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繁華似錦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歷史、際遇、櫥窗、創作。紐約,從來不只是一個城市。
下次說第三站:北京,圓明園。
[1] Zaniab(1969—),出生於伊拉克,十九歲移民美國,經歷過兩伊戰爭,深知其中的殘暴與迫害,致力於為戰爭中的女性發聲,創辦國際「女人救援女人」組織,亦為作家、媒體評論員。著有The Other Side of War: Women’sStories of Survival and Hope和If You Knew Me, You WouldCare等書。
當你自滿時
旅行,也許是一種短暫的自我放逐,也許是在一段路的行進中揣測自己的未來,也許是在過程中對自己小小的審判。
金融海嘯如過往的戰爭重創各國體制,也弱化了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穩定性。矛盾嚴重的國度,發生革命;內部夾雜歷史仇恨國族認同的國家,走向「准革命」;領導正當性薄弱的政權,發生憲政危機……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大樹下,再也遮蔽不了多數的人們。
於是,我們如同一群坐上了旋轉木馬的人,遊戲還沒有結束,大家都不能下馬,只能隨著音樂不斷旋轉。此刻,青春的人生像一個在荒野上的珠寶,既珍貴又荒謬。
我給一名年輕學子人生自我追尋的旅行建議,前文寫了第一站(剛果),第二站(紐約),此文寫第三站:請帶著幾本歷史書籍,至北京圓明園。
近一百六十年過去了,誰使它成為廢墟?
圓明園修建始於清康熙皇帝時期,前後共修建了一百五十年,直至嘉慶年間。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紫禁城的炎熱,讓康熙之子雍正動念築江南之園。初始以蘇州園林之美,複製於乾旱的北京城,後期一步步發展為中國歷史上中西園林工藝極致的「萬園之園」。
而幾乎同一個時代,西方正一步步全面超越中國。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他渴望義大利的鏡子,也創造了法國的時尚文化。凡爾賽宮的鏡廳是人類對「鏡子」——當年高科技最大的敬意。路易十四派出無數商業間諜收買來自威尼斯的工匠,一個又一個禁不住誘惑的工匠在邊界被義大利政府發現後殺了。但路易十四始終未曾放棄。最終,法國成功獲悉了製造鏡子的秘密,然後,為了展現路易十四美麗的腿部線條,人類有了全面由頂至地的鏡子。
清朝的皇帝蓋圓明園的時候,只能透過銅板的反光或湖水端看自己的模樣。他想像的敵人只來自北方,於是修長城,派軍平回亂;從未意識到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歐洲海上強權正一步步茁壯。
根據歷史學家的比對,西方和東方歷史上各有強盛時期。西方崩潰了兩次,唐宋時期是東方真正與西方共同稱霸世界的時代。明代之後,歐洲各國即投注精力發展軍火及海軍,東方節節敗退。而西方鮮少如乾隆皇帝般,出現這種孤立主義的君王。
就在康熙駕崩(一七二二年)後,西方的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速度。槍炮、發現美洲、咖啡、古典音樂、衣衫華麗、男女臉上撲粉、頭飾花俏——而中國人只綁著滿洲辮子,穿黑藍染布,女子纏足。西方諸國林立,固然革命紛擾,但是軍武競賽、科技競賽、思想繽紛,在西歐從未停過。
康熙死後不過五十四年,工業革命徹底改寫了東西方的差距。那一年,在蘇格蘭的亞當·斯密完成《國富論》,在倫敦的吉本[1]完成《羅馬帝國衰亡史》。西方從經濟到歷史理論,重塑著自己的世界觀與發展論。然後,一七七六年英國人瓦特的蒸汽機成功了;接著紡織機械化,資本主義全面推動英國成長,每年經濟增長率幾乎接近百分之二十五,是十年前所謂「中國製造奇蹟」的雙倍。而同一時期,乾隆皇帝還在品賞他的書畫愛好,甚至不屑來自英國女皇的特使。
乾隆之視野,孤立且傲氣。當時仍有傳教士來到中國進入朝廷,但他的興趣只在藉由傳教士把明式瓷器多添點西洋彩色;哦,還有他自以為是的噴泉和音樂盒。
火燒圓明園時,英法聯軍粗魯掠奪,但同時也赫然發現當年英國特使送給乾隆的加農炮,被放在一間倉庫角落,和南洋來的貢品如象牙雕塑及波斯地毯、日式銀盤、玻璃器皿等,擠在一塊兒——乾隆老皇帝只把加農炮當成破銅爛鐵。
如今,太陽每日仍在這個曾經號稱東方最美的園林升起和落下:近一百六十年過去了,誰使它成為廢墟?
歷史的過渡,驀然回首,已越重山。圓明園中游坐,是歷史但也不僅僅是歷史,廢墟中得習悟一件事:驕傲自滿及眼光短淺足以滅國,遑論個人。
[1] 吉本(Edward Gibbon, 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一七六四年遊覽羅馬廢墟有感,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歷史著作。
月光下的土地心跳
「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相匹配的煩惱,無一例外。每個年齡的煩惱,都會在那個年齡的地方,安靜地等著你,從不缺席。」
我建議年輕人壯遊的第四站:澳大利亞或紐西蘭,克服「少年維特」必然的煩惱,並且學會更踏實的生活態度。現在到澳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多數擠在雪梨、奧克蘭,咖啡館或餐廳,非常可惜。如果今年我才二十出頭,擁有強壯身體,我會找一個紐西蘭農場打工。
下次說第三站:北京,圓明園。
[1] Zaniab(1969—),出生於伊拉克,十九歲移民美國,經歷過兩伊戰爭,深知其中的殘暴與迫害,致力於為戰爭中的女性發聲,創辦國際「女人救援女人」組織,亦為作家、媒體評論員。著有The Other Side of War: Women’sStories of Survival and Hope和If You Knew Me, You WouldCare等書。
當你自滿時
旅行,也許是一種短暫的自我放逐,也許是在一段路的行進中揣測自己的未來,也許是在過程中對自己小小的審判。
金融海嘯如過往的戰爭重創各國體制,也弱化了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穩定性。矛盾嚴重的國度,發生革命;內部夾雜歷史仇恨國族認同的國家,走向「准革命」;領導正當性薄弱的政權,發生憲政危機……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大樹下,再也遮蔽不了多數的人們。
於是,我們如同一群坐上了旋轉木馬的人,遊戲還沒有結束,大家都不能下馬,只能隨著音樂不斷旋轉。此刻,青春的人生像一個在荒野上的珠寶,既珍貴又荒謬。
我給一名年輕學子人生自我追尋的旅行建議,前文寫了第一站(剛果),第二站(紐約),此文寫第三站:請帶著幾本歷史書籍,至北京圓明園。
近一百六十年過去了,誰使它成為廢墟?
圓明園修建始於清康熙皇帝時期,前後共修建了一百五十年,直至嘉慶年間。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紫禁城的炎熱,讓康熙之子雍正動念築江南之園。初始以蘇州園林之美,複製於乾旱的北京城,後期一步步發展為中國歷史上中西園林工藝極致的「萬園之園」。
而幾乎同一個時代,西方正一步步全面超越中國。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他渴望義大利的鏡子,也創造了法國的時尚文化。凡爾賽宮的鏡廳是人類對「鏡子」——當年高科技最大的敬意。路易十四派出無數商業間諜收買來自威尼斯的工匠,一個又一個禁不住誘惑的工匠在邊界被義大利政府發現後殺了。但路易十四始終未曾放棄。最終,法國成功獲悉了製造鏡子的秘密,然後,為了展現路易十四美麗的腿部線條,人類有了全面由頂至地的鏡子。
清朝的皇帝蓋圓明園的時候,只能透過銅板的反光或湖水端看自己的模樣。他想像的敵人只來自北方,於是修長城,派軍平回亂;從未意識到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歐洲海上強權正一步步茁壯。
根據歷史學家的比對,西方和東方歷史上各有強盛時期。西方崩潰了兩次,唐宋時期是東方真正與西方共同稱霸世界的時代。明代之後,歐洲各國即投注精力發展軍火及海軍,東方節節敗退。而西方鮮少如乾隆皇帝般,出現這種孤立主義的君王。
就在康熙駕崩(一七二二年)後,西方的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速度。槍炮、發現美洲、咖啡、古典音樂、衣衫華麗、男女臉上撲粉、頭飾花俏——而中國人只綁著滿洲辮子,穿黑藍染布,女子纏足。西方諸國林立,固然革命紛擾,但是軍武競賽、科技競賽、思想繽紛,在西歐從未停過。
康熙死後不過五十四年,工業革命徹底改寫了東西方的差距。那一年,在蘇格蘭的亞當·斯密完成《國富論》,在倫敦的吉本[1]完成《羅馬帝國衰亡史》。西方從經濟到歷史理論,重塑著自己的世界觀與發展論。然後,一七七六年英國人瓦特的蒸汽機成功了;接著紡織機械化,資本主義全面推動英國成長,每年經濟增長率幾乎接近百分之二十五,是十年前所謂「中國製造奇蹟」的雙倍。而同一時期,乾隆皇帝還在品賞他的書畫愛好,甚至不屑來自英國女皇的特使。
乾隆之視野,孤立且傲氣。當時仍有傳教士來到中國進入朝廷,但他的興趣只在藉由傳教士把明式瓷器多添點西洋彩色;哦,還有他自以為是的噴泉和音樂盒。
火燒圓明園時,英法聯軍粗魯掠奪,但同時也赫然發現當年英國特使送給乾隆的加農炮,被放在一間倉庫角落,和南洋來的貢品如象牙雕塑及波斯地毯、日式銀盤、玻璃器皿等,擠在一塊兒——乾隆老皇帝只把加農炮當成破銅爛鐵。
如今,太陽每日仍在這個曾經號稱東方最美的園林升起和落下:近一百六十年過去了,誰使它成為廢墟?
歷史的過渡,驀然回首,已越重山。圓明園中游坐,是歷史但也不僅僅是歷史,廢墟中得習悟一件事:驕傲自滿及眼光短淺足以滅國,遑論個人。
[1] 吉本(Edward Gibbon, 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一七六四年遊覽羅馬廢墟有感,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歷史著作。
月光下的土地心跳
「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相匹配的煩惱,無一例外。每個年齡的煩惱,都會在那個年齡的地方,安靜地等著你,從不缺席。」
我建議年輕人壯遊的第四站:澳大利亞或紐西蘭,克服「少年維特」必然的煩惱,並且學會更踏實的生活態度。現在到澳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多數擠在雪梨、奧克蘭,咖啡館或餐廳,非常可惜。如果今年我才二十出頭,擁有強壯身體,我會找一個紐西蘭農場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