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崔淼說:“楊通幽會不會帶了一份玄宗皇帝的手書?”
“不可能。”裴玄靜搖頭道,“既然楊通幽要借做法的由頭去東瀛,就說明此事是瞞著肅宗皇帝進行的。玄宗皇帝當時已經成了太上皇,處境形同軟禁,道士身上帶一份手書的話,很有可能被搜獲,事情也就敗露了。”
“那該怎麼辦?”
裴玄靜沉思片刻,臉色豁然開朗:“我知道了,新垣平的典故不是用在回,而是用在去!”
“什麼回和去的?靜娘說話越來越深奧了。”崔淼笑起來。
裴玄靜正色道:“我的意思是,那句夜半私語,並非楊貴妃讓楊通幽帶給玄宗皇帝,以證明確實見到了她。而是玄宗皇帝讓楊通幽帶給楊貴妃,以證明道士確是奉了他的命令去取玉龍子的。”
“你是說‘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那兩句嗎?”
“不,我認為應該是‘願生生世世為夫婦’這句話。”裴玄靜鄭重地望向白居易,“樂天先生認為呢?”
“說得有道理!”白居易表示贊同,又躊躇道,“可是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在質夫給我和陳鴻寫的信中,偏偏要錄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最後兩句詩呢?”
裴玄靜忽然問:“等等……假如楊通幽從日本取回了玉龍子,而玄宗皇帝又不願意將玉龍子交給肅宗皇帝,那他會怎麼做呢?”
崔淼道:“楊通幽是道士,玉龍子本就是道門的聖物,那麼最合理的辦法就是——把玉龍子歸還給道門!”
“對。所以玉龍子回到大唐以後,最大的可能便是由道門重新保管起來。由於之前李泌已經設法召告天下,說玉龍子回到了李唐皇室,為了避免禍端,道門決定不戳穿這個謊言,而是偷偷地隱匿起了玉龍子的蹤跡。但是,看來這個秘密還是泄露了。我剛才就說過,想得到玉龍子的人太多了。從肅宗皇帝以降的歷代皇帝、太子以及其他對皇位有所覬覦的皇子,權傾一時的高官朝臣,甚至素有反心的節度使……直至今日,企圖與道家正派相爭的柳泌、乾元子一流,都會對玉龍子虎視眈眈!”
“糟了糟了!”白居易憂心如焚地說,“如此說來,一定是有人為玉龍子而追蹤到了質夫的頭上,質夫因此遭遇了巨大的危險!”
“於是他便寫了那封奇怪的信,想用這種方式來警告你們?”崔淼搖著頭說,“王質夫發現自己身處險境,按常理應該躲藏起來,或者尋求庇護。所以他的失蹤存在兩種可能:一是他自己躲起來了,二是被抓甚至遇害……不管是哪種情況,他至少還有機會發信警告你們二人。可令人不解的是,他的警告太含糊太晦澀了,光寫那麼兩句詩在信中,任誰都解不出其中之意啊。”
裴玄靜也說:“事實上,陳鴻和樂天二位先生都無法參透質夫先生的意思,也就無法採取任何行動。所以,質夫先生如果想寫一封警告信的話,那麼他的警告根本沒有起作用……或許,這兩句詩不單單是警告?”
崔淼連忙追問:“靜娘還想到什麼?”
“不對。”白居易突兀地說。
“什麼不對?”
白居易的臉上陰晴難辨,少頃,下定決心站起身來:“請二位稍坐,我去取一樣東西。”
主人離席而去,裴玄靜和崔淼只得耐心等待。江州司馬的小宅院坐落於江畔的一個小坡上,從北窗望出去,是萬里大江連天白,而南門洞開之處,則是院中一頃人工挖掘的小池,青瓷石圍,白沙鋪底。波光粼粼,幾尾錦鯉搖曳悠遊在碧空的倒影中。
此情此景是多麼安詳,多麼自在,他們卻在一本正經地談論陰謀和危險,又顯得多麼無稽,多麼諷刺。裴玄靜想起王質夫在薔薇澗頭的草廬,從表面上看,是比此地更純粹、更寧靜、更祥和的世外桃源,卻同樣逃不脫可怕的追殺。
究竟有什麼能保護人們免受傷害,是大唐,還是作為大唐象徵的皇帝?是權力、秩序,還是信仰?是士兵、俠客,還是真相?
是——玉龍子嗎?
白居易回來了,懷中抱著一個書卷,臉色緊張得發白。
進屋後,他立即掩上房門,才在案上小心翼翼地攤開書卷。裴玄靜和崔淼一見,都挺詫異的。
那是一份玄宗皇帝御注的道德經。
白居易低聲道:“質夫寄來的書信,正是夾在這卷《道德經》里的。”
整個夜晚,裴玄靜都在對卷沉思。崔淼勸道:“你的病剛好不久,又連日奔波,實不該如此勞累,歇歇再想也不遲。”
“我就是擔心會遲,到時悔之晚矣。”
崔淼嘆了口氣:“好吧,靜娘想到了什麼,不如跟我說說。過去在你我對談之間,常有發現的,不是嗎?”
“崔郎說得對。”裴玄靜疲倦地微笑,“我也覺得,我這麼一個人想下去大概不會有突破了。”
“讓我來幫你,靜娘。”
裴玄靜點了點頭,指著書卷道:“首先,我們假定王質夫把信夾在這卷《御注道德經》中,並非隨意而為之。那麼,這封信和這卷書就應該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考慮,才能領悟王質夫真正想說的話。我想了很久,這卷書中只有這個部分,似乎能和信中的那兩句詩聯繫起來。”
崔淼順著她的手指看去,只見書卷上的文字是:“天長地久章第七。”
裴玄靜輕聲道:“七月七日長生殿,有七這個數字。天長地久章,正好是《御注道德經》的第七章。會是巧合嗎?”
“如果不是巧合呢?”崔淼說:“看看玄宗皇帝是怎麼注的?——‘標天地長久者,欲明無私無心,則能長能久,結喻成義,在乎聖人,後身外身,無私成私耳。’”他皺起眉頭,“似乎是說,無私才能長久?”
裴玄靜道:“老子的原話是‘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可是,這些和玉龍子、楊玉環又有什麼關係呢?”
“想不出來。”她的神情十分懊喪,“但一定有關係。至少,無私成私,和夜半無人私語時也是能對應的。”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頭一抬時,窗紙上微微泛紅,長夜將盡了。
但他們沒能找到答案。
走了那麼遠的路,以為目標近在咫尺了,不想卻是又一次山窮水盡。
3
夜半時分,他突然驚醒過來。
周圍一片寂靜,黑色的樹影在窗紙上不停地晃動,像極了一個打瞌睡的老人。如同往常一樣,他的頭腦里一片空白,既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也想不起自己要做什麼。他只是盯著那影子傻看。看著、看著……“老人”晃動得越來越劇烈。他害怕起來,從榻上撐起身。
這時,他聽見有人在耳邊說:“自虛,別怕。”
“不可能。”裴玄靜搖頭道,“既然楊通幽要借做法的由頭去東瀛,就說明此事是瞞著肅宗皇帝進行的。玄宗皇帝當時已經成了太上皇,處境形同軟禁,道士身上帶一份手書的話,很有可能被搜獲,事情也就敗露了。”
“那該怎麼辦?”
裴玄靜沉思片刻,臉色豁然開朗:“我知道了,新垣平的典故不是用在回,而是用在去!”
“什麼回和去的?靜娘說話越來越深奧了。”崔淼笑起來。
裴玄靜正色道:“我的意思是,那句夜半私語,並非楊貴妃讓楊通幽帶給玄宗皇帝,以證明確實見到了她。而是玄宗皇帝讓楊通幽帶給楊貴妃,以證明道士確是奉了他的命令去取玉龍子的。”
“你是說‘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那兩句嗎?”
“不,我認為應該是‘願生生世世為夫婦’這句話。”裴玄靜鄭重地望向白居易,“樂天先生認為呢?”
“說得有道理!”白居易表示贊同,又躊躇道,“可是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在質夫給我和陳鴻寫的信中,偏偏要錄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最後兩句詩呢?”
裴玄靜忽然問:“等等……假如楊通幽從日本取回了玉龍子,而玄宗皇帝又不願意將玉龍子交給肅宗皇帝,那他會怎麼做呢?”
崔淼道:“楊通幽是道士,玉龍子本就是道門的聖物,那麼最合理的辦法就是——把玉龍子歸還給道門!”
“對。所以玉龍子回到大唐以後,最大的可能便是由道門重新保管起來。由於之前李泌已經設法召告天下,說玉龍子回到了李唐皇室,為了避免禍端,道門決定不戳穿這個謊言,而是偷偷地隱匿起了玉龍子的蹤跡。但是,看來這個秘密還是泄露了。我剛才就說過,想得到玉龍子的人太多了。從肅宗皇帝以降的歷代皇帝、太子以及其他對皇位有所覬覦的皇子,權傾一時的高官朝臣,甚至素有反心的節度使……直至今日,企圖與道家正派相爭的柳泌、乾元子一流,都會對玉龍子虎視眈眈!”
“糟了糟了!”白居易憂心如焚地說,“如此說來,一定是有人為玉龍子而追蹤到了質夫的頭上,質夫因此遭遇了巨大的危險!”
“於是他便寫了那封奇怪的信,想用這種方式來警告你們?”崔淼搖著頭說,“王質夫發現自己身處險境,按常理應該躲藏起來,或者尋求庇護。所以他的失蹤存在兩種可能:一是他自己躲起來了,二是被抓甚至遇害……不管是哪種情況,他至少還有機會發信警告你們二人。可令人不解的是,他的警告太含糊太晦澀了,光寫那麼兩句詩在信中,任誰都解不出其中之意啊。”
裴玄靜也說:“事實上,陳鴻和樂天二位先生都無法參透質夫先生的意思,也就無法採取任何行動。所以,質夫先生如果想寫一封警告信的話,那麼他的警告根本沒有起作用……或許,這兩句詩不單單是警告?”
崔淼連忙追問:“靜娘還想到什麼?”
“不對。”白居易突兀地說。
“什麼不對?”
白居易的臉上陰晴難辨,少頃,下定決心站起身來:“請二位稍坐,我去取一樣東西。”
主人離席而去,裴玄靜和崔淼只得耐心等待。江州司馬的小宅院坐落於江畔的一個小坡上,從北窗望出去,是萬里大江連天白,而南門洞開之處,則是院中一頃人工挖掘的小池,青瓷石圍,白沙鋪底。波光粼粼,幾尾錦鯉搖曳悠遊在碧空的倒影中。
此情此景是多麼安詳,多麼自在,他們卻在一本正經地談論陰謀和危險,又顯得多麼無稽,多麼諷刺。裴玄靜想起王質夫在薔薇澗頭的草廬,從表面上看,是比此地更純粹、更寧靜、更祥和的世外桃源,卻同樣逃不脫可怕的追殺。
究竟有什麼能保護人們免受傷害,是大唐,還是作為大唐象徵的皇帝?是權力、秩序,還是信仰?是士兵、俠客,還是真相?
是——玉龍子嗎?
白居易回來了,懷中抱著一個書卷,臉色緊張得發白。
進屋後,他立即掩上房門,才在案上小心翼翼地攤開書卷。裴玄靜和崔淼一見,都挺詫異的。
那是一份玄宗皇帝御注的道德經。
白居易低聲道:“質夫寄來的書信,正是夾在這卷《道德經》里的。”
整個夜晚,裴玄靜都在對卷沉思。崔淼勸道:“你的病剛好不久,又連日奔波,實不該如此勞累,歇歇再想也不遲。”
“我就是擔心會遲,到時悔之晚矣。”
崔淼嘆了口氣:“好吧,靜娘想到了什麼,不如跟我說說。過去在你我對談之間,常有發現的,不是嗎?”
“崔郎說得對。”裴玄靜疲倦地微笑,“我也覺得,我這麼一個人想下去大概不會有突破了。”
“讓我來幫你,靜娘。”
裴玄靜點了點頭,指著書卷道:“首先,我們假定王質夫把信夾在這卷《御注道德經》中,並非隨意而為之。那麼,這封信和這卷書就應該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考慮,才能領悟王質夫真正想說的話。我想了很久,這卷書中只有這個部分,似乎能和信中的那兩句詩聯繫起來。”
崔淼順著她的手指看去,只見書卷上的文字是:“天長地久章第七。”
裴玄靜輕聲道:“七月七日長生殿,有七這個數字。天長地久章,正好是《御注道德經》的第七章。會是巧合嗎?”
“如果不是巧合呢?”崔淼說:“看看玄宗皇帝是怎麼注的?——‘標天地長久者,欲明無私無心,則能長能久,結喻成義,在乎聖人,後身外身,無私成私耳。’”他皺起眉頭,“似乎是說,無私才能長久?”
裴玄靜道:“老子的原話是‘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可是,這些和玉龍子、楊玉環又有什麼關係呢?”
“想不出來。”她的神情十分懊喪,“但一定有關係。至少,無私成私,和夜半無人私語時也是能對應的。”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頭一抬時,窗紙上微微泛紅,長夜將盡了。
但他們沒能找到答案。
走了那麼遠的路,以為目標近在咫尺了,不想卻是又一次山窮水盡。
3
夜半時分,他突然驚醒過來。
周圍一片寂靜,黑色的樹影在窗紙上不停地晃動,像極了一個打瞌睡的老人。如同往常一樣,他的頭腦里一片空白,既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也想不起自己要做什麼。他只是盯著那影子傻看。看著、看著……“老人”晃動得越來越劇烈。他害怕起來,從榻上撐起身。
這時,他聽見有人在耳邊說:“自虛,別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