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是在後世,這樣的移民肯定會被評擊的體無完膚,只是此時朝中卻沒有絲毫的反對聲,即使是被遷移的百姓,面對故土難離,在朝廷下達命令後,也大多主動收拾好東西,跟著軍隊遷移。

  之所以如此順從,是因為多數人認為陝西是流寇的起源地,將他們遷出陝西,其實是一種懲罰措施,若不同意,朝廷肯定會採取更嚴厲的處罰。

  只是當他們來到南洋、北美等地時才發現,比起貧瘠的老家來,新的土地要肥沃的多,而且雨水充足,同樣一分力,新土地的收穫是老家十倍不止。

  遷移出近半百姓後,朝廷每年撥出上百萬兩的銀子在陝西進行植樹造林,經過二十年的努力,陝西原本許多已成黃土的地方又重新披上綠裝,雖然還沒有恢復到漢盛時的舊貌,可是黃河水中的泥沙也下降了許多,甚至出現連續多天河水變清的情況。

  “聖人出,黃河清。”百姓自然將這一切看成是上天對皇帝的認可,那些留在陝北沒有遷移的百姓對於皇帝更是敬如神明。

  延長縣位於陝北,這裡歷來是貧困之地,即使是現在,大部分農民遷移出海,延長縣依然沒有擺脫貧困,每年朝廷不但無法收稅,還要倒貼數千兩銀子,才能使全縣一萬餘人剛剛吃上飽飯。

  不過,這個地方卻有一樣特產,從宋朝起,延長縣外的一些荒溝里,經常會流出一些黑呼呼的液體,當地人將之采聚起來,製成石蠟用於照明。

  弘光二十七年五月,一支數百人的隊伍突然進駐到延長縣,他們帶來各種工具,在那些原先冒出黑色液體的地方向下挖掘,越挖越深,直到上百米深仍不停止。

  當地人開始還以為這些人是打井,只是看他們選的地方根本不是出水之地,有人好心提醒工程隊,只是這些人卻絲毫不理會,久之,當地人誰也不自找沒趣,反正那些地方都是荒地,隨便他們怎麼挖,能挖出水來當然好,挖不到水來也怪不得別人,誰讓他們把自己的勸告當耳邊風。

  這些人當然不是來打井的,而是來尋找石油,眼下大明已經啟動了內燃機的研究,雖然一時半刻不會成功,只是對於石油卻不能不先作準備,即使機器暫時用不到,石油也不是無用之物,石油的用途很多,除了用於內燃機外,最大的用途就是用來照明。

  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煤油,無疑是一種廉價,易普及,用來替代燈油的絕佳物品,早期的石油冶煉甚至出現過只收集煤油,而將汽油等白白浪費的情景。

  以大明現在的科技實力,發電機,燈泡的發明是遲早之事,只是既使有了電燈,要想普及卻需要一段很長時間,後世的中國甚至直到二千年之後才做到村村通電,算是徹底告別了煤油燈。

  在電燈還無法普及的時代,煤油對於普通老百姓無疑極有很大的意義,有了廉價的煤油,百姓夜晚活動的時間會延長很多,不必因為怕浪費燈油,早早上床睡覺。

  陝西的油田與東北、中原、江蘇等地的油田相比只能算是小油田,只是卻是埋藏最淺的油田,而且數百年前就出現了自流,對於眼下技術來說,無疑是最易開採的油田。

  只是雖然如此,真正開採起來依然不是易事,整個隊伍耗在野地兩個多月,連續挖了六口井,每口井都在百米以上,還是沒有見到石油,讓帶隊的唐月川急得嘴唇都要起火。

  唐月川是皇家科技院的副教授,剛剛三十出頭,家境貧寒,若不是官學大興,他是沒有機會讀書的,更別說成為一個待遇豐厚,令人尊敬的科技院副教授。

  這次來到延長找石油,據說是皇帝陛下親自下達的任務,唐月川信心十足,如論如何也要完成陛下的任務。

  這是工作隊打的第七口井了,若是還不見到油,唐月川幾乎懷疑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油,可是這個地方明明有產油的痕跡,怎麼就打不到呢。

  一筐筐的泥土被轟鳴的蒸汽機帶了上來,每一筐泥土出來,唐月川就要查看一下,只是泥土的顏色總是讓他失望不已。

  “唐博士,八十米了。”他的一名助手孫大生提醒道。

  “知道了。”唐月川有氣無力的回了一聲,也不知是誰提的建議,這裡的油田最多只要打到百米就可以,早知道,前面六口井打深一點,說不定現在已經出油。

  如果這口井打到一百米不出油,自己一定一直打下去,直到二百米為止,我就不信,明明地上流出了油,油井會打不出來,唐月川發恨的道。

  唐月川此時自然不知道,後世為了尋找油田,莫說是一兩百米,數千米的深井比比皆是,即使如此,依然有可能因為井太淺而錯過油田。

  “嗚!嗚!”一種劃破空氣的聲音夾雜在蒸汽機的轟鳴聲中傳了過來。

  “這是什麼聲音?”唐月川向井口看去。

  仿佛是一條黑龍突然從井口竄了出來,黑龍沖向半空,變成黑色的雨滴落了下來,將井口正在工作的數十人全部澆了一個通透。

  孫大生伸手接了一下,看到手中黑呼呼的一片,忍不住跳了起來:“是油,我們找到石油了。”

  “找到石油了。”其餘人也跟著大嚷,誰也沒有理會身上澆著的石油,學著孫大生的模樣又蹦又跳,發泄出心中的興奮,二個月在野外風餐露宿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