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夢露》選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繫……好吧,接下去的話珍妮就不會背了,不過她畢竟是受到特色教育土生土長的東方學生,政治課上的一些隻言片語還是留在心裡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被證明自有其道理,就像是《夢露》的製片,她和切薩雷原本認為要打造一支水平較高的團隊會較為艱難,但沒想到得益於《麥可.克萊頓》的劇組變化,以及那些表演素材的泄漏,這一切忽然變得輕鬆無比,史蒂文.索德伯格、西德尼.波拉克這兩個超級大導都表達了對項目的興趣,以她現在的關注度來說,想要塑造一支奧獎級別的攝製隊伍也許都不困難。而在外部的困難散去以後,唯一的阻礙無非是這麼一點:在人選幾乎是任挑的現在,她該怎麼去挑人呢?她到底想把《夢露》做成什麼樣的項目呢?

  照搬不是答案——雖然打算以這個素材進行拍攝,但那也只是因為在兩千年以後,以夢露為題材的傳記片只有這一部激起了水花,珍妮對於原片的質量評價並不高,《與夢露的一周》有優點:再現了60年代風情,拍出了少年科林的青澀心事,與那種少年韶華將盡的淡淡惆悵,他和夢露的關係也被處理得很詩意,很優雅,有些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味道,但除此之外,《夢露》的瑣碎、平淡感太強,再加上米歇爾雖然演技超凡,但長相實在和夢露不沾邊,珍妮在觀看的時候也是時而被演技帶入,時而又有點犯尷尬恐懼症,所以最終觀影感覺並不好,藝術性和商業性融合得很一般,而藝術性本身又太稀少、太輕飄,這部影片最終在奧獎沒能獲得獎項,米歇爾也不過是公關了一個提名,珍妮認為這個結果還是比較公允的。

  以她來出演夢露分析的話,珍妮認為表演方面不會是太大的問題,畢竟她有金手指護體,而另一個重要角色勞倫斯.奧利弗,她準備沿用肯尼斯.布拉納,這一位英國劇壇、影壇的王子是古典派、表現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和珍妮的體驗派形成衝擊對比,很好地表現出夢露和英國片場的格格不入,但導演人選珍妮現在都還沒有答案,最次是尋找原導演,打造一部接近原版質量的影片,靠自己的表演去沖提名,最好的當然是按照她的意圖進行改編,反正這部戲她是全額投資,話語權接近全滿,可以量身定作,想要什麼風格就要什麼風格。——但問題是她到底想要什麼風格。

  是原版的不痛不癢?把夢露的睡眠障礙和精神問題處理得仿佛清風拂面?就像是少年的一個迷夢?還是以少年的眼光來看待夢露?還是大幅削減科林的戲份,以夢露的危險人生為重點,把整部片處理成夢露在徹底墮落和混亂前的迴光返照,讓她的混亂再難堪一些,再有衝擊力一些?然後整部影片的基調再陰暗一些?

  這其實就是整個製片人的工作難點所在了,擺平各個環節,對於熟手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這樣的選擇不論是多偉大的製片人也要遇到——一個好題材如果遇上了壞思路,找到了不對味的導演,帶來的可能就是讓人心痛又難堪的失敗,製片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意義重大,尤其是對珍妮這個貪心的製片人來說,她不但想要藝術性,也想要商業性,不但想要增強自己的發揮空間,也想要協調各角色的表現餘地,更是希望最後能製作出一部各方面都盡善盡美的藝術精品,而不是經過仔細考量和計算,有優點有缺點的商業賺錢、沖獎作。以這種心態來製片的話,那就更加無從選擇了。——更要命的是,這種思考和選擇註定是她一個人的事,在不解釋前請提要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會明白她做選擇的心路歷程,珍妮只能以自己入行幾年的有限經驗來完成改造的思考、判斷,以及導演人選的選擇。而在對於電影工業了解更深入的現在,她早已不像是當年試圖改編《惡魔穿著prada》時一樣無知無畏了,她非常清楚的意識到,在沒有資深製片人壓陣的現在,自己現在就像是一個小孩揮舞著大錘一樣,隨時都可能失控。

  按捺下了浮動不安的心思,珍妮對阿瑟誠懇地笑了笑,開口邀請他跟上自己的思路,「我不知道你是否看過了原著,阿瑟,不過《夢露》素材的兩本回憶錄對電影改編來說都有些太清淡了,重點更集中於60年代的電影工業風情和科林本人的內心世界,但,科林並非很有矛盾的性格,我個人認為電影應該做恰當的改編,讓夢露在科林回憶中的夢幻形象和現實中的——」

  珍妮聳了聳肩,「火車慘案般的人生,找個平衡點。」

  「非常有趣的觀點,」看得出來,阿瑟是真正贊同珍妮的思路,他露出了沉吟的表情,「你想要淡化科林本人的痕跡,讓他更多的成為觀眾的象徵,用他的視角去揭露夢露的人生——讓他的參與度再深一些,是嗎?」

  「確實如此,我不想看到浮光掠影的幾個側面,我想挖得更深,把夢露的掙扎,她和遺傳精神疾病的鬥爭——她和阿瑟.米勒之間的互相吸引和無法共處都拍出來。」珍妮熱情地說,這也的確是她的真心話,夢露是她共情次數最多的真實人物,她對她有些特別的感情,甚至珍妮感到自己對她的了解是絕無僅有的,她很懷疑世界上有沒有人能和她一樣了解瑪麗蓮.夢露,了解這個在大明星的面具背後孤獨、恐懼而殘破不堪的靈魂。

  但——為了市場考慮,她不能把這些全都完整展現出來,甚至是為了藝術性也不能,畢竟把一個人的一生如實呈現那是紀錄片,藝術片的素材肯定要經過挑選、美化和剪裁,而且夢露真實的一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過於黑暗和混亂了,珍妮深思地繼續分析,「但我不希望那太黑暗,太真實,只是在夢幻失真和殘酷的現實中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就像是《潘神的迷宮》,能入能出,當然我們不能直接來找吉爾莫.托羅來當導演,他有些過分的講究形式,商業片習氣難改,他更適合幻想題材,也沒拍過傳記片……」

  說到最後,她已經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緒,但阿瑟敏銳地把握住了珍妮話里泄漏的信息,「啊,這麼說,你還沒選定導演嘍?珍妮弗?」

  「劇本還在撰寫階段,」珍妮沒有正面回答,只是提了一句,「還沒到能讓我滿意的程度,所以是的,我們還沒法大範圍的尋找導演,而西德尼的身體不好,史蒂文又要忙《十三羅漢》,我認為他也不太適合執導《夢露》。」

  她沒透露自己已經和索德伯格初步聊過了自己的一些構思,兩人沒有談攏的事情。這種事一般在影片下檔以前都默認是秘密,不好隨便亂講。

  「大導演的脾氣一般都不太好。」阿瑟說道,他不動聲色地把自己包攬了進來——「尤其你對這個項目很有掌控欲,我們最好為你找個脾氣不錯的上升期青年導演,這會讓你們的溝通更加順暢。」

  一般說來,製片人很少在製作過程中扯到這麼深,和導演的分工還是非常明確的,但《夢露》這部片子是珍妮自己一手牽頭建立起來的,什麼權利都在她手上,錢也是她自己出的,她肯定是希望影片最終能和她自己需要的效果一致,而不是把本子交給大導演,讓他們去玩。珍妮笑了笑,也沒有戳破阿瑟的小心思:和美國比,英國一直都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來自英國的導演和演員普遍更加專業、善於溝通和珍惜機會,所以她不介意讓阿瑟出面為她穿針引線,尋找一些優秀的導演。畢竟阿瑟說的也有道理,咖位小一些的導演也許配合度會更高,服務精神也更強一些。不像是大導,想和她合作更多的是看中了她的演技,是導演去塑造她、使用她,而不是兩人一起合作。

  「都是可以坐下來談的,」她說,「當然我們可以幾方面同時進行,先把基本的演員群給確定下來,比如說勞倫斯.奧利弗和費雯麗,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科林.克拉克,阿瑟,我需要你拿出最合適的人選,別敷衍我——我不在乎名氣,我只要演技和角色契合度,他要和我對戲而不能落入下風,當然,他的氣質也得和內向青澀的貴族小子配合得天衣無縫,總之,當我們開始試鏡時,我希望看到的是這麼一批有潛質的年輕人,而不是那些乏善可陳的關係戶。」

  「當然。」阿瑟一口答應了下來,他顯得胸有成竹,呵呵笑著捻起了鬍鬚,「我已經開始讀第二遍原著了——我一定會給你一個最適合的科林的,相信我,珍妮弗。」

  《與夢露的一周》里,最為突出的角色就是夢露、科林和勞倫斯,而因為開拍時間點不同的關係,原本出演科林的埃迪.雷德梅尼可能不再適合出演,畢竟他現在才24歲,還處於剛踏入演藝圈開始歷練的階段,演技和幾年後也許有很大差別,可能在珍妮跟前撐不起科林這個角色,不像是出演勞倫斯的肯尼斯.布拉納,演技已經臻至成熟,早幾年晚幾年倒是都無所謂了。而和科林有過一段感情牽扯的服裝助理露西,也因為艾瑪.沃特森現在年齡還小的關係,可能也需要再行選角,不過,這些配角的變動影響不了多少,最重要的還是劇本的改動和導演的選擇。

  和阿瑟的談話,只是珍妮在這個月諸多談話中的一場,接下來她還要約見珍妮弗.安妮斯頓,和她談談自掏腰包沖提名的好處,當然,這對《老友有錢》也會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此外作為《麥可.克萊頓》系列的重要製片人,隨著劉易斯進組之日逐漸臨近,她也有不少工作要做……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社交邀請中,穿插著完成製片人工作,是一件讓人很疲倦的事,珍妮努力讓自己保持感恩的心態:還好,《阿凡達》項目現在還在磨洋工中,沒有來參一腳,否則她的事情會更多、更忙。不過,即使如此,當劉易斯的飛機降落在lax機場時,珍妮還是鬆了一口氣,她已經迫不及待要躲回凱倫的身體裡,重新開始純粹的演員生涯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