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但是方孝孺穿著一身斬衰(古代喪服按生者和死者關係,分為五等,斬衰最重),一進來就大哭不已。朱棣即命錦衣衛強行撕去方孝孺的喪服,換上朝服。

  朱棣強壓怒火,親自勸解方孝孺,破例為他設座,並起身勸慰道:“先生不要難過了!朕本來是要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

  方孝孺立即反問道:“成王在哪裡?”

  朱棣說:“他自焚死了。”

  方孝孺再問道:“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當皇帝?”

  朱棣說:“國家要依賴年長的君主來治理。”

  方孝孺進一步逼問道:“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無法回答,只好搪塞道:“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過多操勞。”遂暗示左右,強行將筆塞給方孝孺,命道:“詔天下草,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奮筆疾書“燕賊篡位”四個字,投筆於地,放聲大哭,且哭且說:“死即死,詔不可草。”

  方孝孺憤然回答道:“便十族奈何!”罵叱聲越來越大。

  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然痛罵不絕。

  朱棣厲聲道:“豈能讓你如此痛快地死,當滅你十族!”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的學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是否回心轉意。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服於朱棣的淫威。當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時,方孝孺看著因受自己牽累而行將就戮的弟弟,不覺淚如雨下。方孝友從容吟詩一首,寬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寶門外磔死,遇難時年僅四十八歲。明代歷史地理學家王士性曾評價道:“自古節義之盛無過此一時者。”清代學者齊周華也認為:“靖難受禍慘烈者,亦莫若孝孺。無論知與不知,無不義而悲之。”老南京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孺頸血所濺而成,雨後看血跡石,血色鮮紅欲滴,嗅之似猶有血腥味!

  方孝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上吊自殺,兩個女兒年未及笄,一齊投秦淮河自盡,受他牽連被殺的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達數千,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

  歷來株連也不過是滅三族,誅九族已經很恐怖,燕王還要滅十族,其野蠻、殘暴由此可見。以至於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讀書種子

  故事自然得從頭說起。方孝孺(1357-1402),生於浙江台州寧海,父親方克勤任寧海縣學訓導(即縣學校的老師)。方孝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善作詩作文,人奇其才,被稱為“小韓子”。洪武四年(1371),方克勤出任山東濟寧知府,於是方孝孺隨父北上濟寧。

  方孝孺拜著名學者宋濂為師,宋濂為明代開國元勛,是江南第一大儒,以“仁政”為理想,主張恢復古代的禮樂,以德治國,反對嗜殺。當時宋濂門下,學子如雲,如胡翰、蘇伯衡等,皆為學界名流,但與方孝孺相比,則相形見絀,都自愧不如。宋濂也非常器重孝孺,曾把他比作“百鳥中之孤鳳”。

  洪武九年(1376),“空印案”起,方克勤雖一向清廉守法,蜚聲政績,也牽連被誅。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起,宋濂也受牽連而不能倖免。父親、老師均慘遭變故,對方孝孺產生極大影響,使他逐漸形成一套以提倡仁政、反對暴政為核心的政治主張。

  洪武十五年(1382),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二十六歲的方孝孺來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見。明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於他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太祖並未啟用他,只是對皇太子說,“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於是厚禮相待,遣返歸鄉。

  對於方孝孺而言,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只得隱居在家,把心血都放在著書立說上,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他雖然生活清苦,貧病交加,甚至連日斷炊,仍然奮筆不輟。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黃子澄像璋才讓他擔任陝西漢中府學教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懷抱“明王道、致太平”志向的方孝孺,終於在年輕皇帝朱允炆那裡尋找到了實現理想的機遇。

  前面我們說過,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說,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當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飽讀詩書的才子都受到重用。建文帝的治國措施與方孝孺的仁政主張相投合,方孝孺更是受到建文帝的青睞,先任翰林侍講,後遷文學博士,日侍建文帝左右。據《明通鑑》記載,建文帝讀書每有疑問,便立即召方孝孺為他講解;臨朝奏事時,遇到需商議的地方,也命方孝孺前來批答;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書,也由方孝孺擔任總裁。當時朝廷的詔書、往來的檄文大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對方孝孺,可謂言聽計從,非常倚重,君臣關係十分契合。方孝孺對這種“知遇”之恩十分欣喜,“風軟彤庭尚薄寒,御爐香繞玉闌干。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在建文帝身上,寄託著方孝孺的政治理想——提倡仁政,反對暴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