徑,捐資招募壯勇,備辦火船,也無補於廣東時局的垂危。向奕山提出抗英方策,不顧當事者是否採納,在他看來,這就是鞠躬盡瘁,盡了臣職。所以,當上書奕山被冷落之後,他想的還是如何以“一片赤誠”去感動這位“靖逆將軍 ”。不巧因受涼感冒,身體不適,他幾天都未出家門。5月1日,便接到道光帝命令他離開廣州的諭旨:
著祁土貢、怡良傳知林則徐,賞級四品卿銜,迅即馳驛前赴浙江省,聽候諭旨!
滯居羊城的沉悶日子終於過去了,赴浙江前線效力的願望實現了,他感到興奮,“伏地叩頭, 恭謝天恩 ”,立即打起精神,整理行裝,準備北行。
1841年5月3日,林則徐離開廣州,一路上,他注意了解浙海前線情況,“ 益憤懷於激忱 ”。也在5月3日,道光帝下令伊里布來京候旨,兩江總督由裕謙接任。裕謙於15日接旨後,即函囑劉韻珂來鎮海駐紮,以便回蘇接任。下旬,劉韻珂從杭州來到鎮海軍營,裕謙才起程北上。這時,他還不知道林則徐奉旨赴浙一事。1834年至1836年間,裕謙和林則徐結識共事,過從往來,引為知交。林則徐對於裕謙,素來尊重,在反侵略戰爭中,更是肝膽相照。
6月7日,林則徐來到浙江肖山縣義橋壩,這時他才知道裕謙已於半個多月前由鎮海回蘇接兩江總督新任,而劉韻珂則從杭州至鎮海駐節。省里已沒有可以代奏之人,於是他臨時作出決定,眷屬繼續前進,在杭暫住,自己取道逕往鎮海軍營。
6月10日,林則徐至寧波,急切地向他們詢問前線鑄炮備戰情形,委託馮登府代為搜集鑄炮的文獻資料。下午,與前來迎接的巡撫劉韻珂、提督餘步雲等在舟上見面,並一道抵達鎮海。他不因自己“懸而無薄”而置身局外,第二天便登上招寶山,察看新舊炮位,第三天即到鎮海炮局“與局員議鑄炮演炮事”,並把他從廣東帶來的《炮書》,“檢討此間炮局,以資參考 ”。
14日,劉韻珂把裕謙請旨給林則徐差使的奏稿,交給林則徐閱看。林則徐對裕謙派給他的差使是心滿意足的。雖然道光帝的旨意如何尚未可知,他還是積極地參予策劃鎮海的防堵事務。連日來,他“日乘竹兜,渡大浹,登高陟險,指畫守御之方 ”,與劉韻珂等“將鎮海口內外情形歷勘詳度 ”,著重考察各炮台地利形勢,檢查添築防禦工事。林則徐還積極參加研製大炮、戰船。
6月30日,林則徐接到裕謙來信,信中錄寄一道“廷寄 ”,廷寄宣布了道光帝本月15日的命令,這道諭令清楚地表明,道光帝雖然在抵抗派的要求下,把林則徐派到浙江,但仍無意重新起用他。儘管如此,林則徐仍一如既往,精心組織備戰活動。
林則徐身在鎮海軍營,心裡念念不忘廣東的抗英鬥爭。到鎮海的第三天,接到廣東友人來信,獲悉5月21日夜,廣州大獲全勝,十分高興。6月17日,他接到怡良的來信, 才知道5月22日以後, 英軍“復肆猖獗,繼仍乞和 ”,不過,由於關山的阻隔,林則徐此時不可能了解奕山指揮的清軍在這次戰役中大遭慘敗的真相,不清楚怡良所稱的英軍乞和實際上是奕山投降,也不知道三元里人民奮起抗英,狠揍了英國侵略者,更想不到這個戰役的結果,還會對他的前途和命運發生重大影響。
參贊大臣楊芳在清廷武員中算是一位“久歷戎行”的宿將, 道光帝特調老將出征, 寄以莫大的期望。然而,楊芳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屠夫,廣州的危局不但沒有解除,反而更加嚴重了。3月14日,英軍進犯香山縣,炮轟縣城,16日,義律決定摧毀廣州城外一切工事,進擊廣州。此時的林則徐,又回到琦善當道時的處境了,他再次奔走羊城,忙於戰備。18日,英軍源源駛往廣州,猛擊兩岸城廂,攻破諸多炮台,下午4時登陸占領商館。19日提出恢復通商為休戰條件,楊芳等決定接受。21日,英船陸續退出廣州。休戰後,義律通過恢復貿易大撈了便宜。休戰後的半個月中, 林則徐沉默了。“身同羈紲 ”,他為楊芳沒有利用休戰的機會加強戰守而瀕於絕望,歸田隱居的情緒如濤湧現,連夢中也呈現和家人一起度過庾嶺還鄉的情景。4月8日,正值鄭夫人生辰,他想到鸞飄鳳泊,家室蒼茫,和自己留滯羊城的痛苦,寫下了兩首七律《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
敢將梁案舉齊眉,家室蒼茫感仳離。
度嶺芒鞋渾入夢,支床蓬鬢強臨歧。
劇憐草長鶯飛日,正是鸞飄鳳泊時。
婪尾一杯春已暮,兒曹漫獻北堂卮。
偕老剛符百十齡,相期白首影隨形。
無端骨肉分三地,遙比河梁隔兩星。
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
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4月10日,林則徐突然接到靖逆將軍奕山、參贊大臣隆文的來信,約他面商大計。這時的林則徐,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冀望自己的抗敵主張能夠打動奕山,便竭盡心思,寫出了一份長達2000餘字防禦粵省計劃,這個計劃實際上也是林則徐的抗英經驗之談。然而奕山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採納林則徐的建議,無異於對牛彈琴。
自削職以來,林則徐懷著抗敵救國的熱忱,向當權者獻策,一次接一次地遭到冷遇,他毅然催促怡良揭露琦善賣國行徑,捐資招募壯勇,備辦火船,也無補於廣東時局的垂危。向奕山提出抗英方策,不顧當事者是否採納,在他看來,這就是鞠躬盡瘁,盡了臣職。所以,當上書奕山被冷落之後,他想的還是如何以“一片赤誠”去感動這位“靖逆將軍 ”。不巧因受涼感冒,身體不適,他幾天都未出家門。5月1日,便接到道光帝命令他離開廣州的諭旨:
著祁土貢、怡良傳知林則徐,賞級四品卿銜,迅即馳驛前赴浙江省,聽候諭旨!
滯居羊城的沉悶日子終於過去了,赴浙江前線效力的願望實現了,他感到興奮,“伏地叩頭, 恭謝天恩 ”,立即打起精神,整理行裝,準備北行。
1841年5月3日,林則徐離開廣州,一路上,他注意了解浙海前線情況,“ 益憤懷於激忱 ”。也在5月3日,道光帝下令伊里布來京候旨,兩江總督由裕謙接任。裕謙於15日接旨後,即函囑劉韻珂來鎮海駐紮,以便回蘇接任。下旬,劉韻珂從杭州來到鎮海軍營,裕謙才起程北上。這時,他還不知道林則徐奉旨赴浙一事。1834年至1836年間,裕謙和林則徐結識共事,過從往來,引為知交。林則徐對於裕謙,素來尊重,在反侵略戰爭中,更是肝膽相照。
6月7日,林則徐來到浙江肖山縣義橋壩,這時他才知道裕謙已於半個多月前由鎮海回蘇接兩江總督新任,而劉韻珂則從杭州至鎮海駐節。省里已沒有可以代奏之人,於是他臨時作出決定,眷屬繼續前進,在杭暫住,自己取道逕往鎮海軍營。
6月10日,林則徐至寧波,急切地向他們詢問前線鑄炮備戰情形,委託馮登府代為搜集鑄炮的文獻資料。下午,與前來迎接的巡撫劉韻珂、提督餘步雲等在舟上見面,並一道抵達鎮海。他不因自己“懸而無薄”而置身局外,第二天便登上招寶山,察看新舊炮位,第三天即到鎮海炮局“與局員議鑄炮演炮事”,並把他從廣東帶來的《炮書》,“檢討此間炮局,以資參考 ”。
14日,劉韻珂把裕謙請旨給林則徐差使的奏稿,交給林則徐閱看。林則徐對裕謙派給他的差使是心滿意足的。雖然道光帝的旨意如何尚未可知,他還是積極地參予策劃鎮海的防堵事務。連日來,他“日乘竹兜,渡大浹,登高陟險,指畫守御之方 ”,與劉韻珂等“將鎮海口內外情形歷勘詳度 ”,著重考察各炮台地利形勢,檢查添築防禦工事。林則徐還積極參加研製大炮、戰船。
6月30日,林則徐接到裕謙來信,信中錄寄一道“廷寄 ”,廷寄宣布了道光帝本月15日的命令,這道諭令清楚地表明,道光帝雖然在抵抗派的要求下,把林則徐派到浙江,但仍無意重新起用他。儘管如此,林則徐仍一如既往,精心組織備戰活動。
林則徐身在鎮海軍營,心裡念念不忘廣東的抗英鬥爭。到鎮海的第三天,接到廣東友人來信,獲悉5月21日夜,廣州大獲全勝,十分高興。6月17日,他接到怡良的來信, 才知道5月22日以後, 英軍“復肆猖獗,繼仍乞和 ”,不過,由於關山的阻隔,林則徐此時不可能了解奕山指揮的清軍在這次戰役中大遭慘敗的真相,不清楚怡良所稱的英軍乞和實際上是奕山投降,也不知道三元里人民奮起抗英,狠揍了英國侵略者,更想不到這個戰役的結果,還會對他的前途和命運發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