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前朝有什麼大事,您能不知道?景子喬暗道。
皇帝對朝事把控極嚴,你看她之前的日子都在北鄭親征,剛一返京便是太皇太后新哀,仿佛她沒功夫料理朝政似的。可滿朝文武誰都不是瞎子,之前快馬奔走於京城與北鄭之間的內廷侍衛,近日捧著匣子在宮中匆忙往來的內監,再有那位“替愛徒看家”的裴大人,黑黢黢的一張臉,亞賽其父……試問群臣,哪一個敢懈怠半分?
是以,當景子喬被問及前朝事的時候,他幾乎可以肯定這是皇帝在試探他的忠心。
“陛下一片孝子赤誠之心,太皇太后神明有知,定是欣慰喜歡的,”景子喬頓了頓又道,“前朝中事,有裴大人和諸位大人在,陛下也可少些憂慮。”
宇文睿聞言,眉眼略展:“卿以為裴師傅如何?”
“陛下是指?”
宇文睿笑道:“卿是幾朝元老,當年朕幼時還是先帝的顧命大臣,可以說是看著朕長大的。這朝中的文武,除了太后,無人比愛卿更了解他們……”
“臣不敢當!”景子喬慌忙道。太后就姓景,若照皇帝這樣說,倒是景家比皇帝都要洞悉群臣了!這還得了!
“卿莫緊張!”宇文睿寬慰他道,“朕就是太后教養長大的,如今也不過才二十歲,今後的日子還長,需要向天下賢德習學的也還多得很。”
見景子喬面上驚色稍緩,宇文睿又轉回到之前的問題:“所以,為大周之長遠計,朕才想問問愛卿眼中的裴師傅如何啊!”
三句兩句不離“裴師傅”,還能如何啊?
景子喬知道皇帝這是想要拔擢裴重輝,在自己這兒要口供呢!
裴重輝其人,為人、為政皆是不錯的,除了……咳咳,偶爾有那麼點兒跳脫不拘禮法,其他的都很好。對於這個人,景子喬還真挑不出什麼刺兒來。
他想了想道:“據臣所知,裴大人官聲一向不錯,素日為政,臣瞧著也是極有效率又妥當的,只是……性子有些過於洒然了些。”
“卿總結得得當,”宇文睿誇了一句,又笑言道,“裴師傅想法獨到,朕從小隨他習學,深知他很有些獨特的見識。卿不覺得,如今我大周正需要這等不拘泥的輔君之臣嗎?”
輔君之臣!
景子喬心口一跳,果然是要大大地擢拔啊!
主君什麼性子,自然就喜歡什麼性子的臣子;皇帝自己就是個不拘禮法的性子,怎會不喜歡同樣跳脫的裴重輝?
哎呀!景子喬恍然大悟:陛下從小跟著裴二習學,不會是裴二給教成這樣的吧!幸虧啊,幸虧我兒持重,不然這朝政還不定被折騰成什麼樣呢!
景子喬這會兒,突然慶幸起來景硯嫁於天家這件事了。
“陛下若無他事,臣祈告退。”景子喬道。再聊上一會兒,這主兒不定問出什麼來呢。
“愛卿請便吧。”宇文睿頷首道。對於這位三朝老臣,她傾心之人的父親,宇文睿從來記得尊重。
景子喬心神一松。可他前腳剛邁出去,就聽宇文睿突然想起什麼似的:“悅兒的傷,怎麼樣了?”
景子喬的神經再度繃緊:“已經好得差不多了。”
他說著,俯下。身去,大禮參拜:“景嘉悅擅自妄為,當日險些害了陛下性命……陛下若有什麼長短,景氏一門死無葬身之地了!”
宇文睿忙命魏順扶起他,慰道:“朕同悅兒是總角之交,死生關頭,怎能棄至交性命於不顧?前日,愛卿已經拜謝過朕了,此事不必總掛在嘴邊。”
景子喬疼愛孫女,景嘉悅出事之後被送回英國公府,已經將他嚇個半死;再一聽說為了救自己的孫女,皇帝也受了重傷,驚得剩下的半條命也差點兒交代了。他深知,單單為了景嘉悅這件事,景家便欠了皇帝太多,唯有拼死效忠以報君恩了。
“臣每每想及此事,都覺後怕……”景子喬嘆息道。
“都已經過去了,你瞧朕現在,不是好好的嗎?”
景子喬抬眼看了看皇帝臉上的淺痕,那日在太皇太后靈前初見時,他就猜想皇帝這疤是重傷那次落下的。以後啊,這疤便要時刻提醒著景家在皇帝面前欠的債了。
“做臣子的,該為主君分憂,倒叫主君擔了性命之憂……臣心裡總是過意不去。”景子喬滿面愧然。
宇文睿似開玩笑道:“卿若真覺得愧疚於朕,便等著將來何時朕需要的時候幫朕一個忙,如何?”
她說著,折下一直把玩的並蒂百合,塞給了景子喬,笑盈盈道:“初夏景致,與卿同賞。”
景子喬看看皇帝明媚的臉,再低頭看看手裡面的並蒂百合花,啞然。他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大對頭。
展眼間,又是幾日過去了。
宇文睿沒再擾景硯,她每日安安分分地上朝,散朝後就安安分分地去壽康宮行祭。兩個人日日得見,卻除了打招呼之外再沒了更多的溝通,雖然那份默契還是在的。
景硯每日或在坤泰宮中,或在壽康宮中守靈。神奇的是,每當她孤零零地跪在太皇太后的梓宮前,思前想後心中隱隱泛苦的時候,恰是宇文睿散了朝,換了衣衫趕來的時候。景硯甚至懷疑宇文睿是故意的。
可這件事,兩個人根本沒做過交流,又何來“故意”一說呢?
景硯心裡其實清楚得很,因為宇文睿的出現能讓她覺得心裡踏實,讓她覺得不是一個人存活在這冷清清的禁宮中。宇文睿散發出來的熱度,遠遠的,幾丈、幾十丈遠她都能感受得到。
景硯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默契。
而她最驚異處,莫過於自那日二人爭執之後,宇文睿當真就沒再擾過她,好像真就乖乖地由著她“一個人靜靜”似的。然而,那些不經意的體貼,那些特意用心準備的膳食,還有一應的日常用度……甚至坤泰宮外新栽的花,新飼養的小動物,無不讓景硯的心軟成了棉花。
就像那只在坤泰宮外花園裡蹦蹦跳跳的幼嫩白兔,景硯抱它在懷時,分明能聽到那顆小小的心臟“蹦蹦蹦”跳得急切熱烈。她知道,這就像是宇文睿在意她的心情,亦是急切而熱烈的……
近日來,大周最大的事,莫過於太皇太后的薨逝。太皇太后素有英名,她歷經大周三朝,可謂是挽救大周於危難之際的一代女傑。是以,她的薨逝,在民間的反響亦不小,民間甚至有設祭祭拜她的。
對於皇族權貴,能夠讓百姓發自內心地崇敬、懷念的,也只有當年的高祖皇帝和如今的太皇太后了。
現在北鄭已滅,國家一統,南北皆無戰事,百姓的日子也越發地好過起來。
眼瞧著一代盛世近在咫尺,太皇太后薨逝的哀痛也被沖淡了些。上自臣工,下至百姓,都盼著盛世太平的好日子呢!
京中久無大事,若非說有事的話,值得一提的,也只有北鄭遺族的遷入了。
尹賀和吳斌終於不負重託,帶著十幾萬人馬順利回到了大周,個人自有封賞且不提,單說皇帝著戶部劃了一片區域,為楊氏遺族建府。百官冷眼旁觀,楊氏遺族無論被賜封了什麼尊位,府第都在這片區域內,皆暗自點頭:這是便於監視的意思啊!
皇帝對朝事把控極嚴,你看她之前的日子都在北鄭親征,剛一返京便是太皇太后新哀,仿佛她沒功夫料理朝政似的。可滿朝文武誰都不是瞎子,之前快馬奔走於京城與北鄭之間的內廷侍衛,近日捧著匣子在宮中匆忙往來的內監,再有那位“替愛徒看家”的裴大人,黑黢黢的一張臉,亞賽其父……試問群臣,哪一個敢懈怠半分?
是以,當景子喬被問及前朝事的時候,他幾乎可以肯定這是皇帝在試探他的忠心。
“陛下一片孝子赤誠之心,太皇太后神明有知,定是欣慰喜歡的,”景子喬頓了頓又道,“前朝中事,有裴大人和諸位大人在,陛下也可少些憂慮。”
宇文睿聞言,眉眼略展:“卿以為裴師傅如何?”
“陛下是指?”
宇文睿笑道:“卿是幾朝元老,當年朕幼時還是先帝的顧命大臣,可以說是看著朕長大的。這朝中的文武,除了太后,無人比愛卿更了解他們……”
“臣不敢當!”景子喬慌忙道。太后就姓景,若照皇帝這樣說,倒是景家比皇帝都要洞悉群臣了!這還得了!
“卿莫緊張!”宇文睿寬慰他道,“朕就是太后教養長大的,如今也不過才二十歲,今後的日子還長,需要向天下賢德習學的也還多得很。”
見景子喬面上驚色稍緩,宇文睿又轉回到之前的問題:“所以,為大周之長遠計,朕才想問問愛卿眼中的裴師傅如何啊!”
三句兩句不離“裴師傅”,還能如何啊?
景子喬知道皇帝這是想要拔擢裴重輝,在自己這兒要口供呢!
裴重輝其人,為人、為政皆是不錯的,除了……咳咳,偶爾有那麼點兒跳脫不拘禮法,其他的都很好。對於這個人,景子喬還真挑不出什麼刺兒來。
他想了想道:“據臣所知,裴大人官聲一向不錯,素日為政,臣瞧著也是極有效率又妥當的,只是……性子有些過於洒然了些。”
“卿總結得得當,”宇文睿誇了一句,又笑言道,“裴師傅想法獨到,朕從小隨他習學,深知他很有些獨特的見識。卿不覺得,如今我大周正需要這等不拘泥的輔君之臣嗎?”
輔君之臣!
景子喬心口一跳,果然是要大大地擢拔啊!
主君什麼性子,自然就喜歡什麼性子的臣子;皇帝自己就是個不拘禮法的性子,怎會不喜歡同樣跳脫的裴重輝?
哎呀!景子喬恍然大悟:陛下從小跟著裴二習學,不會是裴二給教成這樣的吧!幸虧啊,幸虧我兒持重,不然這朝政還不定被折騰成什麼樣呢!
景子喬這會兒,突然慶幸起來景硯嫁於天家這件事了。
“陛下若無他事,臣祈告退。”景子喬道。再聊上一會兒,這主兒不定問出什麼來呢。
“愛卿請便吧。”宇文睿頷首道。對於這位三朝老臣,她傾心之人的父親,宇文睿從來記得尊重。
景子喬心神一松。可他前腳剛邁出去,就聽宇文睿突然想起什麼似的:“悅兒的傷,怎麼樣了?”
景子喬的神經再度繃緊:“已經好得差不多了。”
他說著,俯下。身去,大禮參拜:“景嘉悅擅自妄為,當日險些害了陛下性命……陛下若有什麼長短,景氏一門死無葬身之地了!”
宇文睿忙命魏順扶起他,慰道:“朕同悅兒是總角之交,死生關頭,怎能棄至交性命於不顧?前日,愛卿已經拜謝過朕了,此事不必總掛在嘴邊。”
景子喬疼愛孫女,景嘉悅出事之後被送回英國公府,已經將他嚇個半死;再一聽說為了救自己的孫女,皇帝也受了重傷,驚得剩下的半條命也差點兒交代了。他深知,單單為了景嘉悅這件事,景家便欠了皇帝太多,唯有拼死效忠以報君恩了。
“臣每每想及此事,都覺後怕……”景子喬嘆息道。
“都已經過去了,你瞧朕現在,不是好好的嗎?”
景子喬抬眼看了看皇帝臉上的淺痕,那日在太皇太后靈前初見時,他就猜想皇帝這疤是重傷那次落下的。以後啊,這疤便要時刻提醒著景家在皇帝面前欠的債了。
“做臣子的,該為主君分憂,倒叫主君擔了性命之憂……臣心裡總是過意不去。”景子喬滿面愧然。
宇文睿似開玩笑道:“卿若真覺得愧疚於朕,便等著將來何時朕需要的時候幫朕一個忙,如何?”
她說著,折下一直把玩的並蒂百合,塞給了景子喬,笑盈盈道:“初夏景致,與卿同賞。”
景子喬看看皇帝明媚的臉,再低頭看看手裡面的並蒂百合花,啞然。他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大對頭。
展眼間,又是幾日過去了。
宇文睿沒再擾景硯,她每日安安分分地上朝,散朝後就安安分分地去壽康宮行祭。兩個人日日得見,卻除了打招呼之外再沒了更多的溝通,雖然那份默契還是在的。
景硯每日或在坤泰宮中,或在壽康宮中守靈。神奇的是,每當她孤零零地跪在太皇太后的梓宮前,思前想後心中隱隱泛苦的時候,恰是宇文睿散了朝,換了衣衫趕來的時候。景硯甚至懷疑宇文睿是故意的。
可這件事,兩個人根本沒做過交流,又何來“故意”一說呢?
景硯心裡其實清楚得很,因為宇文睿的出現能讓她覺得心裡踏實,讓她覺得不是一個人存活在這冷清清的禁宮中。宇文睿散發出來的熱度,遠遠的,幾丈、幾十丈遠她都能感受得到。
景硯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默契。
而她最驚異處,莫過於自那日二人爭執之後,宇文睿當真就沒再擾過她,好像真就乖乖地由著她“一個人靜靜”似的。然而,那些不經意的體貼,那些特意用心準備的膳食,還有一應的日常用度……甚至坤泰宮外新栽的花,新飼養的小動物,無不讓景硯的心軟成了棉花。
就像那只在坤泰宮外花園裡蹦蹦跳跳的幼嫩白兔,景硯抱它在懷時,分明能聽到那顆小小的心臟“蹦蹦蹦”跳得急切熱烈。她知道,這就像是宇文睿在意她的心情,亦是急切而熱烈的……
近日來,大周最大的事,莫過於太皇太后的薨逝。太皇太后素有英名,她歷經大周三朝,可謂是挽救大周於危難之際的一代女傑。是以,她的薨逝,在民間的反響亦不小,民間甚至有設祭祭拜她的。
對於皇族權貴,能夠讓百姓發自內心地崇敬、懷念的,也只有當年的高祖皇帝和如今的太皇太后了。
現在北鄭已滅,國家一統,南北皆無戰事,百姓的日子也越發地好過起來。
眼瞧著一代盛世近在咫尺,太皇太后薨逝的哀痛也被沖淡了些。上自臣工,下至百姓,都盼著盛世太平的好日子呢!
京中久無大事,若非說有事的話,值得一提的,也只有北鄭遺族的遷入了。
尹賀和吳斌終於不負重託,帶著十幾萬人馬順利回到了大周,個人自有封賞且不提,單說皇帝著戶部劃了一片區域,為楊氏遺族建府。百官冷眼旁觀,楊氏遺族無論被賜封了什麼尊位,府第都在這片區域內,皆暗自點頭:這是便於監視的意思啊!