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他會叫陳曰,想不到,真的想不到。”何文忠神經兮兮的嘟囔著。
妙玲也不清楚何文忠為什麼突然問起她爹的小名,是什麼人向他提起的。就緊張的問:“你問這個幹什麼?”
“啊,和一個案子有關係。”
“什麼案子?”妙玲更緊張了。
“這……。沒什麼,我也是隨便問問。”
正在這時,村里突然傳出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不由讓人打個寒顫,妙玲也顧不得再問,拉上何文忠急急的朝村里跑去。……
『16』第十六章三個叫“陳曰”的人
何文忠和妙玲正在池塘邊繾綣未盡,突然聽到村里哭叫的聲音,叫人吃驚不小。他們就急急忙忙跑回了村,這才聽出是前街的誰家的女人打小孩兒,大人亂嚎,小孩兒大哭。倆人聽了一會兒,聲音漸止。竟然是虛驚一場。但是,妙玲的心裡卻是不能平靜。本來是花好月圓,卻浮出一件叫人不愉快的事。她聽到何文忠打聽她的父親,並且說與案子有關,就覺得不是滋味。她父親就她一個寶貝女兒,愛如掌上明珠。他在城裡當工人,十天半月才回來一趟。妙玲愛她的父親,就好像父親愛她一樣。她自然不願意叫別人說他一個“不”字。
何文忠急忙解釋說:“我只是問問,嚇著你了吧。”
妙玲也極力辯解說:“我們可是從來不干犯法的事,況且,村裡有好幾個叫陳曰的人呢。”
她這一說,叫何文忠更加吃驚了。怎麼回事?找不著的時候,一個都沒有,這會兒一問竟然有一大串。
“你是說有好幾個?”
“對呀,有好幾個。你不信問問俺娘。”妙玲原來對何文忠用“咱”,現在說話用“俺”,表示心中不那麼高興。
下面就是妙玲的母親陳大娘介紹的情況:
要說起陳曰這名字可就話長了。妙玲她爹叫陳曰,那是小名。他過去給我說過。他那一輩的命都薄,比他大的同輩人一連死了好幾個,上輩人就嚇破了膽,生怕自己的孩子成不了人,想找一個法子破一破。生他的時候,父母親就請了個教書先生給他起名,想托一托貴人的福,保佑著他無病無災,順利的成大成人。這個教書先生在這三鄉五里是有名的。只要求他,他就想盡辦法把所託之事辦好。保准讓你滿意。
這位教書先生是一個熱心人,急人所急,成人之好。他受陳忠實的父親所託,就欣然答應。他沉吟很久,說:“聖人之言,乃為人信條,‘子曰’可謂千古不朽。推敲起來,令郎不如就稱之為‘子曰’,老兄不知意下如何?”
“好,好。先生起的是沒有錯的。”陳忠實的父親說。
先生又頓了頓說:“子,是指聖人,可以把‘子’省略,就叫‘曰’吧。將來再起一個大號。”
陳大娘繼續說:……,以後‘陳曰’這個名字就喊開了。後來又有一個人,就是隊長陳太虎,他比俺家那個小兩歲,是同輩人,他家老人也怕他成不了人,也想托聖人之言的福,取了個重名,小時也叫陳曰。還有副隊長陳保,他比陳太虎小十來歲,小時也叫‘陳曰’
俺家陳曰,可是出了一輩子的力,十六七歲就出外扛包子(當裝卸工)。在寶雞十幾年也沒有混出個啥名堂,還是窮的叮噹響。剛解放就回到家,後來在城裡的鐵路上幹活。他可是個老實人,老的不哄,少的不欺。陳忠實這個大號就是他的為人。他只有被人騙的份,沒有他騙人的份。
陳太虎,人家可是個能人,能說會道,思想進步,對人和氣。過去和妙玲她爹在外面跑過,人家不下力,學過先生(醫生),土改的時候回來,紅著呢。還在河西的琉璃浦口當過工作員呢。他對鄉親們可沒有什麼說的,不過,也有人說他的壞話。這些人是不知足。你想想,一個人難趁百人意。幾百口子人,七姓八家,不好領導哦!自己親一窩子還不一定會惹這個,惹那個的,何況怎麼多的人哪?有人說太虎把俺們領窮了,是人心不齊,能怨他嗎?
再說,農村還不是這樣窮?一半會兒能改過來嗎?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行。那些說壞話的人叫他們來領導一下看看,不一定比陳太虎強。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叫我看那人不賴。
這三個陳曰中,最數陳保的文化高。也就數他的命苦。他過去在北京的什麼畫畫的大學裡上學,大躍進的前一年,學沒有上完,就被打成右派回來了。這些年,哪次運動也少不了鬥爭他。真是把人鬥爭得連氣都不敢出了。他的脾氣和妙玲她爹差不多。不同的地方是,他伶俐,有學問。你看,俺屋裡的畫和對子都是他給的。粉碎“四人幫”之後,才給他落實了政策。去年太虎又叫他當副隊長。他是個明白人,心裡清楚,辦事也認真,有時謹慎得要命。……
陳曰是找到了,而且是三個。可是,詩句中暗示的那個陳曰是誰呢?看來這三個人都在摸排之列。倘若暗示的是兇手,何文忠的頭腦里也翻騰起來。自己的未來岳父-----那個在城裡鐵路搬運站工作的陳忠實也成了懷疑對象。根據案情需要,對他有可能要進行詢問、傳訊。甚至有必要的審訊。這些都是在法理之中的。但是,他們是親戚關係呀。人們在談論起來某人如何如何,大義滅親之類,鐵面無私,他們的行動如何令人敬佩等等。難道他們的心裡沒有一點僥倖心裡作怪?我卻不能相信,因為人們是賦予七情六慾的,富於感情的。我相信的是這些公正的人在心中出現過鬥爭,不過是最後終於理智戰勝了情感罷了。
妙玲也不清楚何文忠為什麼突然問起她爹的小名,是什麼人向他提起的。就緊張的問:“你問這個幹什麼?”
“啊,和一個案子有關係。”
“什麼案子?”妙玲更緊張了。
“這……。沒什麼,我也是隨便問問。”
正在這時,村里突然傳出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不由讓人打個寒顫,妙玲也顧不得再問,拉上何文忠急急的朝村里跑去。……
『16』第十六章三個叫“陳曰”的人
何文忠和妙玲正在池塘邊繾綣未盡,突然聽到村里哭叫的聲音,叫人吃驚不小。他們就急急忙忙跑回了村,這才聽出是前街的誰家的女人打小孩兒,大人亂嚎,小孩兒大哭。倆人聽了一會兒,聲音漸止。竟然是虛驚一場。但是,妙玲的心裡卻是不能平靜。本來是花好月圓,卻浮出一件叫人不愉快的事。她聽到何文忠打聽她的父親,並且說與案子有關,就覺得不是滋味。她父親就她一個寶貝女兒,愛如掌上明珠。他在城裡當工人,十天半月才回來一趟。妙玲愛她的父親,就好像父親愛她一樣。她自然不願意叫別人說他一個“不”字。
何文忠急忙解釋說:“我只是問問,嚇著你了吧。”
妙玲也極力辯解說:“我們可是從來不干犯法的事,況且,村裡有好幾個叫陳曰的人呢。”
她這一說,叫何文忠更加吃驚了。怎麼回事?找不著的時候,一個都沒有,這會兒一問竟然有一大串。
“你是說有好幾個?”
“對呀,有好幾個。你不信問問俺娘。”妙玲原來對何文忠用“咱”,現在說話用“俺”,表示心中不那麼高興。
下面就是妙玲的母親陳大娘介紹的情況:
要說起陳曰這名字可就話長了。妙玲她爹叫陳曰,那是小名。他過去給我說過。他那一輩的命都薄,比他大的同輩人一連死了好幾個,上輩人就嚇破了膽,生怕自己的孩子成不了人,想找一個法子破一破。生他的時候,父母親就請了個教書先生給他起名,想托一托貴人的福,保佑著他無病無災,順利的成大成人。這個教書先生在這三鄉五里是有名的。只要求他,他就想盡辦法把所託之事辦好。保准讓你滿意。
這位教書先生是一個熱心人,急人所急,成人之好。他受陳忠實的父親所託,就欣然答應。他沉吟很久,說:“聖人之言,乃為人信條,‘子曰’可謂千古不朽。推敲起來,令郎不如就稱之為‘子曰’,老兄不知意下如何?”
“好,好。先生起的是沒有錯的。”陳忠實的父親說。
先生又頓了頓說:“子,是指聖人,可以把‘子’省略,就叫‘曰’吧。將來再起一個大號。”
陳大娘繼續說:……,以後‘陳曰’這個名字就喊開了。後來又有一個人,就是隊長陳太虎,他比俺家那個小兩歲,是同輩人,他家老人也怕他成不了人,也想托聖人之言的福,取了個重名,小時也叫陳曰。還有副隊長陳保,他比陳太虎小十來歲,小時也叫‘陳曰’
俺家陳曰,可是出了一輩子的力,十六七歲就出外扛包子(當裝卸工)。在寶雞十幾年也沒有混出個啥名堂,還是窮的叮噹響。剛解放就回到家,後來在城裡的鐵路上幹活。他可是個老實人,老的不哄,少的不欺。陳忠實這個大號就是他的為人。他只有被人騙的份,沒有他騙人的份。
陳太虎,人家可是個能人,能說會道,思想進步,對人和氣。過去和妙玲她爹在外面跑過,人家不下力,學過先生(醫生),土改的時候回來,紅著呢。還在河西的琉璃浦口當過工作員呢。他對鄉親們可沒有什麼說的,不過,也有人說他的壞話。這些人是不知足。你想想,一個人難趁百人意。幾百口子人,七姓八家,不好領導哦!自己親一窩子還不一定會惹這個,惹那個的,何況怎麼多的人哪?有人說太虎把俺們領窮了,是人心不齊,能怨他嗎?
再說,農村還不是這樣窮?一半會兒能改過來嗎?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行。那些說壞話的人叫他們來領導一下看看,不一定比陳太虎強。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叫我看那人不賴。
這三個陳曰中,最數陳保的文化高。也就數他的命苦。他過去在北京的什麼畫畫的大學裡上學,大躍進的前一年,學沒有上完,就被打成右派回來了。這些年,哪次運動也少不了鬥爭他。真是把人鬥爭得連氣都不敢出了。他的脾氣和妙玲她爹差不多。不同的地方是,他伶俐,有學問。你看,俺屋裡的畫和對子都是他給的。粉碎“四人幫”之後,才給他落實了政策。去年太虎又叫他當副隊長。他是個明白人,心裡清楚,辦事也認真,有時謹慎得要命。……
陳曰是找到了,而且是三個。可是,詩句中暗示的那個陳曰是誰呢?看來這三個人都在摸排之列。倘若暗示的是兇手,何文忠的頭腦里也翻騰起來。自己的未來岳父-----那個在城裡鐵路搬運站工作的陳忠實也成了懷疑對象。根據案情需要,對他有可能要進行詢問、傳訊。甚至有必要的審訊。這些都是在法理之中的。但是,他們是親戚關係呀。人們在談論起來某人如何如何,大義滅親之類,鐵面無私,他們的行動如何令人敬佩等等。難道他們的心裡沒有一點僥倖心裡作怪?我卻不能相信,因為人們是賦予七情六慾的,富於感情的。我相信的是這些公正的人在心中出現過鬥爭,不過是最後終於理智戰勝了情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