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阿蘭.莫里森的糾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珍妮弗傑弗森出席奧運會開幕式?她在中國的人氣無法抵擋。」

  「盤點在亞太地區人氣最夯的明星,珍妮弗傑弗森之外,尼古拉斯凱奇在中國的全盛時代正要開啟」

  「珍妮弗傑弗森身邊的英俊男人是誰?短短數秒鐘的亮相,他在網絡上已經引起了一陣旋風」

  「珍妮弗傑弗森芳心去向成謎,經紀人常伴身側,兩人關係曖昧?」

  「說唱歌手對珍妮弗大膽示愛,珍妮弗,你的笑容比北京的五環還要燦爛」

  「深受北京青睞,走進封閉的紫禁城,珍妮弗做到了麥可傑克遜也沒有做到的事。」

  「珍妮弗與喬治,昔日好友因為政治觀點漸行漸遠,還是雙方本來關係就十分微妙?」

  配上一張張表情各異的截圖,甚至還有誇張的漫畫和ps照片,珍妮在開幕式上驚鴻一瞥的亮相在網絡和媒體上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報導浪潮,不過當然,現在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本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表現,雖然也有媒體在跟蹤珍妮弗這條線,爆出了一些似真似假的消息,譬如說珍妮弗在北京受到了熱情的招待,甚至有官方背景的紅頂商人和她往來甚密,她在開幕式上坐的包廂等級僅次於領導人包廂,傳說最高領導人甚至還對她進行了秘密接見——但這些消息沒有實質證據,只能被那些喜好誇張報導的小報刊登,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種新聞也就是看看,笑笑,議論幾句就被拋諸腦後,他們更關注的還是珍妮弗前往探視美國代表團的新聞:在開幕式之後,珍妮弗造訪了美國代表團的奧運村駐地,和許多情緒興奮的運動員合影,當然還有和代表團團長愉快交談的場景。

  在珍妮團隊的推動下,這些有圖有真相,附帶著獨家花絮報告的新聞迅速地調開了大眾的注意力,在知道了珍妮弗會出席籃球決賽的消息之後,不少在中國工作,甚至會特地趕到中國看比賽的美國網友,都是曬出了自己的票根,炫耀著他們和名人同場的優越感,畢竟,珍妮弗可不是那種隨便可以堵到街拍的明星,在此之前,她甚至很少出現在湖人隊的賽場上。

  「珍妮弗肯定會買這一場的票。」在珍妮弗的粉絲論壇里,更是沒有人會對珍妮弗本人可能的政治不正確說三道四,由於她本人在拍戲之外,社會活動相當少,作風也非常低調,即使有狗仔跟拍,但人們對她的了解也依然遠遠不如別的a-r——人們知道李奧納多對派對和美女的喜好,也知道克里斯多福曾經迷上衝浪和帆船,但珍妮弗有什麼愛好呢?誰也不知道,人們甚至都不知道在私底下她都在做什麼,因此,這一次能參與到她的度假活動中來,這讓粉絲們相當的興奮,好像他們因為共享一種情感而更加親近了起來。「誰不會買這一場的票呢?我也想要見證國旗升起的那一刻。」

  「你們看到了嗎?科比在k上傳了自己和珍妮的合影,天啊,我不知道我是該羨慕科比還是羨慕珍妮弗,我也會參加夢八的決賽,如果到時候有機會能要到任何一個人的簽名、合影的話,我會回來報告的。」

  「我去過天壇和故宮,北京是個很美麗的城市,希望珍妮弗能喜歡它——如果珍妮弗也開了k那該有多好,我真想看到她的旅遊照片!」

  「也許中國的粉絲們能給我們一些消息——你們知道中國的一個網站嗎,它叫做tieba……」

  「有人知道珍妮弗會回來參加《夢露》的試映會嗎?我拿到了一張內部試映會的票,如果能看到珍妮弗的話,那就太好了!」

  「天啊啊啊啊啊,」這條明顯是為了搶風頭的留言,順利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沒有人再關注珍妮弗和北京的那場籃球賽了,比起那些虛無縹緲,註定只屬於少數幸運兒的接觸,粉絲們更關注的還是珍妮弗的下一部電影,」你真是太太太太幸運了!不過,你是怎麼拿到票的?你是被抽選中的觀眾嗎?」

  發言的層主沒有再回復,但已經成功歪了樓,影迷們的熱情已經完全轉向了《與夢露的一周》,對於最核心的那部分粉絲來說,他們已經喜歡了珍妮弗很長一段時間,足夠從電影圈的小白變成老鳥,雖然距離《夢露》上映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他們都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今年頒獎季的大熱作品,其實並不取決於它的票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取決於第一批受邀觀看珍妮弗電影的大拿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雖然珍妮弗沒有討論過這個話題,不過在粉絲們看來,這部由大夢獨資投拍的電影,還是給公司和珍妮弗都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媒體一直在說三道四,暗示著珍妮弗飾演夢露時被沖昏了頭腦,有些不自量力,而選擇薩爾維這個導演更是體現了她的不成熟——在一部分人口中,這部電影只不過是一團自戀的屎而已,而粉絲們甚至還不能反駁這些言論,因為他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電影的預告片,只能從海報出發,去想像電影到底會有怎麼樣的面貌。

  作為粉絲,自然只有希望自己的偶像越來越好的,而這部電影的意義多少又有點特殊,所以粉絲們甚至比珍妮弗本人都還急於得到影評人們的肯定。畢竟這可不是一般的文藝片如《麥可克萊頓》,撲街也就撲街了,這種本來關注度就高的題材,一旦撲街,全美國的媒體可能都會把珍妮弗當作笑柄,嘲笑上好幾個月。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論壇的熱帖里,樓主這麼感慨道,」即使你不想關注珍妮弗的電影都做不到,她的每一部電影都讓人提心弔膽,好像根本失敗不起。如果你沒有一顆強勁的心臟,那麼最好就別做珍妮弗的粉絲,這姑娘雖然年紀輕輕就獲得了一切,但好像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滿足,她不喜歡拍那些安全的電影,每一部電影對她來說都是一場豪賭,贏家獲得一切,輸家則註定要遭受重挫。」

  這個貼獲得了論壇網友一致的認同——不過,說到底,這抱怨也還是甜蜜的,畢竟,如果沒有這樣的進取精神,珍妮弗也不會在這麼年輕的年紀,就站到這個高度。粉絲們也習慣了一次又一次連續的勝利,就像是去年《麥可克萊頓》的風光無限一樣,這一次,他們也在等待著又一個極為理想的開局。

  #

  正當粉絲們滿是樂觀地等待著試映會的時候,阿蘭莫里森的心情卻說不上有多好——和一般大眾一樣,他也是通過電視新聞知道了珍妮弗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消息,但和一般大眾不同的是,長年累月的娛樂圈生活,已經讓他對於媒體的導向性報導有了免疫力。當人們在津津樂道北京對珍妮弗的禮遇時,阿蘭卻是看到了一個很危險的徵兆:這女孩在政治上還是太過年輕、幼稚,北京用傳遞火炬的榮譽吸引了她,用觀看開幕式的待遇誘惑了她,她根本沒有來得及認識得到這個國家的邪惡面目,就被糖果吸引,向著對方靠攏,成為了官方的寵兒。而這一點對於阿蘭來說,甚至令他原本十分期待的電影都為之失色。

  當然了,好萊塢是民主黨的世界,不像是更為激進的共和黨成員,甚至認為珍妮弗在正義人士對抗邪惡核心,為民主自由而努力的時候去傳遞火炬是種背叛,阿蘭作為民主黨的成員,倒還是承認珍妮弗有行動的自由,而且為奧運傳遞火炬,包括出席奧運開幕式也並不是太有爭議性的舉動,但他也不能不承認,雖然理智上是這麼認為的,但感性上來說,因為珍妮弗的種種舉動,他確實對她有種失望和反感的情緒,他覺得這女孩好像有些忘乎所以了,連續的勝利讓她聽不清團隊成員的合理勸告(阿蘭相信她的團隊肯定非常反對這些決定),她應該要栽上一跤才能清醒過來,明白在好萊塢,你應該處處小心,即使是大牌明星也沒有隨心所欲的權利。而且珍妮弗也該知道到底誰才是她應該親近並且靠近的——而且這個答案當然是美國,而不是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中國。

  當然了,從理智上來說,他也知道電影就是電影,不應該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影響,但是阿蘭亦不得不對自己承認,電影還沒開始,他的觀影心態已經有了微妙的改變,如果說之前他是最堅定的j.j粉,總是相信珍妮弗能締造奇蹟,那麼現在,他倒是有些隱隱地希望珍妮弗能失手一次,這樣他就不必糾結於職業道德和自身喜好的衝突,可以好好地讓珍妮弗嘗嘗影評人的厲害,讓她知道自己還是應該更多的把心思放在本職工作上——雖然在此之前,珍妮也遭遇過一些影評人的攻擊,但那更多的是針對她的商業片,而且,按照阿蘭自己的想法,這種攻擊也遠遠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因為很明顯,除了羅傑艾伯特這樣當之無愧的耆宿以外,他阿蘭莫里森不也還在幫珍妮弗說話嗎,姑且還可以認為輿論上是兩相對峙,而不是一種風向占優嘛。

  「如果現在已經進入對珍妮弗的倦怠期就好了。」進入放映廳之前,阿蘭忍不住這麼想著——一般說來,影評人對於演員會有一個蜜月期,當一個演員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影評人對待他/她,就像是對待一個剛得手的情人一樣無微不至,而如果在兩三部電影以後,演員還在重複自己,不能取得突破的話,影評人看著他/她的眼神,就像是看到一個多年的怨偶,他們的讚揚有多熱情,批評就有多嚴厲,就是再好的演員也都很難逃脫這種心理定勢的周期反覆,因為畢竟,從人的心裡慣性來出發的話,第一次的驚喜肯定會堆積成第二次的高期待,如果你第二次,第三次都不能滿足影評人的預期的話,那麼失落落空以後,影評人的怒火肯定是要比對一開始就毫無期待的演員更強上許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演員都經歷過這種事業上的低潮,而這也是演員行業的一種考驗,很多出道時風頭無兩,從評論界到票房都成績斐然的明星,就是熬不過自己的第一次低潮期,熬不過自己的第一部、第二部票房和影評都慘敗的電影,當然了,如果接連第三部電影都是票房口碑雙撲的話,那麼即使演員本人沒被打敗,他也很難拿到第四個機會了——不過,還是有很多原本前途無量的演員在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糟糕的時候,因為受不了評論界的尖酸刻薄,轉向別的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的領域來滿足自己,也在演藝事業上就此沉淪下去,再也沒有重新崛起的一天。只有那些最偉大的演員,才能一次次從挫折中爬起,用強勁的獎項和票房重新證明自己,再一次登上事業的高峰,而這種歷練,也能幫助他們在演技上再次取得突破,真正地脫胎換骨,塑造自己的神格。

  珍妮弗傑弗森已經成名七年了,按照一般的演員生命周期來說,她應該已經要陷入自己的第一次事業低谷,至少來說是要往下坡路開始走,出現一兩部票房依舊大賣,但是演技已經遭遇惡評的電影,然而,當阿蘭開始審視她的演藝生涯時,他卻詫異地發現,珍妮弗還處在她的第一次上升期里,到目前為止,她的文藝片在票房和影評上都沒有遇到過多少麻煩,而商業片的話,除了《加勒比海盜》系列的後兩部,有人給她找了一點事以外,真正那種大規模質疑、嘲笑演技的現象也沒有出現,票房當然更不必說了——影評人對於她的期待一直以來都是被滿足,甚至可以說是被超標準的滿足,她表現出的那種富有變化的,真摯動人的,不斷豐滿和成熟,仿佛還在自我調整、成長探索的演技,已經完全把影評人們帶入戲了,很多影評人都有一種感覺,好像在見證一個奇蹟發生,見證一個天才成長,他們都想要看到珍妮弗最終會成熟為一個怎樣的演員,那種對於一般演員很常見的倦怠感,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在他們和珍妮弗的『戀愛關係『中出現——所以,很可能即使《夢露》沒有達到預期,作為她的第一次失敗,影評人們也許都還會懷抱著很寬容的態度,甚至都不會說什麼重話,免得傷害到了正在成長中的參天大樹:對於蜜月期的演員,影評人們絕對是捧在手心也不覺得溺愛的。

  當然了,那是在她和北京的一連串緋聞出現之前的事了……阿蘭在小放映廳里找了個位置,他扭過頭看了看那幾張熟悉的面孔:他本人對政治其實說不上多有興趣,但即使如此,心裡也難免有幾分彆扭,而據他所知,《綜藝》的德里克是共和黨……即使是再小的事,如果和政治有關,阿蘭都不會在共和黨人身上寄望太多,期望對方做到就事論事、公平討論,更別說這件事對於共和黨人來說絕不在小了……

  當放映廳的燈光緩緩暗下時,阿蘭最後一次看了看幾個影評人漠然的面孔,他的情緒十分複雜:一方面,他希望這是一部爛片,這樣他就可以大肆痛批珍妮弗,宣洩內心的失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忍不住為珍妮弗擔心,害怕《夢露》受到那些政治熱情太濃、太不專業的評論家的偏見和冷遇,委屈了一部質量還不錯的電影,而同時他自己都不肯定,如果《夢露》的質量不夠驚艷,不是那麼毫無爭議,珍妮弗的表現也不是那麼的驚喜連連的話,他自己會怎麼寫影評文章,是毒舌抨擊還是溫柔呵護,是在共和黨人的怒火跟前保衛珍妮弗,還是讓她明白這世界的冷酷?而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僅僅因為她在政治上的天真和幼稚,就通過違背自己的專業道德來教會她這堂課,教懂她犧牲自己的政治自由來換取拿到公平影評的資格,這麼做是否恰恰證明了自己的虛偽,是否算是無恥的脅迫……

  隨著一段溫柔的開場音樂,屏幕亮了起來,多年來養成的本能,讓阿蘭深吸了一口氣,迅速進入到了專業的觀影狀態中去。

  在夢露出現以前,他的最後一個想法是:如果珍妮弗把電影的首映放到威尼斯就好了,那裡的人不會太在乎這個,而如果《夢露》在威尼斯獲得了很好的評論,這幾個老傢伙的聲音也就沒那麼有用了,而且她的團隊也有很大的問題,在她去了北京之後?德里克絕對不該出現在被邀請的名單里——

  和以往相比,他的思緒的確還有些過分活躍,遲遲都不肯安分下來,然後——

  ——然後,夢露出現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