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之後,孫殿英部以軍事演習施放地雷為名,驅走全部守陵人員,封鎖關隘,實行戒嚴,盜墓之前,孫殿英先致函遵化縣知事,以籌糧為由,雇了騾馬車30輛,如此,便為轉運盜墓財物鋪平了道路。由於封鎖嚴密,所以外界雖有傳聞,卻不明真相。在動手盜陵的第三天,譚溫江前往北平晉謁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打探風頭,一見風平浪靜,次日馬上返回東陵,放手盜掘。整個盜墓活動充滿了罪惡與貪婪。
當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配殿外、明樓里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但是盜墓過程並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麼順利,首先開赴東陵是孫殿英的心腹譚溫江和旅長韓大保。他們奉命首先開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十分著急,就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地保是個40多歲的小地主,聽說是要為盜皇陵當“參謀”,頓時嚇得臉色蠟黃,兩腿直打顫,但又惹不起這個軍長,只好說:“陵寢面積這麼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體位置,還是找幾個附近的老旗人問問吧!”這話提醒了孫殿英,他立即派人找來五六個老旗人。可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宮入口,孫殿英以為他們是不肯說出秘密,開始還好言哄勸,漸漸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鐵烙。老人哪經得起這折騰,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兩個,有一個實在受不了孫殿英的折磨,就說離此地10多公里有個張石匠,曾參加修築陵墓,興許還能記得進地宮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不讓外人知道地宮入口,修築皇陵最後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處死。那麼,這個張石匠又是怎麼逃離虎口,獨自生存下來的呢?這裡面有一段奇事。
原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救了他的命。當時慈禧入葬時,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最後封閉墓道,並告訴石匠們可以從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們心裡明白得很,這只不過是歷朝沿襲下來的騙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別想活著出去。當時這個張石匠已40多歲了,幾天前聽鄉里人帶信,說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可把他喜壞了,現在要他留下來,連兒子也沒看一眼就死去,心裡不是個滋味。他在搬動石頭時走神,腳下一滑,一塊大石頭砸在身上,當場就昏過去了。當時正忙碌中的監工以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寢宮),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張石匠醒來時發現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驚又喜地拼命跑回家,這樣才算撿了一條命。
從老旗人口裡孫殿英知道了這個天大的秘密,於是迫不及待地去找張石匠。半夜的時候,突然幾個軍人把張石匠五花大綁到東陵,他稀里糊塗的也不知道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孫殿英笑咪咪地說:“進入慈禧寢宮的墓道入口,請指點一下。指點完了我就送你回家。”張石匠恍然大悟了,嚇得渾身直哆嗦,癱在了地上。張石匠心想:這種出賣祖宗的事,我怎麼能做出?孫殿英使盡了渾身解數,張石匠還是一言不發。這時候孫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來刑具準備用刑。這時候又仔細想了又想,張石匠這麼老了肯定是經不住用刑,突然死了,我哪兒去找墓道入口?於是沒有上刑。但是此時另外一個主意立刻閃現在孫殿英眼前,然後很豪爽地說:“你不說,對吧?那跟你我就不客氣了。來人,把他兒子給我拿下。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誰的命值錢!”這話還沒有說完,張石匠臉色立馬就變了,於是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石匠帶引著他們,很快便找到了墓道口,但是多層花崗石把道口堵得嚴嚴的,石頭與石頭之間又用桐油糯米石灰漿粘固,可謂是天衣無縫,比自然山石還難開鑿。工兵營長吩咐屬下弄來幾桶硝鏹水,本想利用侵蝕的方法打開石障,但是根本沒有用。快半夜的時候,掘墓的官兵累得是腰酸背疼、汗流浹背的,一個個都癱在地上。孫殿英一看這種情形,急了,於是想了一個餿主意,乾脆叫部下運來炸藥,牽上導火索。只聽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開一個大窟窿,剎時一股股陰霉氣從墓里竄出,嚇得官兵面如土色,直往後退。於是孫殿英下令命譚溫江帶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誰敢逃跑就打死誰。
當官兵們怯生生地進入地宮的時候,一件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生了。進入了地宮,西太后慈禧的棺槨出現在大家的面前。突然只聽一聲令下,地宮中霎時響起鎬頭利斧的撞擊和刺刀的沙沙聲響。
我們都知道,棺材,亦稱靈柩、壽棺、棺槨,棺是裝斂死屍的葬具,槨是棺材外之套棺。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清代棺木分兩層,外層稱槨,裡面那層才稱之為棺。這外槨是用一種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屬樟科,木料產自川、廣、雲、貴的原始密林,質地堅硬,耐腐蝕且有香味,而且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外槨金絲楠木外面,還漆有49道漆。再抹金漆,內棺再由喇嘛用藏文書寫四天王經咒於上,用以佑護亡靈。可惜這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槨,競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他們將碎槨木搬開,此時出現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所以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突然,木棺中傳出巨大響動,整個棺蓋蹦起老高,不一會兒,一陣淒冷冰涼的陰風黑霧竄出棺外,直向兵士們的面部撲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像被重重地擊了一把石灰,痛疼難耐又涕淚俱下,眼前一片漆黑,頭腦一陣暈眩。就在這個瞬間,眾人抽刀棄斧向後滾爬而去,蹦起的棺蓋又“咣”地一聲回到了原位。
當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配殿外、明樓里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但是盜墓過程並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麼順利,首先開赴東陵是孫殿英的心腹譚溫江和旅長韓大保。他們奉命首先開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十分著急,就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地保是個40多歲的小地主,聽說是要為盜皇陵當“參謀”,頓時嚇得臉色蠟黃,兩腿直打顫,但又惹不起這個軍長,只好說:“陵寢面積這麼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體位置,還是找幾個附近的老旗人問問吧!”這話提醒了孫殿英,他立即派人找來五六個老旗人。可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宮入口,孫殿英以為他們是不肯說出秘密,開始還好言哄勸,漸漸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鐵烙。老人哪經得起這折騰,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兩個,有一個實在受不了孫殿英的折磨,就說離此地10多公里有個張石匠,曾參加修築陵墓,興許還能記得進地宮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不讓外人知道地宮入口,修築皇陵最後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處死。那麼,這個張石匠又是怎麼逃離虎口,獨自生存下來的呢?這裡面有一段奇事。
原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救了他的命。當時慈禧入葬時,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最後封閉墓道,並告訴石匠們可以從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們心裡明白得很,這只不過是歷朝沿襲下來的騙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別想活著出去。當時這個張石匠已40多歲了,幾天前聽鄉里人帶信,說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可把他喜壞了,現在要他留下來,連兒子也沒看一眼就死去,心裡不是個滋味。他在搬動石頭時走神,腳下一滑,一塊大石頭砸在身上,當場就昏過去了。當時正忙碌中的監工以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寢宮),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張石匠醒來時發現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驚又喜地拼命跑回家,這樣才算撿了一條命。
從老旗人口裡孫殿英知道了這個天大的秘密,於是迫不及待地去找張石匠。半夜的時候,突然幾個軍人把張石匠五花大綁到東陵,他稀里糊塗的也不知道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孫殿英笑咪咪地說:“進入慈禧寢宮的墓道入口,請指點一下。指點完了我就送你回家。”張石匠恍然大悟了,嚇得渾身直哆嗦,癱在了地上。張石匠心想:這種出賣祖宗的事,我怎麼能做出?孫殿英使盡了渾身解數,張石匠還是一言不發。這時候孫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來刑具準備用刑。這時候又仔細想了又想,張石匠這麼老了肯定是經不住用刑,突然死了,我哪兒去找墓道入口?於是沒有上刑。但是此時另外一個主意立刻閃現在孫殿英眼前,然後很豪爽地說:“你不說,對吧?那跟你我就不客氣了。來人,把他兒子給我拿下。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誰的命值錢!”這話還沒有說完,張石匠臉色立馬就變了,於是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石匠帶引著他們,很快便找到了墓道口,但是多層花崗石把道口堵得嚴嚴的,石頭與石頭之間又用桐油糯米石灰漿粘固,可謂是天衣無縫,比自然山石還難開鑿。工兵營長吩咐屬下弄來幾桶硝鏹水,本想利用侵蝕的方法打開石障,但是根本沒有用。快半夜的時候,掘墓的官兵累得是腰酸背疼、汗流浹背的,一個個都癱在地上。孫殿英一看這種情形,急了,於是想了一個餿主意,乾脆叫部下運來炸藥,牽上導火索。只聽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開一個大窟窿,剎時一股股陰霉氣從墓里竄出,嚇得官兵面如土色,直往後退。於是孫殿英下令命譚溫江帶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誰敢逃跑就打死誰。
當官兵們怯生生地進入地宮的時候,一件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生了。進入了地宮,西太后慈禧的棺槨出現在大家的面前。突然只聽一聲令下,地宮中霎時響起鎬頭利斧的撞擊和刺刀的沙沙聲響。
我們都知道,棺材,亦稱靈柩、壽棺、棺槨,棺是裝斂死屍的葬具,槨是棺材外之套棺。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清代棺木分兩層,外層稱槨,裡面那層才稱之為棺。這外槨是用一種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屬樟科,木料產自川、廣、雲、貴的原始密林,質地堅硬,耐腐蝕且有香味,而且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外槨金絲楠木外面,還漆有49道漆。再抹金漆,內棺再由喇嘛用藏文書寫四天王經咒於上,用以佑護亡靈。可惜這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槨,競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他們將碎槨木搬開,此時出現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所以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突然,木棺中傳出巨大響動,整個棺蓋蹦起老高,不一會兒,一陣淒冷冰涼的陰風黑霧竄出棺外,直向兵士們的面部撲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像被重重地擊了一把石灰,痛疼難耐又涕淚俱下,眼前一片漆黑,頭腦一陣暈眩。就在這個瞬間,眾人抽刀棄斧向後滾爬而去,蹦起的棺蓋又“咣”地一聲回到了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