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第 6 卷 溶洞
我拿了這改裝過的槍刺電筒,才稍稍有些安心,又怕那鬼臉怪物突然爆出傷人,索性帶 著小童躲進山洞,說不定還能尋一條下山的道路。 我們先在洞口處小心聞了聞,看看有沒有硫磺、臭雞蛋、苦杏仁味等味道,要是有這種 刺鼻的味道,那就說明山洞中的空氣可能有毒,要趕緊用濕布等東西捂住鼻子,退出這個山 洞,並在洞口處做出一個禁止進入的標誌。 那山洞中除了一些潮濕的植物腐爛的氣味外,並沒有其他味道。我想了想,扯了一些外 面的枯藤,從背包里拿出一些煤油倒在上面,做了一個簡易的火把,又在洞口處標了一個明 顯的記號,這才叫小童跟在我身後進入了洞穴中。 那洞穴初進時很小,走了一段後,通道寬闊了一些,可是那通道仿佛沒有盡頭一樣,走 了半天,山洞依然朝裡面不斷延伸著,又過了一會,火把的火苗開始四下里躥動,顯然已經 到了一個比較開闊的地方,風從裡面倒灌進來,吹得火苗亂躥。 我用手電筒向周圍一照,小童一下子驚叫起來,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不覺也驚呆了。
我們現在竟然身處在一個巨大的溶洞中,燈光照耀之處,地下是泛著光彩的流水,溶洞 中垂下來了一根根雪白剔透的鐘乳石,鐘乳石倒映著流水,流水反射著火光,一時間仿佛是 到了一個絕美的夢境中。 我沒有想到,這山洞竟然連接著這樣一個巨大的溶洞,一時間也有些恍惚。 秦嶺一黃淮平原交界帶介於秦嶺山地和黃淮平原之間,是一個典型的地貌過渡區,地貌 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中山和河谷平原。沒想到,我們竟然在秦嶺的深淵處竟然會有 這樣的大型喀斯特岩溶地質地貌景觀。 喀斯特地形,是因為地下水長期溶蝕石灰岩,最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中國廣西、雲南 一帶多有出現,中國西部高山區由於晝夜溫差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並不明 顯,所以較少發現這樣大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質地貌。
第 6 卷 懸葬
也許是因為這個深淵積累了較多山洪,所以造成了地下水比較多,石灰岩被地下水長期 沖刷,才造成了這樣鬼斧神工的地貌。 小童從來沒見過溶洞,這時候也覺得好奇,將火把高高舉著,來回看著,那一截截小小 的鐘乳石,都是經歷了上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積累,才成為了這樣一個自然界的奇觀。 看著看著,小童突然又是尖叫一聲,差點把火把給扔在地上。
我忙問他怎麼了,他指著鐘乳石後面,說道:“那後面……掛著一排棺材!” 我嚇了一跳,這裡怎麼可能會出現棺材? 忙走過去用手電筒一照,卻發現在鐘乳石後面,吊了一排黑乎乎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 一個個的棺材。 我頓時一驚,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懸葬,或者是洞葬? 中國有數千年的墓葬文化,根據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墓葬文化也有所不同,西藏人 崇尚天葬,納西、普米等族喜歡火葬,好多沿海地區實行水葬,新疆地區流行沙葬,以往漢 人採取的土葬等,但是最神秘的還是苗族的洞葬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懸葬。 顧名思義,洞葬就是將棺材懸空,放置在一個山洞中,懸葬則是將棺材懸掛在臨江的懸 崖上。 這是一種奇異的墓葬習俗,至今科學家也無法解釋古代人為什麼要選擇這樣埋葬先人。 可是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墓葬又和洞葬和懸葬有區別。
洞葬的洞一般開在半山腰,為 U 字形,有上下兩個洞口,棺材在上洞口處,放置在“井” 字形木架上,列成五排排列。 懸葬則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木棺懸置於懸崖旁的崖洞中, 往往懸置越高,死者的身份就越尊敬。 這樣看來,這些古怪的葬法更像是懸葬多一點。 不過對於懸葬,科學界一向有一種疑問,那就是:幾百年前,古人是如何將這些重達數 百斤甚至是上千斤的棺木運到懸崖上,並且固定在懸崖上的呢?
第 6 卷 鬼臉怪物巢穴
我也是暗暗驚奇,想著我和小童兩人是用了最先進的裝備,而且也是誤打誤撞,才到了 這樣一個山洞中,真想不到古人是如何將這麼多沉重的棺木運到這個山洞中的。 我用手電筒照著那些棺材,在山洞中鑿了許多孔洞,孔洞中安裝了木樁,那些棺材呈船 形,一個個安置在了木樁上,看起來就像是漂浮在了山洞中一樣。 這時候小童說了一句:“那棺材上有圖案!” 我仔細一看,那棺材上果然用了一種鮮艷的顏料雕刻著一些圖案,只是因為時間太久, 那圖案有些看不清了,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京劇的臉譜一樣。 京劇臉譜? 我不由得一愣,怎麼好像我在哪裡見過這樣的圖案一樣。 我一時間愣在了那裡,小童走進了要去看圖案,突然說道:“奇怪,這個圖案怎麼好像 在動一樣……” 我這時猛然想起究竟在哪看到這種圖案了,就是在進入山東之前,那個朝我“噓”了一聲 的鬼臉怪物! 這個京劇臉譜並不是雕刻在棺材上的花紋,而是那個一直潛伏在我們周圍的鬼臉怪物! 我衝過去一把拉住小童就跑,小童跑了幾步, 卻摔倒在地上,起來再跑,又摔在了地上, 好像他的腿腳被什麼綁上了一樣。 我記得這山洞中都是鋪的青石板,沒有什麼絆腳的東西呀!慌忙用火把照著,就看見不 知道什麼時候,地上多了一層厚厚的蜘蛛網,這些蜘蛛網異常結實,難道小童老被絆倒了。 這時候,黑暗中又傳來了我熟悉的“噓”聲,那聲音從山洞各處響起,看起來不只是一個 兩個,在這樣黑黢黢的山洞中聽起來分外瘮人。
我拿了這改裝過的槍刺電筒,才稍稍有些安心,又怕那鬼臉怪物突然爆出傷人,索性帶 著小童躲進山洞,說不定還能尋一條下山的道路。 我們先在洞口處小心聞了聞,看看有沒有硫磺、臭雞蛋、苦杏仁味等味道,要是有這種 刺鼻的味道,那就說明山洞中的空氣可能有毒,要趕緊用濕布等東西捂住鼻子,退出這個山 洞,並在洞口處做出一個禁止進入的標誌。 那山洞中除了一些潮濕的植物腐爛的氣味外,並沒有其他味道。我想了想,扯了一些外 面的枯藤,從背包里拿出一些煤油倒在上面,做了一個簡易的火把,又在洞口處標了一個明 顯的記號,這才叫小童跟在我身後進入了洞穴中。 那洞穴初進時很小,走了一段後,通道寬闊了一些,可是那通道仿佛沒有盡頭一樣,走 了半天,山洞依然朝裡面不斷延伸著,又過了一會,火把的火苗開始四下里躥動,顯然已經 到了一個比較開闊的地方,風從裡面倒灌進來,吹得火苗亂躥。 我用手電筒向周圍一照,小童一下子驚叫起來,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不覺也驚呆了。
我們現在竟然身處在一個巨大的溶洞中,燈光照耀之處,地下是泛著光彩的流水,溶洞 中垂下來了一根根雪白剔透的鐘乳石,鐘乳石倒映著流水,流水反射著火光,一時間仿佛是 到了一個絕美的夢境中。 我沒有想到,這山洞竟然連接著這樣一個巨大的溶洞,一時間也有些恍惚。 秦嶺一黃淮平原交界帶介於秦嶺山地和黃淮平原之間,是一個典型的地貌過渡區,地貌 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中山和河谷平原。沒想到,我們竟然在秦嶺的深淵處竟然會有 這樣的大型喀斯特岩溶地質地貌景觀。 喀斯特地形,是因為地下水長期溶蝕石灰岩,最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中國廣西、雲南 一帶多有出現,中國西部高山區由於晝夜溫差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並不明 顯,所以較少發現這樣大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質地貌。
第 6 卷 懸葬
也許是因為這個深淵積累了較多山洪,所以造成了地下水比較多,石灰岩被地下水長期 沖刷,才造成了這樣鬼斧神工的地貌。 小童從來沒見過溶洞,這時候也覺得好奇,將火把高高舉著,來回看著,那一截截小小 的鐘乳石,都是經歷了上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積累,才成為了這樣一個自然界的奇觀。 看著看著,小童突然又是尖叫一聲,差點把火把給扔在地上。
我忙問他怎麼了,他指著鐘乳石後面,說道:“那後面……掛著一排棺材!” 我嚇了一跳,這裡怎麼可能會出現棺材? 忙走過去用手電筒一照,卻發現在鐘乳石後面,吊了一排黑乎乎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 一個個的棺材。 我頓時一驚,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懸葬,或者是洞葬? 中國有數千年的墓葬文化,根據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墓葬文化也有所不同,西藏人 崇尚天葬,納西、普米等族喜歡火葬,好多沿海地區實行水葬,新疆地區流行沙葬,以往漢 人採取的土葬等,但是最神秘的還是苗族的洞葬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懸葬。 顧名思義,洞葬就是將棺材懸空,放置在一個山洞中,懸葬則是將棺材懸掛在臨江的懸 崖上。 這是一種奇異的墓葬習俗,至今科學家也無法解釋古代人為什麼要選擇這樣埋葬先人。 可是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墓葬又和洞葬和懸葬有區別。
洞葬的洞一般開在半山腰,為 U 字形,有上下兩個洞口,棺材在上洞口處,放置在“井” 字形木架上,列成五排排列。 懸葬則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木棺懸置於懸崖旁的崖洞中, 往往懸置越高,死者的身份就越尊敬。 這樣看來,這些古怪的葬法更像是懸葬多一點。 不過對於懸葬,科學界一向有一種疑問,那就是:幾百年前,古人是如何將這些重達數 百斤甚至是上千斤的棺木運到懸崖上,並且固定在懸崖上的呢?
第 6 卷 鬼臉怪物巢穴
我也是暗暗驚奇,想著我和小童兩人是用了最先進的裝備,而且也是誤打誤撞,才到了 這樣一個山洞中,真想不到古人是如何將這麼多沉重的棺木運到這個山洞中的。 我用手電筒照著那些棺材,在山洞中鑿了許多孔洞,孔洞中安裝了木樁,那些棺材呈船 形,一個個安置在了木樁上,看起來就像是漂浮在了山洞中一樣。 這時候小童說了一句:“那棺材上有圖案!” 我仔細一看,那棺材上果然用了一種鮮艷的顏料雕刻著一些圖案,只是因為時間太久, 那圖案有些看不清了,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京劇的臉譜一樣。 京劇臉譜? 我不由得一愣,怎麼好像我在哪裡見過這樣的圖案一樣。 我一時間愣在了那裡,小童走進了要去看圖案,突然說道:“奇怪,這個圖案怎麼好像 在動一樣……” 我這時猛然想起究竟在哪看到這種圖案了,就是在進入山東之前,那個朝我“噓”了一聲 的鬼臉怪物! 這個京劇臉譜並不是雕刻在棺材上的花紋,而是那個一直潛伏在我們周圍的鬼臉怪物! 我衝過去一把拉住小童就跑,小童跑了幾步, 卻摔倒在地上,起來再跑,又摔在了地上, 好像他的腿腳被什麼綁上了一樣。 我記得這山洞中都是鋪的青石板,沒有什麼絆腳的東西呀!慌忙用火把照著,就看見不 知道什麼時候,地上多了一層厚厚的蜘蛛網,這些蜘蛛網異常結實,難道小童老被絆倒了。 這時候,黑暗中又傳來了我熟悉的“噓”聲,那聲音從山洞各處響起,看起來不只是一個 兩個,在這樣黑黢黢的山洞中聽起來分外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