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頁
不怪林颯不想理他,他這個人是真不喜歡給任何交代,蘇容都是愣了一下才意識到他是通過了。連忙道:「好,我就用高蹺那種方式做。」
拍這場戲那天仍然是黃昏,陳生又在旁邊說黃昏逢魔時是日本的概念,蘇容只緊張地忙個不停。但他其實不用做什麼,易霑負責道具,Bobby負責化妝和服裝,他只負責最後通過,副導演上來講走位,演員早排練過兩遍了,等燈光調好,演員上場,他緊張得胃裡都有點不舒服了。
第一個鏡頭是遠景,黃昏光線,薛蠻和小虞逃到森林中,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這個鏡頭是樹林中遠遠出現一支隊伍,和李國昌那支節度使的隊伍一樣看起來十分華麗,井然有序。
他們還以為是撞見官員,結果仔細一看,頓時毛骨悚然。這支隊伍的領頭者打扮得如同白無常,手裡持著哭喪棒,揮灑紙錢,後面則是哭喪女模樣的喪門神,然後是青面鬼,手持寶劍的太歲神……
蕭肅在黃昏時拍這鏡頭簡直太妙,沒有比這更好的光線了,整個天空都蒙著一層昏黃的顏色,樹林也模糊不清,在這樣的光線中,樹林掩映中忽然出現一支詭異的煞神隊伍,緩緩走近,就算還沒有音樂加成,也讓人一身冷汗。
蘇容見片場都沒人敢說話了,知道效果不錯,蕭肅為了營造氛圍和隊伍的節奏,用了傳統的鼓點,鼓點一下下敲著,這支隊伍就這樣沉默而井然有序地沿著路緩緩走過來。劇本中寫的是薛蠻和小虞躲閃不及,只能背靠背站在路中間,一個手持劍,一個閉著眼睛瑟瑟發抖地念經,與其說是那隊伍穿過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陷入了這隊伍中。陳生的劇本和蕭肅的分鏡都寫明要拍一個太歲神的衣角從他們身上拂過的鏡頭。
因為蘇容那個把神煞身形放大的提議,這鏡頭變成太歲神的衣角從小虞的臉上拂過,用了個高蹺演員,Bobby早化好妝,等比例放大,不止身高,衣服肩部手臂都墊了東西,頭上也帶著頭套,足有三四米高,這扮相一出來時,黎商就看了那演員一眼。
蘇容就知道他能看出來。
林颯當年和他在宿舍聊美學,聊人的感官,說成年人其實是越來越鈍的,因為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看同樣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流行具有這麼強的時效性的原因,再好的東西看久了也膩了。其實只要換個角度,像《死亡詩社》里那樣,站到桌子上再看一遍教室,都能有許多不同的發現。所以他們這些人想要不被時代甩開,除了要勤奮地跟著流行、追逐流行,更重要的是保有這種視角上的敏銳,永遠要有和別人不同的新鮮視角,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東西。
蘇容選他當自己的榜樣,不是沒原因。他認真學林颯,這個造型就是最好的實踐之一。現代人沉溺於各種屏幕,對於置身實地已經非常陌生了,習慣隔著屏幕看花,就會忘了花瓣的觸覺,香水無法傳達的草木的香氣,以及陽光照在花瓣上的細微光澤變化。他作為美術設計,要把觀眾忘記了的東西給他們看。
他無法確切形容這種感覺,是空間感?壓迫感?總之是一隻龐然大物從身邊經過的感覺,那種被俯視的視角,是容易引起人本能的反應的。黎商對於危險太警覺了,那演員沒靠近,他就發現了。
其實就連這靈感都是黎商給他的,他以前帶小麥時,說過美國人習慣蹲下和小孩說話,因為成年人的身形會給小孩壓迫感。蘇容第一時間想到這個。
當一具高大的神祗從身邊緩緩經過,那種壓迫感會讓每個人一瞬間都變成無助的小孩。
他是美術設計,他只負責提供這種視角,至於如何把這視角在屏幕上呈現,那是蕭肅的工作了。他連拍三個鏡頭,都是那太歲神緩緩從他們身邊經過的鏡頭,拍袖子拂過佟曉佳的臉,佟曉佳閉著眼睛念經,她也算悟性好了,微表情非常好,袖子拂過她臉的時候有一個微弱的顫抖,讓人對她的恐懼感同身受。
易霑的那把傘也起了大作用,他固執地在道具里加了一把巨大的傘,傘下面懸著許多鐵符銅錢之類,有種肅穆莊嚴的感覺。
技術問題蘇容就完全不懂了,像這種高蹺演員的裝扮他只做了兩個,一個是太歲神,一個是打傘的耗神,其餘煞神都難做,像喪門神是個披麻戴孝的女子的形象,踩高蹺還好辦,上身沒法做成等比例的,蕭肅要怎麼把整隊都拍成比人類身形大幾倍的效果,就是他要頭疼的事了。
這場戲連拍了小半個月,黎商和佟曉佳反而閒了,因為這場戲他們反而成了道具,全程不動,台詞也只幾句,蕭肅天天和那隊演神煞的演員耗在片場。蘇容前幾天還蹲守,後來發現沒自己什麼事,補妝修道具有易霑和Bobby在就好了,他當甩手掌柜,所以乾脆回酒店繼續搞唐宮夜宴的設計了。
黎商本來想趁機干點壞事的,可惜佟曉佳天天跑來當電燈泡,她也閒,又不能走,畢竟蕭肅脾氣大得很,叫補拍就得立刻上,她回酒店都是在片場白等三天後實在忍不住了,才回來的。
這地方又偏僻又無聊,唯一好玩點的人就是蘇容了,所以她天天過來,飯都在這裡吃的。蘇容還告訴她可以稍微增點體重,穿唐朝衣服好看,她更開心了,破了戒,開始吃起蛋糕來了。
「我太懷念這味道了。」她一邊吃一邊感慨:「就是減肥的時候辛苦。誒,黎商,你要不要也吃點?」
拍這場戲那天仍然是黃昏,陳生又在旁邊說黃昏逢魔時是日本的概念,蘇容只緊張地忙個不停。但他其實不用做什麼,易霑負責道具,Bobby負責化妝和服裝,他只負責最後通過,副導演上來講走位,演員早排練過兩遍了,等燈光調好,演員上場,他緊張得胃裡都有點不舒服了。
第一個鏡頭是遠景,黃昏光線,薛蠻和小虞逃到森林中,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這個鏡頭是樹林中遠遠出現一支隊伍,和李國昌那支節度使的隊伍一樣看起來十分華麗,井然有序。
他們還以為是撞見官員,結果仔細一看,頓時毛骨悚然。這支隊伍的領頭者打扮得如同白無常,手裡持著哭喪棒,揮灑紙錢,後面則是哭喪女模樣的喪門神,然後是青面鬼,手持寶劍的太歲神……
蕭肅在黃昏時拍這鏡頭簡直太妙,沒有比這更好的光線了,整個天空都蒙著一層昏黃的顏色,樹林也模糊不清,在這樣的光線中,樹林掩映中忽然出現一支詭異的煞神隊伍,緩緩走近,就算還沒有音樂加成,也讓人一身冷汗。
蘇容見片場都沒人敢說話了,知道效果不錯,蕭肅為了營造氛圍和隊伍的節奏,用了傳統的鼓點,鼓點一下下敲著,這支隊伍就這樣沉默而井然有序地沿著路緩緩走過來。劇本中寫的是薛蠻和小虞躲閃不及,只能背靠背站在路中間,一個手持劍,一個閉著眼睛瑟瑟發抖地念經,與其說是那隊伍穿過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陷入了這隊伍中。陳生的劇本和蕭肅的分鏡都寫明要拍一個太歲神的衣角從他們身上拂過的鏡頭。
因為蘇容那個把神煞身形放大的提議,這鏡頭變成太歲神的衣角從小虞的臉上拂過,用了個高蹺演員,Bobby早化好妝,等比例放大,不止身高,衣服肩部手臂都墊了東西,頭上也帶著頭套,足有三四米高,這扮相一出來時,黎商就看了那演員一眼。
蘇容就知道他能看出來。
林颯當年和他在宿舍聊美學,聊人的感官,說成年人其實是越來越鈍的,因為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看同樣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流行具有這麼強的時效性的原因,再好的東西看久了也膩了。其實只要換個角度,像《死亡詩社》里那樣,站到桌子上再看一遍教室,都能有許多不同的發現。所以他們這些人想要不被時代甩開,除了要勤奮地跟著流行、追逐流行,更重要的是保有這種視角上的敏銳,永遠要有和別人不同的新鮮視角,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東西。
蘇容選他當自己的榜樣,不是沒原因。他認真學林颯,這個造型就是最好的實踐之一。現代人沉溺於各種屏幕,對於置身實地已經非常陌生了,習慣隔著屏幕看花,就會忘了花瓣的觸覺,香水無法傳達的草木的香氣,以及陽光照在花瓣上的細微光澤變化。他作為美術設計,要把觀眾忘記了的東西給他們看。
他無法確切形容這種感覺,是空間感?壓迫感?總之是一隻龐然大物從身邊經過的感覺,那種被俯視的視角,是容易引起人本能的反應的。黎商對於危險太警覺了,那演員沒靠近,他就發現了。
其實就連這靈感都是黎商給他的,他以前帶小麥時,說過美國人習慣蹲下和小孩說話,因為成年人的身形會給小孩壓迫感。蘇容第一時間想到這個。
當一具高大的神祗從身邊緩緩經過,那種壓迫感會讓每個人一瞬間都變成無助的小孩。
他是美術設計,他只負責提供這種視角,至於如何把這視角在屏幕上呈現,那是蕭肅的工作了。他連拍三個鏡頭,都是那太歲神緩緩從他們身邊經過的鏡頭,拍袖子拂過佟曉佳的臉,佟曉佳閉著眼睛念經,她也算悟性好了,微表情非常好,袖子拂過她臉的時候有一個微弱的顫抖,讓人對她的恐懼感同身受。
易霑的那把傘也起了大作用,他固執地在道具里加了一把巨大的傘,傘下面懸著許多鐵符銅錢之類,有種肅穆莊嚴的感覺。
技術問題蘇容就完全不懂了,像這種高蹺演員的裝扮他只做了兩個,一個是太歲神,一個是打傘的耗神,其餘煞神都難做,像喪門神是個披麻戴孝的女子的形象,踩高蹺還好辦,上身沒法做成等比例的,蕭肅要怎麼把整隊都拍成比人類身形大幾倍的效果,就是他要頭疼的事了。
這場戲連拍了小半個月,黎商和佟曉佳反而閒了,因為這場戲他們反而成了道具,全程不動,台詞也只幾句,蕭肅天天和那隊演神煞的演員耗在片場。蘇容前幾天還蹲守,後來發現沒自己什麼事,補妝修道具有易霑和Bobby在就好了,他當甩手掌柜,所以乾脆回酒店繼續搞唐宮夜宴的設計了。
黎商本來想趁機干點壞事的,可惜佟曉佳天天跑來當電燈泡,她也閒,又不能走,畢竟蕭肅脾氣大得很,叫補拍就得立刻上,她回酒店都是在片場白等三天後實在忍不住了,才回來的。
這地方又偏僻又無聊,唯一好玩點的人就是蘇容了,所以她天天過來,飯都在這裡吃的。蘇容還告訴她可以稍微增點體重,穿唐朝衣服好看,她更開心了,破了戒,開始吃起蛋糕來了。
「我太懷念這味道了。」她一邊吃一邊感慨:「就是減肥的時候辛苦。誒,黎商,你要不要也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