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那個教授不是目擊了淺川和軍司從‘MKII’里劫走了3000萬嗎?如果潤子是搶走家父錢的人,那麼她一定擔心這件事會被受害人的兒子、她現在的丈夫知道而整天擔驚受怕的!”
“對,那麼她就要有求於同謀犯商量對策。”
“從一個人劫走那筆錢來看,不如認為是兩個人共同劫走那筆錢更合理一些。也許當時潤子要阻止那個人這樣干,但那個男人執意搶走了那筆錢。結果她的默認就使她成了同謀犯!”
“可是那筆錢不是被淺川和軍司又劫走了嗎?”
“而且你姐姐的屍體放到了車上。這樣一來,潤子想阻止也沒有意義了。於是兩個人只好埋了你姐姐,這樣他們就成了重大事件的同謀犯了。”
“於是那個男人就用這個來威脅你夫人?”
“有這個可能。”
“你夫人的被殺是不是因為威脅不成了?”
“啊,對。”
但這種解釋有些矛盾。
“能不能反過來想一想?”
“反過來?”
“對。也就是說夫人威脅了兇手?”
“對呀!可威脅什麼呢?沒有這個必要吧?”
“夫人沒有必要威脅兇手,但夫人的存在本身對兇手就是威脅呀!”
由起子提示了一個重大的可能性。兇手在掩埋屍體的現場被發現後肯定會受到敲詐。而且同謀犯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對方的一種威脅。
同謀犯的“合作”關係取決於雙方的利益。對潤子來講,她有丈夫和家庭,從同謀犯的立場來看,她的利益與同謀犯的相比較,是很小的。對方不希望潤子對他構成威脅。例如涉及到他的名聲和地位來講,這樣的“合作”關係就可能發生轉變。
淺川和軍司坐上了寶馬車,而“MKII”上並不僅僅只有潤子一個人。目擊者對這一點沒有講什麼,也許那是個死角而目擊者沒有看到。
如果“MEII”車上還有另外一個人,那麼就與上述情況合拍了。從昏迷中醒過來的潤子一看到3000萬日元沒有了嚇了一跳。而且被人放入的這個屍體又是同一個公寓的鄰居。可能她想報警,但一旦警方進行調查,那3000萬就會暴露,因為他們也是劫錢見死不救逃走的。
假如當時宮地杏子還有一口氣。同車人勸說潤子“處理”掉屍體,潤子不得不同意。他們開著這輛被撞壞的車尋找藏屍地點。也許潤子從始至終都不同意,但又不得不從。
但是後來她得知被搶3000萬的失主競是自己丈夫的父親,她的心理上受到極大的自責,並譴責了同車人的行為。於是同車人擔心有一天潤子承受不住心理壓力會坦白一切的。
潤子被殺是3000萬被劫的一年半之後。在這期間,潤子一直為這件事所苦惱。
作為同謀犯,他們肯定一再威脅潤子不得向她丈夫吐露半點風聲。此時雙方正在進行著道德上較量。但隨著潤子的譴責不斷升級,這種“合作”的格局終於被打破了。那應當是去年9月27日。但是,究竟是什麼人和潤子坐在“MKII”車上?不是關係很深的人也是平日過從甚密。
深更半夜和一個年輕姑娘同乘一輛私人汽車的男人,只能是關係相當深的人。
“對了,還有鑰匙!”
慎也突然被腦子裡閃出的這個念頭驚呆了。
“鑰匙怎麼啦?”由起子問道。
“我對你講過的在撞車現場找到的潤子房間的那串鑰匙。”
“是呀!”
“其中有一把沒找到主人。”
“我也聽說了。”
“那把鑰匙的主人一定和潤子同乘一輛車。”
慎也對由起子講著自己的看法。
“對,極有可能!”由起子也贊同慎也的這個看法。
“是那個男人劫走了錢,埋了姐姐,後來又殺死了潤子!”
“關於那個男人有什麼線索嗎?”
“很遺憾,我對潤子的過去一點兒也不知道。她也從沒有講過。”
“打聽一下就好了。”
“打聽過。”
“你和夫人是在什麼地點、什麼機會認識的?”
“是高校時代的同學帶我去一家酒吧時認識的。”
“她在那兒工作?”
“對。”
“那麼警察一定調査過和那兒有關係的客人了?”
“是呀,當時連我都成了被懷疑的對象。”
“死者的丈夫被首先懷疑這是正常的。因為會懷疑你殺死淺川和軍司的。”
“結果我是清白的,軍司失蹤的時候,我和你正在吃飯。”
“是的。為什麼要懷疑你?”
“因為說我有幾點可疑。”
“其實有時最不可疑的人正是兇手,所以警方開始懷疑我。”
“女人的直覺是最靈的。”
“你夫人身邊有沒有‘不可疑’的男人?”
“可我不知道呀!”
“介紹你認識你夫人的那個同學呢?”
“是問本村嗎?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由於職業關係,他常去那家店。”
“他和夫人有什麼關係?”
“也就是客人和女招待的關係吧!”
“他把你介紹給她,看來相當熟了!”
“啊,是挺熟的樣子。”
於是慎也想起來當時本村和潤子之間打趣的情景非常隨便。後來慎也和潤子好起來後,本村的眼睛裡似乎流露出嫉妒的神色。他們初次見面,潤子就非常羨慕本村有這麼一個朋友,但她對本村卻有些猶猶豫豫的樣子。
如果這樣的話,說明潤子與本村有著某種特定的關係,難道本村……
“怎麼了?有線索嗎?”由起子看著慎也問道。
“不,我不認為這是真的。”
“那樣的人是很危險的。”
“對,也許是那樣的,可懷疑這個朋友……”
“我們不過是作為一個可能性來考慮嘛!假定本村是那天夜裡和夫人同乘一輛車的人,那麼那串鑰匙中那一把的主人是他就解釋得通了,而且他對多摩湖一帶的事情不太熟悉吧……是不是他劫走了令尊的3000萬……”
如果是本村,他應當認識家父的呀!
“正因為認識他才搶了。”
“為什麼?!”
慎也對由起子冷酷的提示變了臉色。
“熟人和鄰居犯罪的事情並不少見呀!罪犯熟悉事主家中的情況才便於下手。”
“我不信。如果那樣,本村還和被害人的兒子來往,並把潤子介紹給我,讓我們結婚?”
“這不正中下懷嗎?對罪犯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同謀犯的嘴。潤子作為同謀犯和被害人的兒子結了婚,她還能胡說嗎?”
“對,那麼她就要有求於同謀犯商量對策。”
“從一個人劫走那筆錢來看,不如認為是兩個人共同劫走那筆錢更合理一些。也許當時潤子要阻止那個人這樣干,但那個男人執意搶走了那筆錢。結果她的默認就使她成了同謀犯!”
“可是那筆錢不是被淺川和軍司又劫走了嗎?”
“而且你姐姐的屍體放到了車上。這樣一來,潤子想阻止也沒有意義了。於是兩個人只好埋了你姐姐,這樣他們就成了重大事件的同謀犯了。”
“於是那個男人就用這個來威脅你夫人?”
“有這個可能。”
“你夫人的被殺是不是因為威脅不成了?”
“啊,對。”
但這種解釋有些矛盾。
“能不能反過來想一想?”
“反過來?”
“對。也就是說夫人威脅了兇手?”
“對呀!可威脅什麼呢?沒有這個必要吧?”
“夫人沒有必要威脅兇手,但夫人的存在本身對兇手就是威脅呀!”
由起子提示了一個重大的可能性。兇手在掩埋屍體的現場被發現後肯定會受到敲詐。而且同謀犯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對方的一種威脅。
同謀犯的“合作”關係取決於雙方的利益。對潤子來講,她有丈夫和家庭,從同謀犯的立場來看,她的利益與同謀犯的相比較,是很小的。對方不希望潤子對他構成威脅。例如涉及到他的名聲和地位來講,這樣的“合作”關係就可能發生轉變。
淺川和軍司坐上了寶馬車,而“MKII”上並不僅僅只有潤子一個人。目擊者對這一點沒有講什麼,也許那是個死角而目擊者沒有看到。
如果“MEII”車上還有另外一個人,那麼就與上述情況合拍了。從昏迷中醒過來的潤子一看到3000萬日元沒有了嚇了一跳。而且被人放入的這個屍體又是同一個公寓的鄰居。可能她想報警,但一旦警方進行調查,那3000萬就會暴露,因為他們也是劫錢見死不救逃走的。
假如當時宮地杏子還有一口氣。同車人勸說潤子“處理”掉屍體,潤子不得不同意。他們開著這輛被撞壞的車尋找藏屍地點。也許潤子從始至終都不同意,但又不得不從。
但是後來她得知被搶3000萬的失主競是自己丈夫的父親,她的心理上受到極大的自責,並譴責了同車人的行為。於是同車人擔心有一天潤子承受不住心理壓力會坦白一切的。
潤子被殺是3000萬被劫的一年半之後。在這期間,潤子一直為這件事所苦惱。
作為同謀犯,他們肯定一再威脅潤子不得向她丈夫吐露半點風聲。此時雙方正在進行著道德上較量。但隨著潤子的譴責不斷升級,這種“合作”的格局終於被打破了。那應當是去年9月27日。但是,究竟是什麼人和潤子坐在“MKII”車上?不是關係很深的人也是平日過從甚密。
深更半夜和一個年輕姑娘同乘一輛私人汽車的男人,只能是關係相當深的人。
“對了,還有鑰匙!”
慎也突然被腦子裡閃出的這個念頭驚呆了。
“鑰匙怎麼啦?”由起子問道。
“我對你講過的在撞車現場找到的潤子房間的那串鑰匙。”
“是呀!”
“其中有一把沒找到主人。”
“我也聽說了。”
“那把鑰匙的主人一定和潤子同乘一輛車。”
慎也對由起子講著自己的看法。
“對,極有可能!”由起子也贊同慎也的這個看法。
“是那個男人劫走了錢,埋了姐姐,後來又殺死了潤子!”
“關於那個男人有什麼線索嗎?”
“很遺憾,我對潤子的過去一點兒也不知道。她也從沒有講過。”
“打聽一下就好了。”
“打聽過。”
“你和夫人是在什麼地點、什麼機會認識的?”
“是高校時代的同學帶我去一家酒吧時認識的。”
“她在那兒工作?”
“對。”
“那麼警察一定調査過和那兒有關係的客人了?”
“是呀,當時連我都成了被懷疑的對象。”
“死者的丈夫被首先懷疑這是正常的。因為會懷疑你殺死淺川和軍司的。”
“結果我是清白的,軍司失蹤的時候,我和你正在吃飯。”
“是的。為什麼要懷疑你?”
“因為說我有幾點可疑。”
“其實有時最不可疑的人正是兇手,所以警方開始懷疑我。”
“女人的直覺是最靈的。”
“你夫人身邊有沒有‘不可疑’的男人?”
“可我不知道呀!”
“介紹你認識你夫人的那個同學呢?”
“是問本村嗎?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由於職業關係,他常去那家店。”
“他和夫人有什麼關係?”
“也就是客人和女招待的關係吧!”
“他把你介紹給她,看來相當熟了!”
“啊,是挺熟的樣子。”
於是慎也想起來當時本村和潤子之間打趣的情景非常隨便。後來慎也和潤子好起來後,本村的眼睛裡似乎流露出嫉妒的神色。他們初次見面,潤子就非常羨慕本村有這麼一個朋友,但她對本村卻有些猶猶豫豫的樣子。
如果這樣的話,說明潤子與本村有著某種特定的關係,難道本村……
“怎麼了?有線索嗎?”由起子看著慎也問道。
“不,我不認為這是真的。”
“那樣的人是很危險的。”
“對,也許是那樣的,可懷疑這個朋友……”
“我們不過是作為一個可能性來考慮嘛!假定本村是那天夜裡和夫人同乘一輛車的人,那麼那串鑰匙中那一把的主人是他就解釋得通了,而且他對多摩湖一帶的事情不太熟悉吧……是不是他劫走了令尊的3000萬……”
如果是本村,他應當認識家父的呀!
“正因為認識他才搶了。”
“為什麼?!”
慎也對由起子冷酷的提示變了臉色。
“熟人和鄰居犯罪的事情並不少見呀!罪犯熟悉事主家中的情況才便於下手。”
“我不信。如果那樣,本村還和被害人的兒子來往,並把潤子介紹給我,讓我們結婚?”
“這不正中下懷嗎?對罪犯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同謀犯的嘴。潤子作為同謀犯和被害人的兒子結了婚,她還能胡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