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頁
作者有話要說: 之前看到有人問有關張九齡還不知道沈綏性別的問題。後文會有一個交代的。可以肯定的是,沈綏和張若菡並不打算告訴張九齡,凰兒目前也不知道阿爹其實是母親。
第三百零二章
開元二十五年, 十一月初九, 染疾多年的皇帝病重不治, 陷入彌留之際。
十一月初十, 右相張九齡、黃門侍郎楊弼被秘詔入宮,聽候皇帝遺詔。
詔命皇太女李瑾月繼位, 並叮囑皇太女以社稷蒼生為重,敬天法祖, 胼手砥足, 切不可荒廢朝綱, 殆冥基業。擇宗室賢能子弟,再傳皇位。
十一月十一日辰初三刻, 龍御大行, 舉國發喪。
國不可一日無君,當日遺詔宣告天下,皇太女為大行皇帝扶靈三日。十一月十五日, 新君登基大典準備妥當,李瑾月以有史以來頭一位皇太女的身份, 登頂大寶。為紀大行皇帝, 年號暫時延用。
女帝繼位, 普天喧沸,四海咸震。大唐建國一百又二十年,已出現兩位女帝。一位以太后之尊登頂皇位,雖還政李唐,但實為篡朝。如今這位卻是正經記錄在冊的皇室女, 以皇太女之尊登頂皇位,名正言順,史無前例。開此先河,預示著後世皆可效法,乃是震天動地的巨大變革。此事不僅影響到了全唐,還影響到了周邊諸多的國家。無數雙眼睛正盯著大唐的這位新君女帝,要看看她究竟有什麼本事治理好這樣大的國度。
大行皇帝離去十日後,諡號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廟號玄宗。在位二十六年,享年五十三歲,入葬泰陵。
新君即位大赦天下,凡輕量刑者一律釋放,重刑者裁量減刑。
翌年元日大朝會,宣布改年號為神凰。
神凰元年二月十五,朝會過後,李瑾月更衣,召見張九齡於大明宮延英殿西暖閣。
“子壽公,聽聞您近來身子欠安,可需要傳太醫看看?”延英殿龍席之上,一身赤紅金絲團龍刺繡錦袍常服的李瑾月,端坐其上。束半髻,頭頂的金龍小冠耀眼奪目。新君的服飾都是全新設計製作的,既體現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又符合她女性的特徵,同時還要符合新君的喜好。一套全新的標準定下來,禮部與尚衣局也不知磋商了多少次。李瑾月素來愛著男裝,尤其是行軍打仗之時,如今當了皇帝,燕居服倒是以女裝比較多。但上朝理政時,她的服飾依舊偏於男裝,如此更顯肅穆威嚴。
“多謝陛下關懷,老臣一切安好,就是舊疾犯了,風濕痛。”
“朕還是請太醫去給您看看罷,您也別推辭,赤糸與蓮婢當年離開長安時,特意叮囑朕要關照您呢。您若是身子欠妥,朕如何向她們交代啊。”李瑾月笑道。
張九齡忙拱手謝恩:“老臣惶恐,多謝陛下。”
寒暄過後,李瑾月切入正題。
“不知開辦女子官辦私塾的新政,中書省商議得如何了?列位宰相可否提個具體的方案給朕看看?”
張九齡心中一凜,他知道皇帝對這件事很看重,沒想到居然這麼著急,這才登基三個多月的時間,就迫不及待要著手推進新政了。
好在張九齡有備而來,當下將自己心中所想向李瑾月緩緩道來。君臣對席,一人說一人聽,李瑾月身旁新提拔上來的大內官王七,已改名王芝奇,恭敬地侍奉在側,為皇帝與右相斟茶添水。
其實李瑾月很想找一個貼身侍奉的女官,王芝奇雖然是內侍,但畢竟是半個男子,服侍她更衣,李瑾月心中總覺得彆扭,而身邊總是跟著一群宮女,她又覺得煩擾。近些日子她正盤算著要不要將玉環提到前朝來,先封她一個女官,就好像當年的上官婉兒一般,幫自己處理一些比較繁瑣的事情。但是想來想去,還是作罷了。玉環本就在風口浪尖上,她若要這般做,豈不是更加火上澆油。
每每想到此事,她就覺得心煩。皇太女時期,她就想過要迎娶玉環,但被張九齡勸阻了。因為當時雖然她已然掌控朝廷,但畢竟根基不穩,不宜樹敵。強行娶玉環入門,太過狂悖,驚世駭俗,恐怕不利於她在朝中站穩腳跟。再加上當時先帝還在,保不准先帝會不會再於此事上做文章,致使原本大好的局勢發生變故。思來想去,李瑾月便作罷了。
等到如今登基,她又與張九齡提過一次迎娶玉環的事,張九齡建議等女科徹底推行開來之後,再商量此事。李瑾月知道張九齡的判斷是對的,可她內心卻愈發煎熬。玉環如今在宮中無名無分,人人都知道她與新君的關係,也有一大堆的人侍奉她,可明面上卻只能用“玉環娘子”這樣不倫不類的稱呼。李瑾月想要她入主中宮,成為皇后。這件事幾乎成了她的心病。
張九齡的闡述到了尾聲,他卻發現李瑾月似乎走神了。他輕輕咳嗽一聲,以示提醒。李瑾月回過神來,歉意道:
“子壽公,實在抱歉,朕走神了。”
“陛下日理萬機,千頭萬緒,也要注意身子,多養養神。”
“唉……”李瑾月長嘆一聲,沒有答話。
張九齡見李瑾月神思不屬,一副鬱鬱寡歡的模樣,不由有些唏噓。沉吟片刻,拱手道:
“陛下切莫著急,女科的推行勢在必得,想來不出五年,定有成效。”
“五年啊……朕至少還要等五年。”她也至少還要再等五年。
第三百零二章
開元二十五年, 十一月初九, 染疾多年的皇帝病重不治, 陷入彌留之際。
十一月初十, 右相張九齡、黃門侍郎楊弼被秘詔入宮,聽候皇帝遺詔。
詔命皇太女李瑾月繼位, 並叮囑皇太女以社稷蒼生為重,敬天法祖, 胼手砥足, 切不可荒廢朝綱, 殆冥基業。擇宗室賢能子弟,再傳皇位。
十一月十一日辰初三刻, 龍御大行, 舉國發喪。
國不可一日無君,當日遺詔宣告天下,皇太女為大行皇帝扶靈三日。十一月十五日, 新君登基大典準備妥當,李瑾月以有史以來頭一位皇太女的身份, 登頂大寶。為紀大行皇帝, 年號暫時延用。
女帝繼位, 普天喧沸,四海咸震。大唐建國一百又二十年,已出現兩位女帝。一位以太后之尊登頂皇位,雖還政李唐,但實為篡朝。如今這位卻是正經記錄在冊的皇室女, 以皇太女之尊登頂皇位,名正言順,史無前例。開此先河,預示著後世皆可效法,乃是震天動地的巨大變革。此事不僅影響到了全唐,還影響到了周邊諸多的國家。無數雙眼睛正盯著大唐的這位新君女帝,要看看她究竟有什麼本事治理好這樣大的國度。
大行皇帝離去十日後,諡號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廟號玄宗。在位二十六年,享年五十三歲,入葬泰陵。
新君即位大赦天下,凡輕量刑者一律釋放,重刑者裁量減刑。
翌年元日大朝會,宣布改年號為神凰。
神凰元年二月十五,朝會過後,李瑾月更衣,召見張九齡於大明宮延英殿西暖閣。
“子壽公,聽聞您近來身子欠安,可需要傳太醫看看?”延英殿龍席之上,一身赤紅金絲團龍刺繡錦袍常服的李瑾月,端坐其上。束半髻,頭頂的金龍小冠耀眼奪目。新君的服飾都是全新設計製作的,既體現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又符合她女性的特徵,同時還要符合新君的喜好。一套全新的標準定下來,禮部與尚衣局也不知磋商了多少次。李瑾月素來愛著男裝,尤其是行軍打仗之時,如今當了皇帝,燕居服倒是以女裝比較多。但上朝理政時,她的服飾依舊偏於男裝,如此更顯肅穆威嚴。
“多謝陛下關懷,老臣一切安好,就是舊疾犯了,風濕痛。”
“朕還是請太醫去給您看看罷,您也別推辭,赤糸與蓮婢當年離開長安時,特意叮囑朕要關照您呢。您若是身子欠妥,朕如何向她們交代啊。”李瑾月笑道。
張九齡忙拱手謝恩:“老臣惶恐,多謝陛下。”
寒暄過後,李瑾月切入正題。
“不知開辦女子官辦私塾的新政,中書省商議得如何了?列位宰相可否提個具體的方案給朕看看?”
張九齡心中一凜,他知道皇帝對這件事很看重,沒想到居然這麼著急,這才登基三個多月的時間,就迫不及待要著手推進新政了。
好在張九齡有備而來,當下將自己心中所想向李瑾月緩緩道來。君臣對席,一人說一人聽,李瑾月身旁新提拔上來的大內官王七,已改名王芝奇,恭敬地侍奉在側,為皇帝與右相斟茶添水。
其實李瑾月很想找一個貼身侍奉的女官,王芝奇雖然是內侍,但畢竟是半個男子,服侍她更衣,李瑾月心中總覺得彆扭,而身邊總是跟著一群宮女,她又覺得煩擾。近些日子她正盤算著要不要將玉環提到前朝來,先封她一個女官,就好像當年的上官婉兒一般,幫自己處理一些比較繁瑣的事情。但是想來想去,還是作罷了。玉環本就在風口浪尖上,她若要這般做,豈不是更加火上澆油。
每每想到此事,她就覺得心煩。皇太女時期,她就想過要迎娶玉環,但被張九齡勸阻了。因為當時雖然她已然掌控朝廷,但畢竟根基不穩,不宜樹敵。強行娶玉環入門,太過狂悖,驚世駭俗,恐怕不利於她在朝中站穩腳跟。再加上當時先帝還在,保不准先帝會不會再於此事上做文章,致使原本大好的局勢發生變故。思來想去,李瑾月便作罷了。
等到如今登基,她又與張九齡提過一次迎娶玉環的事,張九齡建議等女科徹底推行開來之後,再商量此事。李瑾月知道張九齡的判斷是對的,可她內心卻愈發煎熬。玉環如今在宮中無名無分,人人都知道她與新君的關係,也有一大堆的人侍奉她,可明面上卻只能用“玉環娘子”這樣不倫不類的稱呼。李瑾月想要她入主中宮,成為皇后。這件事幾乎成了她的心病。
張九齡的闡述到了尾聲,他卻發現李瑾月似乎走神了。他輕輕咳嗽一聲,以示提醒。李瑾月回過神來,歉意道:
“子壽公,實在抱歉,朕走神了。”
“陛下日理萬機,千頭萬緒,也要注意身子,多養養神。”
“唉……”李瑾月長嘆一聲,沒有答話。
張九齡見李瑾月神思不屬,一副鬱鬱寡歡的模樣,不由有些唏噓。沉吟片刻,拱手道:
“陛下切莫著急,女科的推行勢在必得,想來不出五年,定有成效。”
“五年啊……朕至少還要等五年。”她也至少還要再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