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父親正彎著腰在那裡割麥,他的身後,已倒下去大片的麥子,裸露的地面上擺著整齊的麥鋪。父親手上的鐮刀飛舞著,弄得周圍一片呼呼啦啦的聲響。
“大,回家吃飯。”根西喊了一聲。
父親根本沒有聽見,仍然在飛舞著鐮刀割麥子,白色的汗衫已變得昏黃且濕漉漉地貼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飯哩。”根西又叫了一聲,嗓門比剛才高了些。
“啊,喔,飯熟了?”父親終於醒悟過來,緩緩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鐮刀,父親用極快的速度將兩鋪麥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說:“我來扛吧。”
父親說:“還是讓我扛,小心弄髒了衣服。”說完扛起麥捆就走。根西用手拈下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麥芒,拿著鐮刀跟在父親的後面。
飯桌上,根西對父親說:“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幾畝地讓給別人種去。”
“為啥?”父親有點吃驚。
根西訥訥地說:“不為啥,種田不划算,一年忙到頭,一畝地就說打700斤麥子,6毛錢一斤才420塊,抵不上在外干一個月的收入。”
父親沒有說話。
根西又說:“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們廠里給你找個臨時活,一月能開500多塊,行不?”
父親這才說:“娃,大是莊稼漢,一輩子跟土坷垃打交道,習慣了,沒覺得受罪,我跟你媽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來看看我們。”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親不讓他沾莊稼的邊兒,他是眼看著父親割了麥再脫粒,然後揚場、曬麥,一點點將麥子弄回家的。臨走時,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世上的事就這麼不如意,兩年後,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廠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價格猛漲,化工產品卻銷不出去,全廠1000多名職工幾個月發不下工資。廠里實在抵擋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決心,決定減員增效,第一批減員百分之二十,根西首當其衝。
下崗了,根西好幾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畢竟已跳出農門了哇,現在怎麼辦?想來想去想不出個好法子來,根西只好爬起來狠狠地抽菸,但煙抽了一支又一支,還是沒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倆靜靜地對坐著,良久,父親終於開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來,只要有地就餓不死!”
根西掐滅了手中的煙,無奈地點了點頭。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雙稚嫩的手打出了許多血泡,他咬牙挺了過來。一年時間,他重新跟著父親學會了種麥子,種玉米,種大豆,種各種蔬菜,根西成了種莊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親商量,說要種地就要種出名堂來,小打小鬧不行。父親讚許地點了點頭。根西就承包了村裡的60畝紅土坡地,他雇了兩個幫手在上面栽上煙苗,一天到晚忙碌起來。秋後,除了交清承包費、付清僱工的工資外,淨掙兩萬元。根西成了當地有名的種田大戶,當上了縣裡的勞動模範。
又是五月,山鄉的小麥一片金黃,根西家的窯場地里,一條大漢正揮舞著鐮刀在割麥,身後的空地上,碼放著一排排整齊的麥鋪。上午十點多,根西父親來到地頭,喊:“娃,回去吃飯。”
根西仍然彎著腰在那裡割麥,他根本沒聽見父親在叫他。
“啊,喔,飯熟了?”根西這才醒悟過來,緩緩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
父親上前接下鐮刀,用極快的速度將兩鋪麥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搶過說:“我來拿。”然後手一提將麥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著一老一少兩個莊稼漢。
玉米的馨香
邢慶傑
那片玉米還在空曠的秋野上蔥蔥鬱郁。
黃昏了。夕陽從西面的地平線上透射過來,映得玉米葉子金光閃閃,瀰漫出一種輝煌、神聖的色彩。三兒站在名為“秋收指揮部”的帳篷前,痴迷地望著那片蔥鬱的玉米。
早晨,三兒剛從篷內的小鋼絲床上爬起來,鄉長的吉普車便停到了門前。鄉長沒進門,只對三兒說了幾句話,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兒便在鄉長那幾句話的餘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縣領導要來這裡檢查秋收進度,你抓緊把那片站著的玉米搞掉,必要時,可以動用鄉農機站的拖拉機強制執行,鄉長說。
三兒知道,那片劫後餘生的玉米至今還未成熟,它屬於“沈單七號”,生長期比普通品種長十多天,但玉米個兒大,子粒飽滿,產量高。三兒還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個五十多歲瘦瘦的漢子,佝僂著腰。
三兒一說明來意,老漢眼裡便有混濁的淚滾落下來。
俺還指望這片玉米給俺娃子定親哩,這……漢子為難地垂下了頭。
三兒的心裡便酸酸的。三兒也是一個農民,因為稿子寫得好,才被鄉政府招聘當了報導員,和正式幹部一樣使用。三兒進了鄉政府之後,村里人突然都對他客氣起來。連平日裡從不用正眼看他的支書也請他撮了一頓。所以三兒很珍惜自己在鄉政府的這個職位。
“大,回家吃飯。”根西喊了一聲。
父親根本沒有聽見,仍然在飛舞著鐮刀割麥子,白色的汗衫已變得昏黃且濕漉漉地貼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飯哩。”根西又叫了一聲,嗓門比剛才高了些。
“啊,喔,飯熟了?”父親終於醒悟過來,緩緩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鐮刀,父親用極快的速度將兩鋪麥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說:“我來扛吧。”
父親說:“還是讓我扛,小心弄髒了衣服。”說完扛起麥捆就走。根西用手拈下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麥芒,拿著鐮刀跟在父親的後面。
飯桌上,根西對父親說:“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幾畝地讓給別人種去。”
“為啥?”父親有點吃驚。
根西訥訥地說:“不為啥,種田不划算,一年忙到頭,一畝地就說打700斤麥子,6毛錢一斤才420塊,抵不上在外干一個月的收入。”
父親沒有說話。
根西又說:“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們廠里給你找個臨時活,一月能開500多塊,行不?”
父親這才說:“娃,大是莊稼漢,一輩子跟土坷垃打交道,習慣了,沒覺得受罪,我跟你媽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來看看我們。”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親不讓他沾莊稼的邊兒,他是眼看著父親割了麥再脫粒,然後揚場、曬麥,一點點將麥子弄回家的。臨走時,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世上的事就這麼不如意,兩年後,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廠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價格猛漲,化工產品卻銷不出去,全廠1000多名職工幾個月發不下工資。廠里實在抵擋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決心,決定減員增效,第一批減員百分之二十,根西首當其衝。
下崗了,根西好幾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畢竟已跳出農門了哇,現在怎麼辦?想來想去想不出個好法子來,根西只好爬起來狠狠地抽菸,但煙抽了一支又一支,還是沒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倆靜靜地對坐著,良久,父親終於開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來,只要有地就餓不死!”
根西掐滅了手中的煙,無奈地點了點頭。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雙稚嫩的手打出了許多血泡,他咬牙挺了過來。一年時間,他重新跟著父親學會了種麥子,種玉米,種大豆,種各種蔬菜,根西成了種莊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親商量,說要種地就要種出名堂來,小打小鬧不行。父親讚許地點了點頭。根西就承包了村裡的60畝紅土坡地,他雇了兩個幫手在上面栽上煙苗,一天到晚忙碌起來。秋後,除了交清承包費、付清僱工的工資外,淨掙兩萬元。根西成了當地有名的種田大戶,當上了縣裡的勞動模範。
又是五月,山鄉的小麥一片金黃,根西家的窯場地里,一條大漢正揮舞著鐮刀在割麥,身後的空地上,碼放著一排排整齊的麥鋪。上午十點多,根西父親來到地頭,喊:“娃,回去吃飯。”
根西仍然彎著腰在那裡割麥,他根本沒聽見父親在叫他。
“啊,喔,飯熟了?”根西這才醒悟過來,緩緩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
父親上前接下鐮刀,用極快的速度將兩鋪麥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搶過說:“我來拿。”然後手一提將麥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著一老一少兩個莊稼漢。
玉米的馨香
邢慶傑
那片玉米還在空曠的秋野上蔥蔥鬱郁。
黃昏了。夕陽從西面的地平線上透射過來,映得玉米葉子金光閃閃,瀰漫出一種輝煌、神聖的色彩。三兒站在名為“秋收指揮部”的帳篷前,痴迷地望著那片蔥鬱的玉米。
早晨,三兒剛從篷內的小鋼絲床上爬起來,鄉長的吉普車便停到了門前。鄉長沒進門,只對三兒說了幾句話,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兒便在鄉長那幾句話的餘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縣領導要來這裡檢查秋收進度,你抓緊把那片站著的玉米搞掉,必要時,可以動用鄉農機站的拖拉機強制執行,鄉長說。
三兒知道,那片劫後餘生的玉米至今還未成熟,它屬於“沈單七號”,生長期比普通品種長十多天,但玉米個兒大,子粒飽滿,產量高。三兒還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個五十多歲瘦瘦的漢子,佝僂著腰。
三兒一說明來意,老漢眼裡便有混濁的淚滾落下來。
俺還指望這片玉米給俺娃子定親哩,這……漢子為難地垂下了頭。
三兒的心裡便酸酸的。三兒也是一個農民,因為稿子寫得好,才被鄉政府招聘當了報導員,和正式幹部一樣使用。三兒進了鄉政府之後,村里人突然都對他客氣起來。連平日裡從不用正眼看他的支書也請他撮了一頓。所以三兒很珍惜自己在鄉政府的這個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